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假如中国实行两党制

(博谈网记者欧阳剑编译报道)随着中国的全国人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新华社来了灵感,发表了一篇称赞中国‌‌‌‌“独特的治理模式是如何将这个古国转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在中国官方媒体中并不少见,但是这篇文章采用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它试问如果中国采用了像美国那样的两党制,会怎样?

不出所料,新华社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制度‌‌‌‌“在高效率已经带来显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国家是不适用的。‌‌‌‌”特别是,新华社认为游说和‌‌‌‌“西方模式看起来无休止的政治争吵‌‌‌‌”会阻碍中国政府开展必要的改革。

新华社的文章将中国过去60年中所有的正面发展都归功给了中国的一党专政。论点很简单,西方式的多党民主本身就不适合中国。新华社的逻辑是,民主制度不会允许中国快速发展需要的政治效率,更糟的是,多党角逐会导致政治分歧,会将中国分裂。

隐含在这种说法背后的假设是中国官员们常常更明确表达的说法:在中国的人权概念中,人类的基本需求第一,自由和民主远远的排在后面。中国的论点长久以来就是,让人们摆脱贫困,比给人们西方式的民主,对人权的贡献更大。新华社文章暗示,人们必须在民主和繁荣之间做出选择,中国的快速发展道路和一党制,比,例如,印度的民主制度和更缓慢的经济发展,更优越。

当中国政府在谈论西方式的民主时,会不可避免的描绘出一幅如果将民主模式引进中国后会出现的可怕后果。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提出了一个选择:选择民主,中国会变穷,分裂,变衰弱。北京当局,当然,为了持续一党统治,已经代表了人民,自动做出了选择,选择富强,统一和强大。新华社文章中也充斥着警示故事:‌‌‌‌“阿拉伯之春‌‌‌‌”留下的混乱,前苏联解体造成的问题,却闭口不提民主转型的成功故事(包括在中国门口发生的例子,例如南韩和台湾)。

新华社的文章可能是对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最近断言‌‌‌‌“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最后阶段已经开始‌‌‌‌”的微妙反驳。正如陈定定(音)在‌‌‌‌“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的驳斥文章中指出的那样,沈大伟在中国是很知名的,‌‌‌‌“中国学者和官员们会拿他的意见当回事‌‌‌‌”。拿沈大伟的意见当回事就需要做出回应,在这种情况下,重回老调民主和快速经济增长是不兼容的(至少在中国是这样)。中国的领导人坚持认为他们的制度不会崩溃,原因很简单,它是中国唯一可能的制度。

正如陈定定在他的文章中解释的那样,在中国‌‌‌‌“民主被视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结果。‌‌‌‌”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民主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手段(尽管西方坚持认为新闻自由和制度制衡是改善中国一些治理问题的关键)。在新华社的论点中,民主本身没有价值,这与西方看法相去甚远,西方认为民主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值得为此牺牲政治效率)。一些羡慕的美国人(例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Thomas Friedman)或许会表达对北京可以‌‌‌‌“把事情搞定‌‌‌‌”能力的怅然钦佩,但如果真要选择,没几个人(如果有的话)实际上会选择用共产党的统治来替换美国的民主。

本文译自Shannon Tiezzi于3月11日发表在《外交学者》(The Diplomat)上的文章,原文题目是‌‌‌‌“Imagining China Under a Two-Party System‌‌‌‌”。译文略有删节。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