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30:真正真实的汪精卫-上(2/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新抗战系列之五十二)

汪精卫陈璧君和朋友们的合影

刺杀摄政王

鉴于革命陷入低潮期,而康有为控制的立宪派大肆攻击孙中山之流只敢让别人去送死,更有同属革命党的兴中会小丑陶成章对孙中山本人人品的大肆攻击,汪精卫他们都非常忧郁。

当时已经是1910年,汪精卫奉命去印尼筹款,但却基本没有什么收获。灰心之下,汪精卫认为革命已经陷入低潮,如果不能以特殊的行为给予振奋一下,恐怕就没什么希望了。

当时汪精卫有几个很好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汉民。

汪精卫曾经经常跟胡汉民聊天,他说:我们搞革命的,就是两种,一种是做釜(锅),一种是做薪。做薪的很容易,一冲一杀,点燃自己就行了。做釜的很难,要把自己置于燃烧的一把把薪之上,永无超生之日。

此时,汪精卫认为,必须有一个人跳出做薪,刺杀一个清政府要员,来振奋大家对革命的信心,更让立宪派和兴中会这些小丑闭上嘴。

他将这个想法汇报给孙中山,孙对此断然拒绝。

孙中山从来不赞成以暗杀手段对付敌人,为什么呢?因为以清政府为例,他并不是一个人的政权,而是一个既得利益团体在统治国家。你杀了一个人,根本是没用的,这个既得利益团体立即会扶持另一个人接手。所以除非将这个团体杀光,推翻,杀一两个人是没用的。

但此时汪精卫决心已定,他从印尼出发,赶赴大陆。

孙中山知道以后,立即派冯自由去香港拦截汪,汪表面上答应,但很快从香港溜走,到了日本联络革命党炸弹大王黄复生和喻培伦,然后一同去了北平。

在去北平前,汪精卫写了一份信给好友胡汉民,里面用他自己的血写了这几个字:弟当为薪,兄应为釜!

这也就是汪精卫告诉胡汉民,自己去刺杀,无论成功失败,大不了就是一死而已,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领导革命最终走向成功,这就要留给胡汉民来做了。

据说胡汉民看到这份信,立即泪流满面。

随后胡汉民一直把这个血书放在身上激励自己,直到辛亥革命广州光复期间,才因为激战中丢失。

当时同汪精卫一起行刺的是黄复生,喻培伦和但懋辛,黄复生和喻培伦都是炸弹专家,但懋辛则在北平开了一个照相馆,有一定的社会关系。除此以外,还有曾醒,方君瑛,陈璧君等人参加这个暗杀团。

他们到了北平以后,曾经制造了一个伪装成铁质茶壶的炸弹,去火车站试图刺杀清政府海军大臣载洵(光绪帝的弟弟)。

但到了火车站以后,发现接车的清政府官员多达上百人,到处都是红顶子闪动,根本认不出谁是载洵。

汪精卫他们不愿意滥杀无辜,最终放弃了这次行刺。

随后,他决定干掉摄政王。这个摄政王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当时溥仪虽然是皇帝,因为年纪太小,实则国家大事主要是载沣在主持。载沣也是国家实际的最高元首,如果杀了他,他们绝对会造成巨大的震动。

载沣既然是实际皇帝,自然不可能不做安全防御工作,刺杀他谈何容易。

汪精卫他们再三分析,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刺杀成功,就是在载沣每天上朝都要走过的甘水桥下安装一个大炸弹,等到载沣一过来就由汪精卫用电线引爆,这样他肯定必死无疑(就像刺杀张作霖)。

方案定了以后,由黄复生和喻培伦负责制作炸弹。炸踏一座桥必须用强力炸弹,他们先去铁匠铺定了一个巨大的铁罐,然后做成了这个大号炸弹。

因为炸弹太大,搬运和埋设都很不方便,只能等到晚上进行。

甘水桥地处什刹海,当时又是3月,天气寒冷,晚上根本没有人会出现在桥下,很适合放炸弹。

遗憾的是,他们的运气很不好。本来甘水桥晚上是绝对不会有人在桥下的,没想到他们在埋设炸弹的时候,正巧被一个人发现。

这个人也不是警察,是个赶大车的车夫。因为他的老婆突然离家出走,他认为老婆又跑到甘水桥来私会情人,就赶来捉奸。结果,这个人正好看到黄复生他们在埋设炸弹(当时汪精卫不在)。

