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一个江南人不得不在黄梅天吐的槽

这是一个北方人感受不到的江南。

北方人若是最近来江南,那么他们必定会打破此前对江南的一切诗意想象,并对江南的天气‌‌“深恶痛绝‌‌”,因为黄梅雨季来了。

中学地理有这个知识点,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在梅子的成熟期,华南准静止锋会光临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带来持续的阴雨天气。

只是课本上的叙述太抽象太理论,古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表达又营造出了诗意的美感,然而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听说有个北方的姑娘,梅雨季节到江南的朋友家作客,被这天气折磨得再也不想来江南玩耍。白天因为下雨,没法出去游玩就算了,等到晚上睡觉,垫床单嫌热,铺凉席睡不惯,开空调嫌冷,盖被子嫌湿度重……总之,没有一样顺心的,人失眠到大半夜还是浑身难受得睡不着。

空气中湿度极其高,地面返潮严重,尤其是室内花岗岩瓷砖一类的地面,简直是一步一脚印。一旦出了空调房间,人就感觉自己在蒸笼里,闷得噌噌噌往外冒汗。可恨的是,汗还蒸发不掉,全黏在皮肤上。说是盐焗,会不会更生动形象一点?

至于衣服,天天必得换一套。然而,直到家中衣架告罄,换洗内衣也七七八八得耗光,第一天晾起的衣服也难彻底变干。别说是完全闻不到一丝源自太阳和洗衣粉共同作用后的清爽味道,只要衣服没透出一股霉味,手感不那么湿软,就真的不错了。

江南梅雨季就是下雨下得醉醉的,不见日头。天气大抵只能分为下细雨和下大雨两种,若不凑巧碰上持续的雷暴,河水暴涨,地下水倒灌,那么除了无法出门,地势低的人家还可以在自己家的一楼看看海。严重的时候,地方上还要出动武警官兵,抗洪救灾。

今年江南的梅雨季,格外严重。先是半个月前就遭遇了大规模的雷暴天气,不少地方已然淹过一轮,然后房子都还没来得及晒干,天气就跑进梅雨季,且伴有升级到红色预警的雷雨。不少地方已出现险情,房屋被淹,老建筑下沉,城市积水严重,交通不便,学校停课……受着罪的江南,除了齐心协力抢险救灾,祈愿雨水早些停住,也只能苦中作乐了。

比如前段时间朋友圈流行的段子:世界这么大,一起去看海吧!我带着你,你带着船。一定要带着船啊!因为……车开不过去啊!

忽然想起家乡有句更让人崩溃的谚语——处暑一声雷,半个黄梅倒过来。这意味着,如果处暑节气那几日打雷下雨,那么黄梅天还得再来半个月,怎么忍……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江南水网密布,人们面对天灾,唯有尽人事,无处去诉这个愁怨,而笑中带泪的各种段子,倒也显出一方百姓的情商和智慧。想那白素贞,也只会是在西湖边呼风唤雨,因着一把伞与许仙定情,又为他触犯天条,水漫金山。这要是换在其他地方,指不定变成干旱狂沙龙卷风,怎么也缥缈浪漫不起来了吧。

当江南为梅雨所苦,文人墨客则纷纷在黄梅雨季里寻得诗性的归宿。贺铸的《青玉案》写佳人韶华逝,叹人生不得志,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晏几道则同样在《鹧鸪天》里借景抒愁,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

种种诗情,不可谓不美。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窥一斑而知全豹,以‌‌“黄梅雨‌‌”这一江南特有的意象而言,江南的淡月微风,细雨轻愁,使其诗性氛围更容易被这样一种唯美的,甚至是略带几分颓废语调的声音表达出来。再加上北方在政治、历史、文化上一贯的正统地位和强硬的形象,江南风光时常无法跳出诗人政治家的抱负与实际追求。再纯粹的自然之美,大多也逃不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嘲讽和喟叹,更别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不甘和意气。

其实,江南不尽是美的,她的诗性自尊之下也有着江南百姓的无奈。大概只有世世辈辈都在重复经历着梅雨气候的江南人,才能在连日雨水带来的麻烦和苦难里炼化出一些自嘲和乐趣,化解日常碎屑的平淡和郁闷,做出最直接的表达。

现代文明的高歌猛进,让我们的精神日趋赤贫,快代替了慢,看代替了想,刺激代替了美感。或许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也只能在习惯了如此气候之后,凭借仅剩的一点点审美想象,去感受到窗外落雨时,两三对檐下燕停在电线上轻啄羽毛,夜凉如水的平淡诗意了吧。

待到‌‌“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江南人对闷湿天气的埋怨,也就转移到难耐的酷暑上了。若是来观光游玩,最好别太指望《采莲曲》里‌‌“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夏日民风情趣,能勉力寻一寻旧时王谢堂前燕的人文意趣,已是好的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