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当美国孩子来到中国

几个月前,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学得头昏脑胀的我走到宿舍里的厨房寻找可以让我眼前一亮的食物。另一个宿舍里的哥们儿也去找吃的,于是我们便碰巧聊了起来。他说他六月份要去日本交流一个月,热情好客的我不知道哪根筋动了,脱口而出:‌‌“你交流完了来北京找我玩儿吧。‌‌”美国孩子也没说什么,我们俩扯完就各回各屋了。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妈妈给我发来一条消息,说那位同学的妈妈给她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主要是感谢我邀请她儿子去中国玩儿,同时还咨询了办签证什么的事宜。我看到妈妈给我发的消息当时就懵了。

其实之前也读过中国学生跟美国学生客气、结果美国人当真的故事,但是我万万没想到他们行动如此之快速。我想,当真不要紧,但好歹要先跟我再确认一下吧,没想到直接就让她妈妈给我妈妈写信了。说实话,我本意很欢迎他来中国玩儿,只不过他的办事方法震到了我。当然了,我觉得他办事儿这么‌‌“迅速‌‌”只是个例,也不是所有美国孩子都这样。

于是,这位同学便在两周前开始了对中国的国事访问。托他的福,我也见识了一下故宫、长城、天坛这些我这辈子都没去过的传统景点。以前出去玩儿,我是游客、我在学习;而这次接待一个来玩儿的美国人,看着他好奇地走过一处处我觉得再普通平常不过的地方,也不由得有了很多感想。

有个笑话已经流传很久了:请谈谈你对其他国家食物短缺自己的看法。中国孩子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非洲孩子问,什么是食物;欧洲孩子问,什么是短缺;而美国孩子则问,什么是其他国家。

确实,或许在美国人眼里根本没有其他国家的概念。我的美国同学们从来不看新闻、不关心时事,他们热衷于学习别国语言,但对去别的国家生活却并不感冒。这完全可以理解——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综合实力、生存环境、福利保障等领域数一数二的国家,他们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啥都不愁呢,所以基本没有关心别的国家的欲望。在这个设定条件下,他们出国只是为了玩儿、度假,和很多中国人‌‌“出国是为了开拓视野‌‌”的初衷完全不相符。

这位美国孩子也是一样。他来中国,完全不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民生、宗教、政治、环境、经济等等,他也不是为了来改变一些对中国的固有看法;他来中国,只是为了见见我、玩儿一玩儿。说起台湾问题,他对了解我们的观点丝毫不感兴趣,听完之后他还是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想的。

远到长城,近到故宫,上到五星酒店的中餐厅、下到路边炸油条的早餐摊,我带着他一周内把北京能去的地儿都去了,但走之前我问他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他的回答仅仅是烤鸭和雾霾。说到底,来和没来并没有改变他对于中国的印象。

什么是素质?这个问题被纷纷扰扰地吵了很多年了,而这个美国孩子却给了我新的启示。

在去上海的高铁上,全程5个多小时,这位美国孩子干的唯一一件事儿就是看书。静静地,一句话都没说。相比之下,其他人在车厢里嗑瓜子、打牌、聊天、看电影……

他那么投入地读着,让我想到他在中国的每一天、每一个不同的公众场合,他都是这样安静、平和、有礼。在外面游览,他从来不会大声说话;在餐厅吃饭,他永远安静耐心地等着自己的菜;不管是走是坐,他总是腰板儿挺直,用妈妈的话就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管谁帮了他,他总要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谢谢‌‌”……..虽然他对我们怎么想台湾问题不感兴趣,但他从来不会给周围人造成厌烦,不会让周围人因他而困扰。

或许对于这么一个普通美国孩子来说,不管他有没有远见、关心不关心时事、有没有天才式的数学头脑,但他都具备一种最最基本的素质,一种多数美国人、欧洲人都具备的素质。而对这种素质的养成,或许才正是中国教育最需要的。

从这位美国孩子身上,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大多数美国孩子的身影。他们聪明、安静、爱读书、有礼貌,但是风调雨顺的生活条件和教育体制也决定了他们的视野和心胸比不上大国崛起背景下生活的中国孩子们。而比起他们,或许因为我们的生存条件和教育体制太过艰险,我们也缺少着另一些基本素质——安静、淡定、友善、多读书、少浮躁。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