这个车夫赶忙报警领赏,警察和宪兵立即赶到。

黄复生他们也很警觉,赶在警察来到之前立即逃走,并且告诉汪精卫相关情况。

此时如果大家一起跑了,肯定就没事了。

不过汪精卫还是很有献身精神的,他认为此次来刺杀,就没准备活着回去。他让其他人赶快走,自己则跟黄复生留下(黄复生是自愿留下的),一定要炸死载沣才行。

喻培伦他们苦劝汪精卫和黄复生都没用,最终只好自己走了。

当时这个案件立即在北平传开,只是当时没人想到是革命党暗杀载沣,认为可能是清廷内讧,是庆亲王或者肃亲王试图炸死载沣夺权。

载沣自己也大怒,怀疑是这两个亲王干的,命令肃亲王立即破案。这个肃亲王就是川岛芳子的爸爸,他当时是民政部尚书,主管所有警察。

由于急于证明自己不是刺杀事情的幕后主使人,肃亲王命令部下不惜一切代价破案。

结果,很快警察通过铁罐找到铁匠铺,又阴差阳错的居然找到了照相馆,先是抓住了汪精卫,还缴获了一批炸药,随后又抓住了黄复生。

当时汪精卫和黄复生都是很硬的,他们被捕以后立即表示是自己干的,但同对方没关系。

黄复生说汪精卫是来做客的,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事情。

汪精卫则说自己只是借住在黄复生家中,按月给房租,他的事情黄复生一点不知道。

案子破了以后,载沣知道是革命党要暗杀他,极为恼怒,要求肃亲王立即将汪精卫、黄复生处死。

但肃亲王身边有个心腹幕僚程永生,是孙中山派去的卧底。程永生为了救汪精卫他们,忽悠肃亲王:自古冤家宜解不宜结!你如果杀了他们两个,就是结下了大仇,革命党恐怕立即调转矛头行刺你,这又何必呢?

肃亲王其实久闻汪精卫大名,也看过一些他的文章,本来对汪就有好感,被程永生一番忽悠打动,决定不杀他们。

肃亲王去劝告载沣: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两个人杀不杀无关大局,如果杀了恐怕下面革命党要为他们报仇,行刺事情会更多。

载沣听了心寒,决定免除死罪,改为永久监禁。

这样,汪精卫、黄复生侥幸逃脱一死,坐了十七个月的牢房,直到辛亥革命成功。

期间,汪精卫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由此,汪的名气变得极大,成为最有名的革命党。

除了汪精卫以外,参加此次暗杀的其它三个人结局各异。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黄复生虽然是个优秀的革命党,却因为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不适合做官和从军,他始终没有进入国民党高层,最高职务是挂名的四川省省长。他本人在1938年中风瘫痪,1948年病逝。

至于喻培伦则在1911年的广州起义中壮烈殉国,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中培伦胸前挂一大筐炸弹,手持大刀率众直奔总督衙门,炸裂后墙,将其攻占。后起义失败,培伦受伤被俘,临刑前高呼: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人尤其是杀不了!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头可断,学说不可绝!

但懋辛也参加了广州起义,但起义开始没多久他就受伤,不能继续作战。喻培伦为他包扎好以后,让熊克武扶着他撤退。结果但懋辛在广州起义后才被警察抓住,本来也是死罪,但当时武昌起义很快成功,他没来得及执行死刑就被释放,捡了一条命。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但懋辛倒是同汪精卫一样,没有再坚持革命,成为熊克武麾下的一个四川军阀,参加了四川十多年的军阀混战。这些混战中,没有正义的一方,只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已,最终他在1921年被四川王刘湘击败,部队也被全部吃掉。

之后他倒是比汪精卫要好得多,一没再试图争夺权力,二咬定民族气节,后来40年基本处于赋闲状态。北伐期间,但懋辛作为一个小角色帮助孙中山奔走,抗战期间他也自愿去前线参加劳军,解放战争又协助解放军联络策反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四川军阀,最终1965年在四川寿终正寝。

从革命者到政客

行刺摄政王是汪精卫一生中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当时汪精卫是个绝对的英雄。

但人是会变的,这个世界,往往都是事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

随着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倒台,汪精卫也同但懋辛一样开始转变。

中华民国成立,但并不意味着革命成功了。由于南方革命党实力太弱,最终被迫有条件的同意北方的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成为国家元首。

孙中山为了保证国家统一和停止内战,试图利用一个宪法和国会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逐步消除国内军阀割据的局面,建立一个真正的民国。

在这段时期,汪精卫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和袁世凯的公子结拜(不是林思云说的汪精卫一生没有结拜过),还同无耻文人杨度混在一起,要求中山先生下野。

坐牢的经历,让他感觉到生命也是宝贵的,而且世界并不是他之前想象的那样。

革命主张固然重要,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实力基础上。

这个世界本质上说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二战中波兰被苏联和德国两面夹击,大败。苏联人在随后枪决了数万波军军官!

