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出身贫苦的人提拔起来才好用

公孙弘这人比较有意思,他年轻时当过小吏(政府公务员),因为犯了罪,被免职。四十多岁了,家里穷得叮当响,只好到海边去养猪,业余时间学习一点儒家学说。过了近二十年,跑到京城应贤良召,却不称职,免归家乡。如果概括他前半生的简历,就是:刑满释放分子,没有固定职业,靠养猪为生,但有儒学背景。

又过了十年,七十岁了,这家伙开始时来运转了,再次被籍贯地淄川国作为特殊人才推举到中央,参加人才拣选考试,卷面分被判为低等,以为没什么盼头了,还得回家养猪去。谁知汉武帝看了他的试卷,发现特会拍马屁,把卷面分改为第一名。又召见,长得还挺帅,当即拜为博士。

接着就一路坐火箭直升了,几年之间,转为左内史(京畿左区省委书记),御史大夫(副丞相),最后混到了丞相(国务院总理),尤其是,还因此得以封平津侯,成了有采邑的大地主。从此有无数人打破头想投奔他,帮他养猪。我想目睹他的好运,谁也没法淡定。连司马光都感慨地说:“丞相无不以侯拜者,至弘始拜而封,丞相封侯自弘始也。”意思是,在公孙弘之前的丞相,首先都必须是列侯。只有公孙弘这家伙命好,封丞相的同时还得以封侯。从此之后,谁当了丞相都能白拣个列侯当当,皆是托了公孙弘的福啊。

我们知道,在武帝以前,能当上丞相的都是汉初的军功世家,公孙弘却是个养猪的,所以司马光为此感慨,也很顺理成章。民国学者钱穆也说:“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

当然,司马光和钱穆所说,都不够严谨。说公孙弘是以布衣为相,不符合实际。老弘做丞相前,先后做过博士、左内史、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布衣。汉代做官讲究循序渐进,想做丞相,没有不途径御史大夫的。汉宣帝刘询以布衣登极,但之前还得先封为阳武侯,因为皇帝不能让布衣当。当然,钱穆的意思大概是,公孙弘最初是个刑满释放分子,标准的布衣。但谁的老底,又经得起查呢?汉初的王侯将相,大部分以前都是引车卖浆的呀。

司马光的说法也一样,以丞相封侯,并不从公孙弘起,而始于文帝时的申屠嘉。申屠嘉和公孙弘有一点不同,他本来就是开国功臣,只是功劳不能跟韩信、樊哙等人相比而已。打完项羽,才官为队率;击杀英布,方升任都尉。汉文帝时,爵位升到了关内侯。文帝拜他为相,才顺便封他为“故安侯”。因为之前的丞相都是列侯,文帝要给他同样待遇。

值得思考的是,文帝为什么要提拔申屠嘉呢?因为当时著名的老军头都差不多死光了(即使活着他也未必敢用),该轮到申屠嘉这种“红小鬼”了。但当时老军头们的太子们也很多啊,而且都有世袭的列侯爵位,为什么不直接用他们?除了可能有照顾老同志的因素之外,大概文帝也怕那些人仗着父辈的威风擅权。但谁知申屠嘉也并不听话,差点杀掉了他的宠臣邓通。

如果换做武帝,公孙弘敢对领导的宠臣韩嫣动手吗?想都不要想。公孙弘也确实听话,一直到死,都是顺着武帝的意思来;有时事前判断错了,也马上改正请罪,所以,深得武帝喜欢。司马光说“丞相封侯自弘始也”,虽不尽符合历史事实,没准有另一番含义。也就是说,那些出身贫苦的人,一旦提拔上来,才能成为最好用的政治打手。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