你在这里

纳粹德国的四大绝响王牌-恐怖制造器V1、V2飞弹(3/3)

超级飞弹V2

至于V2导弹,更是划时代的超级产物。

从1933年到1941年8年时间,多恩伯格与冯·布劳恩的研发团队进行了多种小型火箭的测试,包括A1,A2,A3和A5(A4就是V1飞弹)。

前几个系列并不是很成功,A5则是相当成熟的型号,在1942年10月3日宣布研发成功。

当时的记录是:随着点火命令下达,火箭喷口出现一股浓烟。发动机推力开始增加,按着预定程序,3秒钟后,发动机推力达到8吨。尔后推力逐渐增加,直到把火箭推离地面。上升41秒后,速度达到每秒2千米;54秒后,发动机按程序停车,火箭开始自由飞行,最大速度5600千米/秒。最后,火箭上升到85千米高,飞行距离190千米,距目标4千米。这是火箭及航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多恩伯格在当天夜上举行的庆祝会上发表演讲时兴奋地说:“我们利用火箭进入了太空,并且首次利用太空为地球上的两点架起了桥梁。这是宇宙航行新纪元的曙光。今天,1942年10月3日,是人类旅行乃至太空飞行新时代的第一天。”

1943年7月7日,希特勒在帝国空军元帅戈林的推荐下,在东普鲁士接见了多恩伯格和布劳恩博士,并且观看了导弹发射的纪录片和模型。

元首对导弹的研究相当满意,授予布劳恩博士名誉教授的头衔,并且下令加大投入。

A5导弹随即开始量产,但是受到和V1同样的生产难点,最终1944年才将产量提到一定的规模。

1944年9月6日,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正式给其起名为V2导弹(复仇者2型),并且开始空袭伦敦。

从1944年9月6日到纳粹战败的1945年3月27日,德军共发射了3745枚V2飞弹,其中有1115枚攻击英国本土,2050枚攻击比利时上的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列日等盟军控制的重要港口和集结点。还有约500多枚用于训练,研发实验等。

总体来说,V2飞弹造成的损失并不太大,只有约百分之七十五飞到目标30公里范围内,百分之四十五落在10公里内。如此大的偏差,攻击效果自然很有限。

以攻击英国的1000多枚V2飞弹为例,仅仅造成英国死亡2724人,重伤6476人,还击毁了大量建筑物。攻击比利时的V2造成6500人死亡,伤者数万。

平均一枚V2大约造成2人死亡,这个效率还是偏低。

偏差太大,导致V2只能采用和V1同样的攻击方式,没有目标的战略轰炸。

攻击有如此大的偏差,主要还是V2导弹自身特点决定的。

和以类似于飞机水平状态飞行的V1巡航导弹不同,V2导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弹道导弹。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导弹垂直发射,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

V2导弹的制导系统跟V1大体相似,不同的是陀螺姿态仪和加速度控制器,前者用来测量导弹立体飞行姿态,保持导弹发射方向。后者用来掌握导弹的及时运动速度,控制导弹在规定高度的转向。

到了预定时间和高度,燃料供应器切断燃料,让导弹失去动力下落。

由于V2导弹飞行速度极快,必须之前仔细计算出一系列复杂数据,包括弹道、飞行航路和速度。在今天,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测试这些数据,也是需要时间和非常繁杂的。在没有计算机的当时,靠手工精确计算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有了精确计算,能够控制其严格保证飞行的方向和速度,但是此时飞弹的速度仍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切断燃料供应。

这个时间越短约好,因为飞弹速度太快,1,2秒的误差,就会造成数公里的巨大偏差(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为每秒1.7公里)。

现代弹道导弹,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切断燃料时间控制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秒,这样导弹仍有数百米的偏差。

当年依靠机械仪器切断燃料而造成巨大的导弹偏差,就容易理解了。

虽然实际效果一般,但是盟军一直把V2飞弹当作最大的威胁之一,出动巨大的轰炸机群四处搜寻轰炸,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出动特种部队和伞降部队偷袭V2基地。

