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历史上十大战神

No.1 人屠——白起(战国秦)

白起(?~前257年),郿(今陕西宝鸡眉县)人,芈姓,白氏,名起,战国时期秦国人,秦穆公大将白乙丙的后人。秦国第一名将,战国第一名将。

白起,他完全凭自己的战功从一名士兵成长为秦国最高军事长官,他是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功最为辉煌的将军。他戎马一生,六国将领闻‘白’色变,都不敢与之交战,史书上有确切的记载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战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一生领兵打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奇迹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

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敌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绝不逊色于德军对苏军的基辅围歼战,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2万,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白起的用兵特点,就是一个‘狠’字。在中国所有的名将里,最狠的莫过于白起了。白起每次作战,战必求歼,整个战国期间军队共战死200万人,白起一人就歼灭了165万,无一败绩,被时人称之为“人屠”,后世称其为“死神”。

No.2 兵仙——韩信(西汉)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破魏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以一万之众大破二十万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公元前202 年春,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韩信独当中军,他先令两翼部队对楚军实行侧击,再令中军推进,很快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作为军事理论家,在当时,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的情况下,他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公元前196 年,吕后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韩信的军事谋略自古到今备受景仰;其为将不过四年,却战无不胜,立天下奇功,不论军队数量多少皆可一战,武力之强无庸置疑;只是政治敏感度较差,犹豫不决最终导致身死。

No.3 霸王——项羽(战国楚)

赋诗咏起千载勇
力拔山鼎盖万世
风云狂涌几时起
四面楚歌终有逝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自刎。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权同皇帝,号为“霸王”,“霸王”一词,由此而来。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项羽至今为止一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中华史上的战神。也给人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评价。

项羽一生主要战役:

最经典的战争有两战,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6万破秦40万大军——项羽率领起义军5万到7万之间对抗王离的20万边防军和章邯的20万精锐(估计大多是蒙恬的边防军),虽然有几路诸侯军帮忙,但是在战争的前期诸侯不敢迎战,只是最后对战败的王离军痛打落水狗而已。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完胜,不论是战争中还是政治中。

彭城之战:以3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56万之众——项羽三万骑兵,长途奔波对抗刘邦及其五路诸侯56万联军,最后完胜,当时就击杀20万之多的联军。

这两战不论从战略布局还是战术指挥到达最高境界,两方的实力之悬殊令人咋舌。

垓下之战:以10万兵力敌韩信50万,败亡,非战之罪也。

项羽8年战争中身经70多战,除了垓下之战,在数量,形式的绝对弱势下战败,可以说再无败绩。

No.4 中兴之君——刘秀(东汉)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阳大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

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

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刘秀的统一离不开武力,但他在运用军事打击的同时,注重采用种种灵活手段,争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对手,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见。

刘秀的一段话却说明了他辉煌的战绩背后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将岑彭率兵跟随刘秀攻破天水,并与吴汉在西城包围了割据陇上的隗嚣。当时,公孙述(蜀地的割据者)的将领李育来救隗嚣,被盖延、耿弇包围在上。光武帝东归,写信给岑彭说:“两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刘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的感触让后人唏嘘不矣。

No.5 大司马——卫青(西汉)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西汉著名将领。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战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茂陵东北。谥号为‘烈’。

No.6 武安君——李牧(战国赵)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一句话,李牧名将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李牧的赫赫功业开始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后来李牧被调防守秦国,面对秦国的绝对优势兵力,李牧出奇计两次击破秦军,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赵国军事实力丧失殆尽。但此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可惜李牧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祖国君臣的手中,李牧事先已经知道赵王要杀他讨好秦国,单骑出逃,结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赵王派来的追兵追上并杀掉,死不得其所。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李牧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No.7 兵圣——孙武(战国吴)

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汉族,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孙武年轻时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于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No.8 白袍儒将——陈庆之(南北朝梁)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

陈庆之因出身寒门,长年不得重用,41岁始独立领兵,战斗生涯只有15年,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性格谨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

