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如果被审判的是你呢

《12怒汉》,是一部关于美国陪审团的黑白电影,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摄于1957年。

十二个男人,一间屋,叙事以类似会议的方式展开,片长近一个半小时。这样的一部影片,想来应是无聊而乏味的,然而它却历经近60年时间的沉淀成为了经典,它所传达的法治理念,而今依然令人震撼并深思,不仅美国人,不仅法律人。

12个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素不相识,影片中也没有名字,此刻他们要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以陪审团的名义。那是一个18岁的男孩,他被指控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他们已经历了长达六天的冗长审判,按法官的要求,此刻他们要做出表决。十二个人中,十一个人认为他‌‌“有罪‌‌”。例外的是一名建筑师。若他也举起了手,男孩将因此被送上电椅。

英美法系中陪审团作出决议,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必须全票通过。若不能达成全票,他们就不得不坐下来讨论,直到达成一致为止。若最终仍达不成一致,则要重新组成陪审团,重新审判。

就庭审过程来看,这个案子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11个人因此怒气冲冲,谴责建筑师故意唱反调。建筑师也怒气冲冲,为他想讨论而他们消极懈怠玩游戏。十二怒汉因此得名。

他们在吵吵嚷嚷中不断举证,又不断质证,竟凭借生活中的常识,发现了证据上的很多疑点。

证据有疑点是不能判决一个人有罪的。因为建筑师的反对和坚持,一个多小时后,他们改变了那个男孩的命运和生死。

12个曾经怒气冲冲的男人,一个个变成了绅士,他们彬彬有礼,默默地穿衣走出,去行使他们神圣而庄严的权利。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也都是庄严的,神圣的,充满骄傲和喜悦。

英美法系中陪审团制度历时已久,至于1957年的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促成这部影片的诞生,对于背景我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是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它对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更多的应是在表达一种提醒,提醒良心和责任,同时它也是一份肯定,对于陪审团作用充满希望的肯定,它让我们看到了民主在法治中的成功。

在英美法系中,陪审团是普通民众对法官权利的限制与分担,他们对事实做出判决,法官只对法律做出判决。就如在刑事审判中,陪审团决定有罪无罪,法官决定判什么样的刑罚。

陪审团的权利是独立的,除非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明显不合乎常理,或者有违法官作出的对非法证据的指示,一般情况下法官对于陪审团的决定是无权干涉的。同样,对于法官如何适用法律,陪审团也无权监督。

事实是法律适用的基础,重大的甚至决定一个人生死的审判,交到一帮完全不懂法律的人手中,这看起来相当草率并有点荒唐,事实上这部电影的一开场给了我的正是这样一种担忧,它让我觉得简直有点要草菅人命。

吕美特的《12怒汉》,似乎就是冲着这种不信任和担忧而来的,他通过双方的辩论和对质,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事实中的,都有能力凭经验对事实做出判断,只要你有良心,只要你有责任,——民主与法治的精魂,就是良心与责任。

我们国家的法律体制中也在探索人民陪审员的问题,但与英美法系陪审团不同,我们的法律规定陪审员不仅参与事实还参与法律审判,与法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也不同于陪审团表决的全票通过,我们的陪审员参与表决是和法官一起,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

问题就来了,设若我们的合议庭成员是三人,陪审员有两人,若他们真和法官享有同样的权利,并以三分之二表决通过,那势必要造成的局面就是,案件的最终法律适用将要由一帮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来决定,法官或说法律将被架空。这样的局面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敢想象的,何况他们不是法官,只是流动的暂时的在法院工作人员,承担义务也无从谈起。

德沃金说,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为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这话也许曾经是适合陪审团的,而今也许也是适合我们的人民陪审员制的,在我们的审判中,若要真正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让他们在审判中与法官一起承担或分担权利与义务,并有效运转,这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终会完善。相信这点,就如吕美特那时相信他们的陪审团。

《12怒汉》中最精彩的情节是他们对证据的质证过程,而最打动我令我深思的却是建筑师的话,几乎每一句话:

——‌‌“如果被审判的是你呢?‌‌”

——‌‌“这不是在玩游戏!‌‌”

——‌‌“偏见可能遮蔽了真相,除非十分确定不能判罪。‌‌”

——‌‌“证人是人,是人就可能有错。‌‌”

——‌‌“你不相信那个孩子的话,为什么相信那个女人呢,他们是一样的。‌‌”

——‌‌“我并不知道他是否有罪,但是当十一个人都觉得他有罪,我觉得我实在很难举起手。这攸关一条人命,他才18岁。我们不能不去讨论。‌‌”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建筑师主导了整个过程,也是通过建筑师的口传达了某种理念,他是一个布道者,一个传教者。其中的理念,就是对今天的我们,我们的法官,我们的庭审过程,依然值得深思并借鉴。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