这种轰炸和袭击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纳粹投降。

而英国内阁对V2飞弹也深感头疼,甚至觉得无法支持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都在于V2飞弹既无法预警也无法拦截。

由于V2飞弹在俯冲攻击目标时候速度高达4马赫(4倍以上音速),在整个300公里射程内的飞行时间仅有8分钟。

当时英国也好,美国也好,根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做出拦截和预警。

这造成了当地军民巨大的恐慌,V1飞弹虽然恐怖,但是绝大部分来袭飞弹都可以预警,老百姓有时间进入地下室躲避。

而且V1发射多在夜晚,老百姓只需夜晚住进地下室或防空洞就可以躲避。

V2飞弹则是在白天发射,它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

V2飞弹在白天发射,老百姓总不能24小时住在地下室和防空洞里,日常工作和生活完全被打乱。

V2飞弹没法预警,也就是说,每一秒都可能有一发飞弹落到你的头上。

每时每刻都面对着死亡,且谁死谁活都是碰运气,这种巨大的恐惧,就是久经战争的老兵也是无法忍受的,不要说无数的平民。

由于此,加上V1飞弹的影响,饱受轰炸4,5年都没有离开伦敦的市民,有100到150万在最后一年撤离伦敦。

V1和V2飞弹确实是威力巨大的划时代产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就对它的巨大投入来说,这些战果显然不够。希特勒对于V1,V2的作战效果和研发进度判断出现偏差,使用的方法也不对。作为战术武器来用,V1和V2作为导弹武器的鼻祖,其技术显然无法胜任。如果作为战略武器来用,它们出现的又太迟,造成对方的危害又不可能有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当时同盟国伤亡已经有数百万,不可能因为这几万额外的伤亡就停止战斗。从技术角度来说,如果让V1和V2取得决定性的战果,看来在当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它搭载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如纳粹研发出世界顶尖的沙林神经毒剂,这些武器可以造成盟国巨大的伤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纳粹既没有开发出核武器,也没有敢于使用化学武器,那么V1和V2就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

结语

V1和V2飞弹虽然没有挽救纳粹灭亡的命运,但却都是极为先进的划时代产物,也是苏美两国无法企及的。

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苏美两国都全力争夺这项技术。

以V2飞弹为例,当时V2飞弹的工厂根据苏美的协定,是在苏联人控制区。

美国人为了夺得这些技术,特别制定了一个回纹针计划,使用特种部队首先进入这些地区,用了300个火车皮和13艘轮船,将100枚完整的V2飞弹和一切设备抢运一空。

苏联其实也制定了争夺计划,但是慢了美国人几天。当它的部队几天后进入工厂的时候才发现,最重要的东西已经被美国人拿走。

对于V1飞弹的争夺也差不多,美国人快了苏联人一步,获得了很多制成品和技术资料。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成功说服了V2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博士,他带领着400名纳粹科学家和数百名技术工人,全部向盟军投降。

之后他们去了美国,大部分获得美国国籍,为美国的导弹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56年,冯·布劳恩博士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他先后研制成美国最初的一系列导弹武器,包括“红石”,“丘比特”,“潘兴式”导弹。其中“丘比特”C型火箭,是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保障。

1961年5月25日,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冯·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并直接主持“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1969年7月16日凌晨4时,冯·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下令:“倒计时开始”。3天之后,7月20日晚10时56分,由“土星”5 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登陆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类第一个脚印。与阿姆斯特朗通话的控制中心官员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脚印也是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冯·布劳恩一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1970年,他又任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任期内冯·布劳恩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晚年他服务于提供卫星实际应用技术的一家公司,任副总裁之职。

苏联人收获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大,但也不是一无所得。他们在占领区也得到一些纳粹科学家和完整导弹。斯大林下令把他们全部运回苏联,并且给予很好的待遇。

1946年,苏联就仿造了V2导弹,取名为R1导弹,并且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导弹工厂。而之后大名鼎鼎的飞毛腿R11导弹就是在V2飞弹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