陈庆之开始只不过是个陪着皇帝下棋解闷的,但是皇帝一道不合时宜的命令,陈庆之不合时宜地带了兵,拉起了一场不合时宜的北伐,从此陈庆之不合时宜的一发而不可收拾。

陈庆之在仅有7000兵的力量,没有任何兵员补充的情况下开始了北伐(皇帝仅仅是想让他做做样子,打打酱油而已),从铚县至洛阳,行程3000余里,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先后竟然击破了北魏数十万大军,虏众三十余万,收复了中原大片失地而无一败绩。

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当时陈庆之和部下穿白袍作战)。但陈庆之兵力太少,守城是不可能的,最后只得撤回国内,撤军时北魏军队只是尾随其后与陈庆之保持一段距离而不敢攻击。但悲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这支百战百胜的7000人部队没有损失在战场上,而是在渡河时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了……陈庆之本人也只好乔装成和尚潜回国内。

No.9 万里长城——徐达(明)

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于农家。徐达谋略过人,治军严明,智勇兼备,战功卓著,在帮助朱元璋攻灭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北伐元军,消灭元朝等重大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名列功臣第一。明朝建立后,因功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且先后被封为信国公、魏国公。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并称赞其“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1385年2月,徐达因病去世(一说被朱元璋害死),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死后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赐葬钟山北麓(明太祖朱元璋之孝陵北)。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治军,号令严明,士卒都愿意以死效命。由于他长年在外征战,加上他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使他获得了“谋勇绝伦”的称誉,甚至连明太祖也与他有“布衣兄弟”之称。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徐达是战争游戏的出色玩家,他将陈友谅玩进了绝路,将张士诚玩进了牢房,将赫赫无敌的蒙古骑兵玩出了漠北。中国历史的大一统从来都是由北向南的固定剧本,却在徐达的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1368年的明朝的北伐战争,徐达的汉人和他的骑兵部队在中华大地横空出世,亲率25万大军两路北伐开了中国历史南方统一北方的先河,打败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彻底终结蒙古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敲响了元朝分裂与灭亡的丧钟。真正的决战在太原开始,面对蒙古第一猛将扩敦帖木儿的十万蒙古精骑和围点打援的战法,徐达以夜袭战的方式将蒙古军打得全军覆没。在之后的定西兰儿峪会战中,徐达再次以中央突破的战法击败扩敦帖木儿,打得这位蒙古第一猛将扔下部队带着老婆孩子仓皇逃窜,这是两场明蒙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仗,徐达先后消灭了蒙古近二十万精锐部队,是对苟延残喘的蒙古帝国最沉重的打击。

徐达是明代开国元勋,转战全国,为什么“独山海关之人思慕之深者”?商辂《显功庙记》说得好:“若王之设险守国,使百年之间敌国莫能窥其隙,室家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盖王镇抚燕蓟十有余年,丰功威烈非他处比,庙祀聿严有以也。”因之,山海关士绅百姓感恩戴德,岁时祭祀。山海关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雄关天险,拱卫明代京师近三百年,明清易代也是从这里揭开了序幕。“筑关设卫”的徐达在历史上是不朽的。

TOP10:大明炮神——袁崇焕(明)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

他始终是女真人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宁远一战击毙敌人可汗,连霍去病卫青等都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过那是守城战,女真人败的不服。宁锦战役,刚刚整顿不足几月的明朝新军就大破满清八旗,还是在女真人所骄傲的野战里。谁说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还是不服,毕竟明朝还有火器的优势。好吧,北京战役,袁崇焕九千骑兵成功阻击了满清八旗十万大军,这一回女真人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承认不是袁将军的对手。什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这话应该倒过来说:袁家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服了,于是才有了那个谋害袁将军的阴谋。

但袁将军虽死,他留下的宁锦防线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终没有打下山海关,最后还是靠了吴三桂的叛变才得以打进来。

这是一个岳飞式的悲剧将领,他既有岳飞一般的军事才略,也重复了其悲剧的命运。更为不幸的是,岳飞虽然蒙冤被害,但毕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焕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后才得以昭雪。

2013-08-26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