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上不上下不下:中产的无奈与纠结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在美国似乎并非一个很好的词,你要么穷,要么富,穷则可以尽享社会福利,孩子上大学有助学金;富则在进商店可随心所欲,不用瞻前顾后。但若是‌‌“中产‌‌”一族,就意味着你上不上,下不下,福利享受不到,税却没少缴,非常无奈与纠结。因此每到总统大选,候选人都要端出‌‌“牛肉‌‌”,信誓旦旦要如何‌‌“挽救‌‌”中产阶级。七年前欧巴马选总统,开出的竞选支票是让中产阶有房有车,有健保和退休保障,家庭可以出游,孩子可以上大学。现在喜莱莉.克林顿选总统,开的支票也没有两样。

不过在中国,人们似乎把‌‌“中产‌‌”与‌‌“小资‌‌”划上了等号,因此奋斗一辈子,即使进不了胡润的富人排行榜,能挤入‌‌“中产‌‌”行列,也是令人快慰的事。若挤不进去,那就是‌‌“拖祖国的后腿了‌‌”。至于怎样才算是挤入中产行列呢?有人归纳说,你至少有这样的身家,即‌‌“敢扶大爷大妈,敢拍马云涂鸦,敢吃新疆切糕,敢点青岛大虾‌‌”。一句话,你即使不幸被人敲起竹杠来,也浑身是胆不露怯。

这两天瑞士信贷集团发布报告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已居全球之冠,达1亿900万人,超过美国的9200万人。中国的亿万富翁马云则豪言中国现有中产阶级3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超过5亿。这都不算什么,比起2010年亚洲开发银行以‌‌“每天消费2至20美元‌‌”为标尺,从而得出中国中产阶级多达8亿,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每一个数据公布,都有人出来‌‌“喊冤‌‌”说‌‌“被中产‌‌”了。那么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瑞信的报告是以美国为基准,认为拥有5万至50万美元可支配的财富,就可算中产阶级。联想到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日本、韩国和欧洲豪情万丈地‌‌“买买买‌‌”的架势,中国的中产可能真不少。不过官方‌‌“人民日报‌‌”的调查说,中国54%的人自认还未到中产,16%的人想知道:‌‌“有一套没有贷款的房子,一份稳定的工作,这算吗?‌‌”

在中国,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中产阶级?网上流传着十大标准:一、月收入4.5万(合7100美元),年收入在50万以上(合7万9000美元);二、除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元(合16万美元)级的资产;三、有房有车;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较高的社会地位;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六、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能少;七、不失格调的生活品质;八、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九、拥有良好的穿衣品味;十、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这完全就是中国的‌‌“小资‌‌”,哪还像美国的中产阶级啊!美国的9200万中产阶级人口若是都达到了上述十条,就不用欧巴马和喜莱莉去‌‌“挽救‌‌”了。

当然,美国也有一个界定中产阶级的标准。就像近年播放的情景喜剧‌‌“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呈现的,男、女主角Claire和Phil是一个五口之家,有稳定的收入,有自己的房车,抚养三个孩子没有压力,经常举办派对和外出旅游,在大女儿Hayley过生日时,还能送上一辆丰田车作生日礼物。也就是说,美国理想的中产阶级大致有六大标准:受过良好教育,年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有独立的住房,能抚养孩子,出门以车代步,还有时间出门旅游。

按照这些蒙蒙眬眬的标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会有不少人感到不可承受的‌‌“中产‌‌”之重,产生‌‌“拖了后腿‌‌”的焦虑,生怕一不留神就滑入‌‌“赤贫‌‌”的行列。中产本来就是夹心受气阶层。早年郑智化唱过一首名叫‌‌“中产阶级‌‌”的歌,说‌‌“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常常喝着可乐/我吃着汉堡/只是心中的空虚/饥渴无法填饱‌‌”,或许正是这种焦虑和他们遭遇的困境的体现?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