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40:桂南会战-下,昆仑关大捷(1/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四十(新抗战系列之六十一)

为什么从18日打到24日,荣誉1师和200师近3万兵力,在坦克,火炮的支援下,围攻昆仑关一线日军1个步兵联队加上1个骑兵联队不到5000人,仍然不能成功,还伤亡惨重。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国军炮兵的虚弱。

虚弱的国军炮兵

早在30年代,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大名鼎鼎的德国国防军之父冯·塞克特将军就一针见血的指出,炮兵是国军的短板。塞克特认为,国军数量虽然高达100多万,却只是一支由残破不全轻武器组织起来的部队,根本没有可靠的炮兵。这样一支部队,是不可能和列强中的任何一员正面对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官兵超过八成伤亡在重武器下,而重武器的核心自然就是火炮。

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整军的时候,全国大的火炮居然只有区区400多门,产地涵盖了十几个国家,有七八种口径。

从最精锐的德国克虏伯公司的巨炮,到清末从英法各列强手中购买的老式火炮,有从苏联手中获得的沙俄时期的古董炮,也有仿造日本的自制火炮。

区区400门火炮,对于中国近200万的部队来说,算得了什么?

二战中的苏联,一个炮兵师就有近400门火炮。而苏联在1944年一年时间,就生产了2万3000多门中大口径火炮。

日军的火炮,数量是国军的10倍,质量更是厉害,加上日军享有制空权,国军炮兵几乎无法有效作战。

抗战从七七卢沟桥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昆仑关战役,国军炮兵几乎没有集中起来开过炮。

最初在淞沪会战,国军曾经集中炮兵攻击了三天,但日军大部队赶到以后,国军炮兵就再也不敢在白天开炮了。因为你开一炮,日军瞬间打10炮过来,日军飞机也会来扫射。

郭汝瑰当时是一个中央军团长兼任副师长,他将全师十几门迫击炮和山炮集中起来用,刚打了几炮,就被日军炮火覆盖,差点全军覆没。

太原会战的忻口战役中,阎锡山的炮兵曾经发挥了很大作用,前提也是这个第5师团孤军深入,携带的火炮不多。所以阎锡山的几个炮团能够和日军炮战,不过显然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而其他所有战役,国军炮兵都是以游击队方式作战。也就是,将火炮分散开,每开几炮,立即转移,防止被日军定位摧毁。或者是白天不开炮,晚上集中起来,对白天估算好的目标开炮,这样一来效果可想而知。

炮兵经过3年的折腾,物资和人员素质都急转直下,此次到了昆仑关战役,又怎么可能表现的好呢。

在这六天的激战中,国军150毫米德国重炮和山炮野炮部队,前后发射了几千发炮弹,平均每天几百发,在昆仑关日军各个阵地开了花。一时间到处都是国军炮弹落下的爆炸火光,国军一线士兵又惊又喜。

为什么惊喜?因为他们多年来没有看到过国军火炮敢于如此集中使用,也没有看到日军被国军火炮压制的场面了。

其实,这是所谓雷声大,雨点小。国军炮兵表面上打得很猛,实战效果不佳。

一是日军修建了大量的暗堡和隐蔽工事,只要日军不开火,国军炮兵难以发现,也就无法摧毁。

二是日军的核心碉堡都非常坚固,普通的火炮炮弹如果不直接击中,是无法摧毁的。但如果想直接击中目标,对国军炮兵的要求很高。

三是国军炮兵的技术和理念还是太落后。

国军一线步兵对炮兵相当不满,他们向上级反映:国军炮兵朝着罗塘高地开炮几十发,没有一发打中目标,有的甚至偏出1公里。而且,开炮的时候,并不集中轰击一个高地,而是在这个高地轰几十炮,又转移到另一个高地打几十炮,导致炮弹稀疏,对日军根本构不成大的威胁。

在一战中期,列强炮兵已经放弃了所谓全面炮击,而进行重点炮击。

所谓全面炮击,就是不分主次,没有固定目标,对准敌军阵地覆盖性炮击。

事实证明,这样的炮击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往往对一个阵地开炮几万发,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

以索姆河战役为例,英军使用了1400门火炮,对德军阵地进行了一周的猛烈炮击,共发射了约150万发炮弹。英军希望透过炮火轰击,达到消灭德军战壕的目的。但事实上德军只有轻微死伤,炮火不足以摧毁战壕,对战事并无多大作用。

