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30:真正真实的汪精卫-上(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新抗战系列之五十二)

蒋介石和汪精卫

没想到,陈璧君的嗅觉异常灵敏,这事居然很快被陈璧君发现。陈璧君认为自己怎么也比方君瑛小了7岁,结果丈夫居然对这个老女人有好感,怒火中烧。据说陈璧君不管不顾的冲到方君瑛处,当着几个朋友的面大闹了一场,怒斥方抢他丈夫。

方君瑛当时还是单身,并没有结婚,搞的十分尴尬,只好一再解释。

陈根本不听,破口大骂。

不过,毕竟大家都是一起战斗过的同志,陈璧君也没有骂出什么臭婊子之类的污言秽语,说话还是相对客气的。

陈璧君走后,生性高傲的方君瑛非常气愤,下定决心不跟汪精卫再来往。

她后来回国后拒绝汪精卫的邀请(请她去广州做执信学校校长),继续在法国留学,并且在1921年秋,于法国波多铎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此时方君瑛虽然已经有几年不和汪精卫来往,但关于他和汪精卫的一些绯闻,还在到处流传,尤其是陈璧君上门大闹的事情。

方君瑛是个无谓生死的革命者,一生孤高自傲,最重视自己的名誉,而且又从来没有结婚,这种屎盆子扣在身上,这对于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加上当时中国国内一塌糊涂,她也深感那么多同志的牺牲白费了,人由此也陷入抑郁症的边缘。

没想到,就在此时,又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方在法国遭遇严重车祸,得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此时汪精卫还在邀请方君瑛回国,方再次拒绝。她对汪精卫说:我在法国被汽车撞伤,留下头痛的毛病,脑力已大不如前,执信学校人事复杂,恐担任不下来校长。

汪精卫回答她:此时已六月矣,七月中旬即放暑假,七姊到广州后,不必接事,可在筹备会中,与诸筹备委员筹备一切,暑假后度力能任,即任校长,力如不能,则先任教员,随后再任校长,亦无不可。

方君瑛不愿意再陷入绯闻漩涡,将汪精卫的提议搁在一旁,不予理会。

但方其实还是想见到汪精卫的。她还是在1923年回到了上海,准备去福建老家看望母亲,并且在期间面见了汪精卫。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表示自己跟汪精卫没有任何关系,方君瑛同陈璧君的母亲卫月朗一起住在上海,以打消陈璧君的顾虑。

当时汪精卫是很忙的,他被孙中山委派为驻沪办理和平统一的全权代表,马不停蹄奔走于北京、沈阳、广州之间,但仍然在第一时间去见了方君瑛,时间是6月8日。当时汪精卫在天津见张作霖后赴广州向孙中山汇报,途经上海。两人分别多年,此时见面有千言万语,只是碍于陈璧君的母亲卫月朗在场,不便于说出。

当时汪精卫已经40岁,却仍然英俊潇洒,没有丝毫老态,方君瑛也39岁,却一直也没有结婚,在一年前,她还拒绝了之前未婚夫王简堂的再次求婚。王简堂也很痴情,等了方君瑛整整10年时间。

显然,方君瑛是心有所属的。

会面时间不长,汪精卫因为有紧急事情在身,匆匆离开。方君瑛一直送他到门口,站了许久,挥泪而入,家中佣人当时看见却没有留意。

没想到,短短几天后,方君瑛的抑郁症迅速加重,最终承受不了压力,留下遗书后,吞服大量吗啡自杀。

汪精卫为了这件事痛哭不已,据说还第一次对陈璧君大声发了脾气,认为陈过于小心眼,瞎闹胡闹害死了方君瑛。期间汪精卫还拿起花瓶什么往地上砸,吓得陈璧君一动不敢动!

后来陈璧君对别人说,汪先生跟我结婚几十年来从来没发过脾气,那一次发脾气,把我真的吓死了。

当然,这并不是汪精卫唯一一个女人,后面还有另外一个。这些历史,估计让林思云难堪了。

国民党的领袖和蒋介石斗法的失败

这段时间内,汪精卫逐步成为孙中山的副手,并且在1925年2月孙中山去世的时候成为遗嘱的拟定人。

遗憾的是,在孙中山去世之前,国民党的力量并不强大,困居广东省的一部分,没什么了不起的。

而在孙中山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力量也不算强。

当时汪精卫因为元老地位和自己的能力卓越,毫不费力的成为国民党的一号人物。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

随着孙中山利用苏联和中共在黄埔建军,并且任命他的副官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支强大的三民主义军队出现了,而他们的校长蒋介石也迅速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国民党的第一号人物。

由此,汪精卫的主要敌人,就是蒋介石了,两人开始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遗憾的是,在这个争夺中,蒋介石是有着明显优势的。

当时是乱世,必须依靠军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所以身为军人的蒋介石,远比身为文人政客的汪精卫更为实用、重要。

