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模式"能否重振

“中国经济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对于今年全国人大5日开幕时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或许很多市场相关人士都感到吃惊,“情况难道已经如此严重了吗?”

中国经济虽然减速,但增长率仍达到年均6%左右。乐观的观点认为,作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这是罕见的高增长。这种观点在知名投资者之间很普遍。但李克强总理的这句话似乎是在鼓励因经济危机而意气消沉的人民。

“这是充满无助感的全国人大会议”,北京还有这种感想的中国经济观察家。虽然表面上仍在增长,但在领导人的眼中,或许看起来像是为保持稳定在最低限度上需要的“失速速度”。

改革也存在副作用

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的姿态是暂时承认困境,以此为弹簧,推进经济重建。

但在今年两会明显感觉到经济复苏有多么困难。中国正在推进结构改革,力争从投资主导的经济转向可持续的消费主导的经济。也就是转向所谓的“新常态”。但是,为推进改革而推出的政策也存在副作用,也有极限。

政府将加快化解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也是投资主导经济的弊端。2008年雷曼危机后投入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措施导致了过剩产能,目前正在挤压经济。中国将濒临倒闭的企业称为“僵尸企业”,打算避免其存在下去。如果顺利的话,经济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性将恢复。

但是,如果淘汰僵尸企业,失业将随之增加。有估算认为如果钢铁、煤炭和水泥等背负过剩产能的代表性行业将产能削减30%,将有300万人失去工作。如果失业增加,至关重要的消费将难以指望。

如果僵尸企业的淘汰属于“防守”,那么打造“创新”这一新的增长引擎则是中国“进攻”的措施。将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2.1%提高至2020年的2.5%。由于人工费上涨等原因,创造附加值高的产品是正确的方向。

但研发投资是无法立即见效的。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专利的申请件数方面,中国2011年就超过了美国,位居全球首位。但是获批准的专利件数则不及美国。经济的恶化不会等待创新。

由于了解这一弱点,中国实施了能够立即见效的财政出动。中国政府计划每年拨款用于员工的再就业援助、拨款3.8万亿元用于完善交通网。

中国的政府债务占GDP的4成左右。较这一比例是中国2倍的日本以及GDP规模相仿的英美相比仍有财政出动的余力,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仍有膨胀的余地。预计国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将继续扩大。

“中国梦”的主角

近来,来自美国的词语频繁出现在中国。“新常态”是显示雷曼危机后美国陷入低增长的词语。“僵尸企业”一词最早用于批评1990年代的日本未能淘汰那些陷入经营不振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在华盛顿和华尔街被广泛使用。

但是,李克强总理在演讲的最后使用的“中国梦”一词不是抄袭“美国梦”。黑人也能当选总统,穷人也能成为富豪。美国梦的主角的个人。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角似乎应该是国家。

“国家资本主义”在雷曼危机后,作为取代引发市场混乱的美国型资本主义、实现经济稳定的机制,在美国也受到称赞。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减速,该词逐渐销声匿迹。似乎能看到中国正赌上经济复苏的走向重振“中国模式”。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