二战结束后,盟国审判在波兰杀死波军战俘的德国军官。这些军官愤愤不平的说,苏联人在波兰杀死的波军比我们多10倍,为什么我们是战犯,他们就不是呢。

盟国法官说:因为苏联人打赢了,你们打败了。

道理就是这样,即使你是正义一方,如果你没有足够力量压倒邪恶一方,你的主张和宗旨,也就无足轻重。

电影《上海滩》中,许文强的情敌陈翰林做了一个巡捕新人,目睹同僚贪污腐败,谋财害命,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做人宗旨,不同流合污。结果他被所有同僚厌恶,甚至差点被同僚暗杀。

当时许文强教育陈翰林:他们坏,你就比他们更坏,他们贪1块,你就贪污10块,这样他们就会把你当做自己人,你才能往上爬。在上海这个流氓世界,你越无耻就越容易掌握大权。一旦你有了大权,你就可以随心所欲,更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

道理就是这样,汪精卫在随后的一系列事情中,逐步体会到这个观点。

其实又怎么是汪精卫一个人,很多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以后都变了。

在革命党时期,革命者其实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财富。以汪精卫来说,他自己极为贫穷,一个月只有几十日元收入,只能自己吃饱饭。他们革命党其它同志也是这样,当时大小姐陈璧君有钱,请他们吃几次饭,喝几次酒,这些革命者就很高兴了。

当时他们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在革命党内部当官,捞不到一分钱好处,没有一点权力,只是去冒险的时候排在前面而已。

就像《高山上的花环》里面靳开来的台词,打仗之前将他从排长提升到副连长,他说:这是打仗提个送死的官!

但革命成功以后就不同了,统治中国四亿人,统治中国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统治中国无数财富的权力就在眼前,谁不想呢!

由此,汪精卫他们,从一个革命者转变为一个政客,也就很容易理解。

既然身为政客,那么夺权就是政客唯一的要求,不争权,你做什么政客呢,不如去买包子了。

汪精卫开始向着政客转变,而政客和革命者完全不同。

革命者是不求回报,为了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惜牺牲自己去完成的神圣使命。

政客则是不惜一切代价,不会坚持任何信念,一切目的就是争夺权力。

所以,革命者可能是无私的、高尚的、热情的、有道德的,是为国为民的。

而政客则是无耻的、下流的、卑鄙的,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汪精卫蜕变的一个过程。

民国建立以后,民国实力派军阀给汪精卫好好地上了一课。

随后,伪装民主进步的袁世凯暗杀国民党实际领袖宋教仁,宣布取消国会,废除宪法,接着出兵歼灭孙中山领导的护国运动,独掌大权,宣布称帝。

中国迅速退回到封建时代,还好当时国内民众已经对皇帝的腐败统治深恶痛绝,一致起来反对。

接着袁世凯虽然死了,但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奉系分别控制中国,甚至一度为最革命者的陈炯明也因为实际利益叛变,炮轰总理府。

汪精卫开始明白,什么革命宗旨都是其次的,只有在权力争夺中获胜,你掌握了大权,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然就是扯淡。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汪精卫比孙中山醒悟的更快,孙中山为了建立军队,统一中国,不惜与虎谋皮,同苏联和中共合作,汪精卫则走的更远。

另一个女人

辛亥革命以后,汪精卫一段时间并没有管政治,他先是跟陈璧君结婚,随后去法国留学。当时汪精卫说革命不成功不结婚,现在成功了,自然可以结婚了。

林思云之流大肆吹捧汪精卫道德高尚,没有女人,其实这段时间还真有一个女人。

结婚之前,汪精卫觉得陈璧君很好,性格虽然泼辣强硬,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

不过结婚以后,汪精卫渐渐对陈璧君河东狮开始厌恶,陈璧君非常固执强悍,对汪的大小事情都要过问,尤其盯着他不许找别的女人。

就长相上来说,陈璧君年轻时候虽然不算漂亮,至少身材匀称,有青春活力,但结婚生了孩子以后迅速发胖,面目也变得非常丑陋,被姐妹们称为肥女。

汪精卫精神上非常困苦,开始同另一个女革命者方君瑛接近,两人算是恋爱了。

方君瑛出身在革命家庭,他11个兄弟姐妹有6个加入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黄声洞是她的七弟,在河内做了汪精卫替死鬼的曾仲鸣的老婆方君璧是她的十一妹),自己也曾经去北平协助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也曾经担任过同盟会实行部部长。

方君瑛本人长相颇为秀丽,最难得的是善解人意,虽然崇尚暴力革命,但对人温和沉着,有非常热情。

两人相处久了,有了一定的感情。

时间是1913年,由于讨袁失败,汪精卫赶赴法国巴黎,声言不再过问革命之事,方君瑛也因故来到巴黎。

两人本来就是老战友,所以频繁接触,对此陈璧君也没有任何怀疑。

一天,汪精卫与方君瑛独处在海边绿阴之下,突然向她表达了爱意:你知道,我是爱你的,知道你也爱我。可是却被现实环境所限制,我常常很痛苦。我想,你虽然参悟了佛法,内心又何尝不痛苦呢?

方君瑛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汪精卫向来是非常含蓄的,从来不表露自己的感情。

方君瑛很受感动,她的性格也是直来直去的,她也对汪精卫表达心声:爱情寄托,最宝贵的是能天长地久相知相好,又岂在朝朝暮暮共枕厮守。

显然,方君瑛并没有接受汪精卫的感情,她的意思是两人能够精神上共鸣就可以了。

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说过这个话题。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