国民党可以没有汪精卫,但不可以没有蒋介石。

于是,汪精卫在和蒋介石的多次交手中,几乎一边倒的失利。

第一次,在北伐之前

在这段时间之前,国民党内部斗争激烈,连亲如兄弟的汪精卫和胡汉民也反目成仇。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分为左派和右派。左派以汪精卫、廖仲恺为首,他们有苏联人的支持,实力非常强大,右派则以胡汉民为首,他们认为苏联和中共有着极大野心,必须将他们清除出国民党,当时蒋介石尚且不算右派的领袖,只是其中一个重量级人物而已。

接着,出现了廖仲恺被刺杀的事件,国民党左派因为领袖遇刺,实力大受打击。汪精卫经过暗中调查,认为这事很有可能是胡汉民做的,两人就此彻底决裂。

随后,中山舰事件又爆发。蒋介石认为苏联人和中共利用中山舰,想在广州搞叛变,这引起了国民党内部左右派势力对苏联的强烈反感,他们一致认为必须限制苏联和中共在国民党内部的力量。

国民党左派领袖汪精卫也被大家群起而攻之,认为他的纵容才导致今天的局面。

汪当时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没什么力量,他回忆道: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委主席,蒋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了吗?第二天,我想叫朱培德、李济深扣留蒋介石,但居然指挥不动他们。

汪精卫在此次和蒋介石的斗法中大败,被迫以治疗糖尿病为名,辞职离开中国去法国马赛。

第二次,宁汉分流

在这期间,北伐开始了,蒋介石担任北伐总司令,成功的收复了大半个中国,但随后出现了一系列事件,蒋介石认为苏联煽动中共利用北伐搞叛乱,下令武力清党反共。

早在412爆发之前,当时国民党左派,也就是亲苏派还是颇有力量的,他们已经看出了蒋介石准备的动作。这些人立即准备组织武汉国民政府同蒋介石对抗,并且邀请名望极高汪精卫立即回国作为领袖。

汪精卫赶忙乘坐火车回国,期间在苏联接受了斯大林的接见,并且达成协定。

回国以后,汪精卫立即宣布蒋介石叛变革命,并且通缉他,蒋介石随后发动了412事件。

汪精卫立即宣布建立武汉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宁汉分流,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不过,汪精卫其实也不过是利用苏联的力量而已,他向苏联提出了巨额军事经济援助的要求。而此时蒋介石已经被迫下野,孙传芳、张宗昌等北洋军阀乘机大举反攻,一度差点占领南京。

没想到此时又是峰回路转,苏联表示汪精卫许诺的援助可以提供,但是有代价的。

1927年6月5日共产国际代表罗易派人送《五月紧急指示》给汪精卫,要他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旧思想的一律驱逐,由各界工农代表取而代之,并且还要建立所谓中共的军队,在汪精卫的军队中安插大量共产党员。

对于这种公然试图鸠占鹊巢的行为,汪精卫脾气再好也忍无可忍,他开始深深提防苏联和中共,并且将这个决议暗中给国民党左派高层查看,这些高层全部都震惊了,牙咬切齿的要和苏联决裂。

没想到,中共更早了一步,他们突然在8月1日的南昌拉走了一批汪精卫的国军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南昌起义。

见到中共公然在他的地盘武装叛变,拉走他的部队,就是活佛也忍不了,汪精卫勃然大怒,说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随后,汪精卫开始大规模的清党反共,手段比蒋介石还要厉害的多。

这段时间,汪精卫成功利用政治手段把蒋介石搞下台,没想到还没得意多久,自己又在国民党左派的内讧中被别人搞下台。

汪精卫没有办法,只好去广州李济深的地盘做名义领袖,继续和蒋介石作对。

但是,汪精卫这个人的运气真的不好,中共很快又在广州起义。此次起义搞的很大,前后死亡的军民高达2万人,连苏联驻广州副领事都被击毙了。

全国舆论对富有领导责任的汪精卫、张发奎大加抨击。灰头土脸的汪精卫被迫再次引咎辞职,跑到法国去了。

林思云赞赏汪精卫,说汪是坚决遵从孙中山所谓联苏联共主张的。

但请问,孙中山这个主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获取苏联的援助吗?

如果孙中山能够活到北伐期间,亲眼目睹苏联和中共对国民党渗透的力度,孙中山就能坐视不理,甚至把他的国民党完全变成共产党吗?

那么孙中山去世前,留下那么多三民主义建国的遗嘱,又是干什么的呢?

结果显然是否定的。

甚至就连汪精卫自己最后都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了,更别说别人!