用后来三大战役中的解放军的话来说:对一个小镇打了几千发炮弹,好像已经都炸光了,进去一看,敌人的碉堡火力点都还在。

所以一战中后期,列强炮兵都以重点炮击为主。也是战前精心测量,判断敌人的主要火力点,然后以炮兵精确炮击,一个个的摧毁。

炮兵主要目的在于为步兵开道,步兵冲锋之前,炮兵精确的摧毁一个个明显的敌军工事。当步兵冲锋的时候,炮弹精确地送着步兵上,消灭暗堡、敌军有生力量和其他阻碍。也就是炮弹在步兵前方落下,帮步兵扫清障碍。

这种打法效果最好,可以让步兵以最小的伤亡获得最大的战果。可是,这对炮兵要求极高,恐怕是炮兵的终极目标。

显然,国军炮兵是远远做不到的。就像前面说的,自从七七卢沟桥打响以来,这3年内,国军炮兵始终在日军绝对数量优势炮兵和空军的压制下,根本无法正常作战。国军炮火基本都是打打游击,开几炮就换一个地方。

所以,炮兵训练不足,水平不够,又没有经验,绝对达不到这个水平。

解放军四野炮兵参战1年后,仍然无法有效完成这个战术。

当时四野纵队司令还曾经骂:妈拉个巴子,炮兵里面肯定有特务,不然为什么每次不打敌人,专往老子冲锋的步兵头上打?

其实不是有特务,实在是水平不够。

八路军在山东的主力部队,曾经使用1门缴获的92步兵炮打一个土豪固守的山寨大门。由于技术不高,加上地形陡峭,连续打了几十发炮弹,连石门的边都没有打到,只好依靠步兵强攻。

后来林彪四大将之一的李作鹏,就是这一仗被土豪家丁的步枪击穿了腰部,受了重伤。

此次国军炮兵也是这样,他们的水平不够,又因为昆仑关地形崎岖,重炮只能留在后方远距离炮击。这种距离,只能通过密集炮击,摧毁一些明显的日军碉堡,对于日军位置隐蔽的碉堡和一些暗堡是无能为力的。对于日军位置比较巧妙的坚固碉堡,也是不容易打击到的。

尤其步炮协同很差,国军步兵在进攻中遇到日军的碉堡,根本无法联系后方的炮兵,也就不可能摧毁它。偶尔联系到了,等炮兵开炮的时候,已经是几个小时之后,当时国军不是已经攻陷了这个碉堡,就是已经撤退。

如果步兵已经攻陷了碉堡,国军炮兵打过来,就是轰自己人。如果步兵已经撤退了,就算火炮能够压制住碉堡里面日军火力,周边也没有国军进攻的部队,等于白搭。

在中越战争中,解放军炮兵军官跟随步兵一同前进,随时用无线电指挥后方炮兵开炮。所以解放军其实跟在炮兵的炮弹后面前进,这样伤亡最小,成果最大。

只是,这并不容易做到,不但要火炮多,质量高,炮兵训练有素,还要受过专业步炮协同训练,具有很好的通讯联络。

这些都是国军炮兵所没有的,就算无线电,在当时的国军也是没有的,至少不可能装备到营一级。

所以,国军官兵在昆仑关攻坚战中,炮兵只能起到一定的减弱日军火力的作用,攻坚战仍然只能依靠步兵轻武器强攻。所以进展缓慢,伤亡也很大。

后来的硫磺岛,美军也遇到同样的局面,他们的重炮,飞机炸不到隐藏的日军工事,美军也一样毫无办法。为了攻占硫磺岛这个弹丸小岛,美军陆战三师的战斗部队伤亡高达60%,而陆战四师、五师战斗部队的伤亡更是高达75%,精锐的美军第五两栖军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其实硫磺岛上的美军在没有坦克和火炮支持的时候,至少还有火箭筒,火焰喷射器,枪榴弹等中远程武器。就算这样,美军伤亡也很大,更别说只有手榴弹的国军。

相比起来,日军炮兵则要厉害的多,虽然他们只有3门山炮。

荣誉1师师长郑洞国回忆日军炮兵道:当夜,我和师部人员就宿营在仙女山。在山顶上,可以清楚地望见四四一高地和附近几处高地彻夜鏖战,敌我争夺极为激烈。天明时,师部一作战参谋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因阳光反射,为敌发觉,立即有一排排炮弹呼啸而至。幸亏山顶上有巨石相合,成天然障碍,我们隐蔽其间,安然无恙。有几位送饭的伙夫,当时也在山上观战看热闹,遭炮击时因无经验,到处乱躲。其中一位急切间只把脑袋插到石缝里,整个身体却都暴露在外边。炮击过后,他还不肯出来,犹在那里撅着屁股瑟瑟打抖,引得众人一阵阵大笑。

