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国内大学的创新力为何不如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是硅谷IT电子创新的重要基地,国内的大学为什么没有成为斯坦福呢?因为体系上有差别。

在斯坦福,老师有好的项目,自己到硅谷注册公司,离开学校去创业,不成功还可以回学校,没有后顾之忧。它的产权也很清晰,不管怎么转让,产生利润后是学校、所在院系研究团队和老师个人三方均分,产权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而国内的大学,教师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年考核。创业是风险活动,不一定成功的,但老师出去创业一旦离开两年,就再也回不到教职岗位上,因为你没有发文章没有上课,学术生命就没有了。

第二个原因是产权问题。因为大学的项目是有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科技成果是职务发明,极其容易被抓住把柄,比如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即使创业成功了,可能一纸调令调走了,风险太高,收益太低。

所以,国内大学的专利基本上和市场离得比较远,不是基于市场需要申请的,只是为了结题评职称或者获奖。专利写得质量不好,保护范围非常窄,没有市场竞争力。

大学的专利这样的水平,企业不敢要,要了还要重新研发。企业宁可把团队聘来重新委托一个项目重新研发,而不是买专利许可。所以,大学的专利很多都搁置在那儿。

于是,政府又说,那就成立一些转化机构、平台,由政府促进专利经营。这又会遇到问题。首先,大学的专利是国有资产,民间的机构来买卖,一般的决策人不愿意做。

其次,从研发开始,科研资金投给了高校和研究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大部分的研究是应用型研究,应该和市场有关系,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孵化器平台,把不太成熟的高校研究成果拿到平台来做孵化,然后再进入市场。比如台湾的工研院。

但现在我们没有这个平台,发明人不愿意亲力亲为,这就给了另外一拨倒腾专利的人——所谓的NPE(非专利经营实体)机会。

NPE看谁最有钱最活跃,比如华为或者小米最活跃,就专门研究你专利上的弱点和薄弱之处,去攻击企业。NPE追求的是短期的利益,它们发起诉讼是为了要钱,最后伤害的是国家的创新管理和法律体系。

最后,我们现在要建设专利大国,平均一万人要有多少专利,一些地方政府拿税收去补贴专利,这个也和亩产万斤一样,结果是催生专利泡沫。

一些地方政府和知识产权局为了业绩,搞一个交易中心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交易,但是真正交易的东西是什么?无效的垃圾的专利,最后受益的是NPE。这么多垃圾专利去申请,去交易,交易的过程中有人质疑,提诉讼,又到专利复审委提无效审查,整个社会资源在无谓地消耗。

所以,我认为整个系统出了问题。国家重视创新,花了很多科研经费,年年增加,高校大量申请专利,但是专利的质量要打问号,数量多了劳民伤财,质量不过关是徒劳无功。专利转化渠道不畅通,NPE中间机构这些人兴风作浪,弄得像是金融市场一样高深莫测,企业也很困惑。

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和市场运行的根基,现在它的研发机制和成果转化都是计划经济的模式,所以提升创新力的路还很长。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