所以我们可以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不过是为了统一全国的一个战略步骤,并不代表他在未来会一直坚持这个主张,尤其是苏联野心勃勃的情况下。

甚至我们可以说,孙中山很可能走的是蒋介石这一条路,清党反共,以保持三民主义的政党和军队。

所以林思云的说法,没有任何道理,完全是强词夺理。

第三次,中原大战

随后,汪精卫又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机会。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爆发,中国内部几乎所有的反蒋力量集中起来,汪精卫也赶回国内再次成为名义领袖,同已经和他成为仇敌的胡汉民再次合作。

不过,中原大战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汪精卫在反蒋联军战败以后,再次宣布下野。

此次失败是决定性的,一般认为中原大战是国内所有反蒋力量的联合。连中原大战都已经失败,那么反蒋力量显然无法正面跟蒋介石对抗了。

第四次广州国民政府

虽然中原大战的失败,预示着汪精卫和蒋介石斗法彻底失败,汪却并不死心。

他随后又在广州陈济棠地盘继续组织广州国民政府,宣布南京国民政府是非法的,并且在九一八之前再次联合所有党内反对蒋介石的力量,最终成功迫使蒋介石下野(蒋介石软禁了胡汉民)。

汪精卫终于成为国家领袖,取代了蒋介石。

这可以看做汪精卫对蒋介石唯一一次胜利,他随后宣布取消广州国民政府。

遗憾的是,汪精卫并没有高兴太久。

当时汪精卫已经久不当家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此时中国是一个什么局面,是个特别可怕的局面,谁能主持大局,怕是都会精神分裂。

九一八之前,地方军阀仍然盘踞着国内约三分之二地区,国民政府实际控制的只有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等几个省份。

中共在国内建立六大苏区,并且有几十万红军。

东北的日军跃跃欲试,随时可能发动进攻,苏联力量渗透进入新疆,扶持后来的盛世才和维族力量试图吃掉新疆,英军试图控制西藏,法国人更是窥视云南广西。

经济上,财政赤字已经极为严重,全国军队几百万,光是军费就超过全年国家财政收入一倍有余,更不要说还有各种各样其它的支出,还要发展经济,发展军工产业。当时负责财政工作的宋子文急的几乎要举枪自尽。

汪精卫和孙科主政以后,发现他们根本无法控制国家的局面。

蒋介石的中央军根本不听命汪精卫的指挥,地方军阀对汪精卫也是根本不理不睬,拥兵自重。

稍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对于汪精卫和孙科政府在锦州抵抗命令熟视无睹,擅自撤退。

汪精卫干瞪眼没有办法,体会了蒋介石当年的心情。

国内军阀如此,国外敌寇呢?

随后上海128事变中,汪精卫命令自己广东的粤军十九路军和日军对抗,结果十九路军作战虽然勇敢,伤亡却很大,最终没有抵抗住日军进攻。此战属于特殊的城市作战,所以日军重武器无法发挥优势,国军占了很大的便宜。但就是这样,日军伤亡仅有5000多人,而国军伤亡高达1万3000人。其中国军投入的十七路军和中央军第五军,都是国内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汪在128事变时期,被迫邀请蒋介石出山,并且由此开始恐惧日军。

接着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中,张学良仍然不理会汪精卫的命令,随便率部撤退,导致热河省在2周内被日军不费吹灰之力的攻占。

汪精卫深感手中并没有实权,根本无法控制中国局面,心力交瘁,最终决定辞职。

其中,长城抗战对汪精卫后面的所作所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长城抗战中,国军由于背靠长城,无处可退,被迫以阵地战对抗日军,结果在日军绝对优势的火力攻击下,伤亡极大。

由于国军只有轻武器,日军则有火炮坦克飞机在内的重武器,所以一些战斗中,日军伤亡仅为国军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本来汪精卫不懂军事,也没有掌握过政府实权,所以对中日两军差距并不了解。

在长城抗战之前,汪精卫一味叫嚣和日本决战,一举收复东北失土。

此次他深处领导者的位置,看到中日两军的差距以后,对日军产生极强的恐惧心理。

汪精卫认为国军根本不是日军对手,正面对抗根本不可能胜利。这也为他今后的投降卖国打下了基础。

这段时期,蒋介石继续强化军政统治,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军事上,蒋介石消灭了红军六大苏区中的五个,迫使中央红军长征赶到陕北,削弱了他们百分之九十的力量。

同时,利用红军长征,蒋介石几乎没有损失的收复中国的西南几个省份,尤其,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域,已经占到中国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剩下的军阀就算全部联合起来,也不是政府的对手,中国基本实现了实质性统一。

经济上,通过孔祥熙的经济政策,国家金融体制建立,出现了所谓黄金十年,财政收入也从赤字转为盈余。

外交上,蒋介石同英美法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德意的关系也不错,甚至在西安事变之后和苏联也搭上了关系。

总之一切都好转,汪精卫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认为基本无力和蒋介石对抗了。

就在汪苦于没有实权,被蒋介石踩在脚下的时候,他本人在1935年被王亚樵的刺客孙凤鸣暗杀,受重伤,结束了他抗战前的政治生涯。

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更是成为国家唯一的领袖,而汪精卫成为所谓的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实际并没有实权,尤其没有兵权。

其实,此时的汪精卫已经是个挂名的空架子而已,这10多年同蒋介石的斗法结果是完全失败。而且就目前情况看起来,汪精卫没有任何办法翻身。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发表声明,宣布要和中国愿意合作的力量建立“新中国”,汪精卫顿时感到机会到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