困窘的昆仑关日军

经过这6日的围攻,国军也成功切断了一线日军和后方的联系,甚至切断了近在咫尺的昆仑关和九塘的联系。

由于已经被包围近一周,日军的弹药所剩无几,尤其粮食几乎断绝。

日军本来在昆仑关囤积了一些粮食,足够一个大队一周时间使用。在日军看来,国军就算有三头六臂,最多也只能围困昆仑关一周。没想到,此次国军已经包围了6天,日军为了增援,前后调来两个2大队,都仅仅携带2天的应急口粮,这样一来,昆仑关日军粮食就严重不够了。

最初三四天内,日军将储备的粮食几乎吃光,南宁日本空军只得紧急向昆仑关进行空投。但这一线国军还拥有几门高射炮,所以日军飞机不敢飞的太低,只能在高空空投,精确度就很差了。

21日,日军3架飞机向九塘日军空投下18个降落伞,结果没有一个飘到日军阵地,全部被荣誉1师缴获。里面除了大量步枪子弹,手榴弹以外,还有饼干,肉罐头,蔬菜和食盐,甚至还有三个毒气罐。

又苦撑了3天,粮食彻底吃光,日军只得四处搜寻遗留在农民地里面的木薯。木薯很快就吃光了,只好搜寻小动物,野果,野菜,甚至野草。

国军这几天击毙的日军,基本都是腹部深陷,脸颊蜡黄,一看就是处于极度的饥饿中。

从攻击的第6天,也就是23日开始,昆仑关日军弹尽援绝,几乎无法支持。联队长下令,全面节省弹药,国军不到100米内不得开枪,这样一来,日军火力就减弱了。食物主要依靠空投解决部分,其余的自己想办法。

于是南宁的日本空军只得冒险改为低空空投,这样一来成功率就高了,被围困的日军也能得到少量弹药和粮食,最低程度保证日军不至于饿死。但日军飞机的危险就很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国军高射炮击落。就算没有国军高射炮,昆仑关是山区,经常起雾,低空飞行是极为凶险的事情。看来,日军也给逼急了。

此时包围圈中的21联队,伤亡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深感无力支持,他们再次向后方南宁要求立即增援。

他们携带的炮弹在几日的激战中,早已经打完。21联队认为自己很可能玉碎(就是全军覆没),为了避免国军缴获到火炮,他们将火炮全部埋入地下。

21联队长三木吉之助认为已经必败无疑,下令护旗手将联队军旗浇上汽油,随时准备烧毁。为什么呢?因为日军每个联队都有军旗,军旗都是所谓天皇亲自授予的,是联队最大的荣誉。

早在1874年日本明治天皇为近卫步兵第一,第二联队亲授军旗。从此以后,任何一个新成立的联队,都由天皇亲自授旗。

军旗上不但有联队的番号,还有天皇的署名。

所以,军旗就是天皇的象征,日军任何一个联队,对军旗爱如性命。平时行军时候,军旗装在套子里,不能让军旗沾染上雨雪尘土。

就算在大型典礼上,军旗也不会全部展开,仅仅露出旗杆,旗冠,流苏而已。

如果联队的旗帜被敌人缴获,对日军来说就是奇耻大辱,比战死还要羞辱十倍。

日本陆军规定,军旗在则编制在,军旗如果丢失或者被缴获,联队的番号撤销。

所以,日军对军旗保护到极致,专门由一个精锐的中队保护军旗。这个中队务必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日军在覆灭之前一定要做的,就是焚毁军旗。

由此可见,日军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由于弹药已经几乎用尽,三木吉之助联队长命令非战斗人员一律用竹子削成竹枪,准备在肉搏战中和国军拼命。

日本古代战争中,农民为主的族群很多就是用竹枪作战。可是,现在上有飞机,下有坦克,这个时候用竹枪也就等同于送死。

此时,中村正雄的42联队2个大队还在七塘一线同国军激战,伤亡也不轻,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杀到昆仑关。

旅团长中村正雄无奈,亲自率领一个大队从正面强攻,另外一个大队向侧后迂回。

中村正里心理清楚的知道,目前并不是一个21联队被包围,而是他的第21旅团整个都被国军包围,用不了多久,21旅团就自身难保了。

所以,中村正雄向第5师团长今村均要求继续增援,务必让第5师团剩下的第9旅团立即到昆仑关一线来。

今村均接到电报以后,只能长叹一声,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由于他的狂妄自大,第9旅团一个联队已经杀到远在190公里外的龙州中越边境,短时间内很难回来增援。

而南宁城目前仅仅有第9旅团纳见敏郎大佐之第41联队的两个大队,几乎在唱空城计,四面还有国军几个师不断突袭,骚扰,根本不可能抽调一兵一卒出来。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