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为什么你有了爱人就不再文艺了

‌‌“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就很少看电影了‌‌”,这是我那帮三十多岁朋友经常说的话。未必是电影,还有可能是看书、听音乐、去小剧场。在更衣柜的一角,总是会有落满尘埃的球包、登山包以及运动鞋。和丽江羊毛披肩一样,都是文艺生活的史前遗迹。(多说一句,我非常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去丽江就得买个披肩?为什么去西安的不见买套盔甲呢?)

婚姻生活和婚育生活犹如断龙石放下,彻底斩断了和以前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和文艺的那一部分。这些心如铁石的家伙中,不乏敏感多情之辈,曾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疯疯癫癫地跑过。但就那么一下子,他们轻巧地越过生活的河流,在对岸变换了容颜,和当初他们看不上的那些人一样,慢慢长出一张张被权力或者金钱侵蚀了的脸孔。

为什么会上演这样彻底的反转?为什么人们会淡定地说‌‌“我现在更喜欢宅在家里‌‌”?

因为从一种不确定性的生活进入了一种笃定的生活,你就会发现保持文艺的生活相当昂贵。受薪阶层要维持每周一场电影,每月读一本书,每年两次旅行的生活,意味着要推掉N次工作和社交上的请求,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私人生活不被公务所侵占,有孩子的父母意味着还需要有额外的勇气和校方PK,赢得属于自己一家人的时间表。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文艺青年‌‌”的原因。文艺青年可以很清贫,但依然能够在世界各处跑来跑去,因为他们在用世界上最昂贵的货币来支付自己的生活---青春和时间。一旦过了这个年岁,人们就支付不起了。珍贵的时间要拿去用于交换金钱,金钱用于体面安详地一路走到人生终点。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文艺中年‌‌”和‌‌“文艺老年‌‌”如果没有对应的财富累积,这样的称号形同骗子。

许多人喜欢把这个转变解释为‌‌“成熟了‌‌”或者‌‌“上了岁数‌‌”。它解释的仅仅是表象,事实上是因为你见过太多东西,领略过太多风情,以至于失去了惊喜的能力。很少再有发自内心的狂喜,或者是毛骨悚然的惊叹。文艺青年更容易在年少时遇见太多狂喜和惊叹,于是年岁增长之后更难被触动。残暴的影评人之所以不会吝惜自己的毒汁,乃是因为他之前太多次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成长就是个High点逐步增高,笑点逐步降低的过程。前者让你对一切无动于衷,专注做事;后者让你得以在电视机前坐得下去,领导讲笑话的时候能真诚地笑得死去活来。

文艺青年始于不靠谱,即便是一种表演,也得装作不靠谱的样子。这是古老的宗教祭祀,你祈求不确定性的生活带来日复一日的新鲜感,那么你最好为这种生活跳一段不靠谱的舞蹈作为献祭。不靠谱会吸引更不靠谱,形成连锁反应,能让你看到整个世界在自己面前闪耀。

终有一刻,人总会醒悟生活仅有闪闪发光是不够的,意识到空调比电扇舒服,马桶比蹲坑方便,这就是自我体制化的开始,厌倦不确定的生活,拥抱领带、按揭、保险、日程表和PPT,落回到靠谱的生活中去,也落回到人的天性中去。

于是,幸福的尘埃纷纷扬扬而下。世界长舒一口气,继续转动它的齿轮。你拿着遥控器深陷沙发,就像是个隐退的武林高手,耐心地一条条看着午夜的广告。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