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拿什么“拯救”人民币汇率

目前人民币汇率走势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美元汇率走势,另一个是对一揽子货币走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2014年初开始就出现了贬值的迹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美国经济数据强劲,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推高美元价格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处在相对宽松的政策周期,货币投放总量持续扩大,年末开始降息,因此美元和人民币处在不同的利率变化周期。但人民币对其他各主要货币都保持着上涨态势,包括英镑、欧元、日元、澳元等,人民币对这些货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持续性升值。

汇率的涨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博弈过程,很难从单一走势来分析汇率涨跌对经济体造成的影响。近半年来,俄罗斯一度大幅干预卢布汇率(大幅加息),使其尽量的降低贬值速度,但诸如日本和欧洲央行,均在大力推动日元和欧元贬值。不同的经济体面临不同的情况,对汇率市场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

目前来看,除了美国存在预期较强的经济增长之外,中国、欧洲、日本、英国等各主要经济体增长预期都遭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下调,也就是说全球大部分国家处在经济的调整期,甚至是衰退期,而非扩张期。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正在想尽办法摆脱困局,对货币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都想首先从汇率市场入手拯救本国或本区域经济,这就导致汇率问题更加敏感,汇率博弈升级,且正在造成诸多实质性影响。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连续三个月下跌,近几日似乎还有加速下跌的迹象,但对欧元、日元等汇率一路持续走高。在中国经济进入长期调整期的时下,这种汇率波动在趋势上给市场带来了“紧张”情绪,事实上这种紧张情绪也并非杞人忧天。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下跌不是偶然,如果从中国资本市场依然没有开放的角度来讲,人民币贬值从战术上不值得过于关注,但从战略上来讲,需要引起重视。从去年四月份开始,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速就基本停滞,去年12月份外汇占款余额为294090亿元,回到了八个月前的水平。这虽然并不代表资本外逃,但足以看出中国面对的国际竞争环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欧美、日本等国虽对中国依然保持着贸易逆差的态势,但对华出口的增速,以及整个制造业出口方面的竞争力非常明显。例如,2014年中国汽车销量2349.19万辆,同比增长7%,已连续六年全球第一,但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其中轿车销售同比下降17.4%,市场份额下降5.6个百分点,已降至2004年的水平。尤其是在增长较快的SUV市场,丰田、路虎、宝马、奔驰等进口车占绝对主导,基本没自主品牌什么事。欧盟和日本主要进口中国的依然是低端制造业,比如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受到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升值的影响,这类出口市场竞争力也在逐步下滑。

近几年来,人民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人民币币值能够保持稳定,其核心部分依然是中国制造业以及进出口市场逐步扩张、创造了巨额外汇储备的结果。在中国金融市场没有开放,以及没有形成竞争力之前,制造业依然是人民币真正的“锚”。与此同时,中国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已连续34个月为负值。如果中国制造业持续低迷,人民币所背负的压力就会更大,因为市场所关注的是人民币背后的东西,而不是人民币本身。

中国和德国、日本等势必会走向比较全面的竞争,而从货币政策看,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推行QE方面高度一致,在继续压低欧元和日元汇率方面都有着不可动摇的意志力。跟美元强势对人民币造成的压力不同,弱势欧元、日元进一步提升了德国和日本等的制造业竞争力,实际上也就是变相的压制了人民币价值。日元和欧元敢于贬值,并非是得益于“通缩”,而是市场对货币的信心,最终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前景,汇率涨跌次之。

如果单纯从阶段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来看,其下跌幅度实际上并不大,三个月总计下跌还不到2.5%,且双向波动的态势更加明显。而人民币汇率之所以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波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目前还存在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全球资本市场和其他货币汇率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很难瞬间释放;另一方面中国依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房地产”和“影子银行”暂时还没有引爆系统性风险,整个政府信誉依然可以支撑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但我要强调的是,如果不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金融市场改革的角度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和长久吸引力,其维持某一稳定或特定汇率的成本将越来越高,整个中国政府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将会越来越大。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