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什么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成为热词,然而什么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似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

有人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供给侧改革,还有人说是“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让人醉了的是,2016年一号文件竟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我要问了:还要不要分别推进工业、商业、教育、文艺、军事等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看来,有必要厘清一下什么是改革,什么又是“供给侧改革”。

改革有特定含义。并非有改变就是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才是改革。任何人管理经济社会都要有改变,但我们只称呼邓小平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道理就在于此。

这涉及什么是市场化的问题。市场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却并不复杂:那就是私有产权、法治和信息畅通;市价及基于此的交易不过是这三个基础的派生物。因此它们也就成为检验是否改革的标准。邓小平所做的是市场化,因为无论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的利润留成、利润包干,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私有化,但是在向着私有的方向迈进。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呢?和供给侧相对应的是需求侧。然而根据改革的上述定义,需求侧与改革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说改革,又加上供给侧的定语,这就有问题。改革就是改革,有“真改革”和“假改革”之分,却没有“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之别。

所以,不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供给侧改革”,也不是“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是,关键是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是依靠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呢,还是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呢?是直接化解这些问题呢,还是去解决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制度矛盾呢?

我们要反思,为什么经济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为什么社会发生严重的高杠杆?答案是跟企业产权有很大关系,跟政府干预经济有很大关系。钢铁、水泥这些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哪个不是国有企业占主体?太阳能、多晶硅这些投入大产出少、严重违反经济规律的企业,哪个没有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和扶持?不是说私有制企业就不会有过剩产能,但不会成为严重问题的。而没有政府的超发货币、强刺激,不会有这么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高杠杆。

里根说得好: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不能说一方面政府制造了产能过剩和高杠杆,另一方面又让政府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在双倍地扩张政府的权力。

这并非否定政府的作用。问题是什么事该政府干,什么事该企业干,应该界定清楚。

必须清楚,政府只是个名分,活动于其中的官员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没有理由认为政府就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更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有能力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

里根当年采用供给学派主张,其政策核心是私有化、减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现在国内概念混乱,高喊“供给侧改革”,反而在鼓动政府在经济方面更多“作为”。例如,现在各地政府蜂拥去花钱扶植“创客中心”;花钱补贴扶植企业上市新三板;公家控制的医院、学校,仍在打压私立医院、学校。殊不知,这些恰恰是在反市场化,因而也就是在反改革。

试问:政府扶持企业的钱从哪里来?只能来自于对别的企业的征税。从一部分企业征税,然后补贴另外一部分企业,且不说这是在制造不公平,能够被征税的一定是高效率、有竞争力的企业,而需要补贴的则一定是低效率、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这也是严重有损效率的事情。

政府要做的是保护产权、推行法治、简政放权、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这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而恰恰是这些方面反而推不动。一方面政府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美其名曰工商注册实行登记制,但你真去办的时候,又要求经营项目要根据目录库填写。目录库已经规定好了的,还谈得上创新吗?一些小贩在天寒地冻的街边卖点水果蔬菜,竟然遭到城管的驱赶。难道这些小贩们不是最勤劳、最能吃苦的创业者吗?不是不得已,谁愿受这份苦?

如果不是在产权界定与保护、法治推行、减税、简政放权、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有实质性的作为,那么不管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都不是改革,更不是什么“供给侧改革”。

一帮政策学研究者,以为创造几个新词,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欺上瞒下,还是自欺欺人呢?有人说,忽悠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也忽悠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