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亲民主抗议活动拨动了全球的琴弦

(博谈网记者周洁编译)世界一直在密切关注着香港的事态发展,在那里,亲民主力量在抗议北京对香港选举改革的决议。面对示威,北京当局毫不让步,令双方可能进入长期的对峙。日本立教大学(Rikkyo University)教授Kurata Tōru探讨了这场抗议运动,他将这视为一种新型“冷战”的前线。

以下译自Kurata Tōru教授于11月4日发表于日本网(nippon.com)上的评论文章,题为“香港亲民主抗议活动拨动了全球的琴弦”。

9月28日,香港居民集体走上街头,要求自由选举香港行政长官的权利。警方试图驱散示威,朝人群发射了催泪弹和胡椒喷雾,这反倒激起了示威者发起持续占领香港金融区主要街道的行动。

从表面上看,这些事件似乎不过是手无寸铁的学生和普通市民对香港特首选举决定的和平抗议。但在香港的事件迅速成为了国际政治的一个焦点,西方领导人公开对该运动发表评论,学生领袖黄之锋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香港的民主运动已引起全球轰动,原因之一是里面所涉及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对于香港,而且对于中国的中央政府及全球的政界也有着重大的后果。

英式民主的痕迹

香港开始朝民主迈进是始于1980年代,那时英国和中国政府之间开始就香港的移交进行会谈。与其他的英属地区一样,英国领导人想要在1997年香港移交之前慢慢地在香港实行英国式的民主。对此北京予以抗击,但北京最终表示:愿意让香港在移交后实行民主,1990年颁布的《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的行政长官将通过普选产生。在那个时期,许多香港居民对于香港的移交,交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到恐惧不安。但北京承诺让港人保留选举香港领导人的权利,有助平息了这些忧虑。

从那时起,香港的民主之路跌宕起伏。但是,今年8月31日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将于2017年允许香港公开选举特首。这似乎实现了30年前最先提出的民主目标,但里面有个陷阱。为了过滤掉不想要的被提名人,北京宣布只有获得提名委员会大多数人同意的候选人才有资格参选,而这个提名委员会里充满了赞同中央的人。

这意味着,与北京持相反意见的候选人将会被有效地拒之门外,不能参选。不用说,单纯由预先批准的赞同中央政府的候选人组成的选举,更接近于中国大陆的而非西方的选举过程。自1997年香港移交以来,中国共产党利用其权力,将最初在香港树立的英国式民主改写为受北京控制的北京式的风格系统。同样,北京当局关于香港2017年的选举决定,是试图按照北京的路线重塑在香港的民主。

香港的公民抗命

香港的亲民主人士一直在坚定地追求全球的民主标准——能够自由投票的权利,他们拒绝让北京插入一个由中央控制的选举制度。是北京的裁决激起了香港学生和市民走上街头抗议。

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是香港民主运动的一个特点,示威者们采取的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国际标准”的抗议。2013年初,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提出了在香港繁忙的金融区分期静坐抗议的想法。如果北京不给香港市民普选的权利,就将举行这个被称为占领中环的运动。像许多香港的精英一样,戴耀廷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他就读于伦敦大学,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一名法律学者。

戴耀廷提出的由港人组成的占领运动,是受到了马丁•路德•金、甘地、曼德拉信奉的和平的公民抗命运动的影响。他还受到了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启发。

全球都在关注

把示威者们凝聚在运动中,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抗议的第一天,警方对抗议者使用催泪瓦斯和胡椒喷雾的无数图片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广传开来。愤怒的市民涌上街头,抗议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

西方媒体密切追踪,提供最新的报道。示威者们拿着雨伞抵御警方胡椒喷雾的录像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支持。Facebook成了连接香港与海外支持者们的一个重要管道。

香港抗议活动的非暴力性质,尤其是这些事件在世界媒体的众目睽睽之下所展示的,已提升了该运动在全球的声誉。因为全球的目光都在看着这座城市,香港和北京当局一直不愿强行终结这场抗议。学生和普通市民愿意站起来面对警方的暴行,以及他们对基本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使得这场占领运动在继续。

一场意识形态的战斗

激起香港目前的僵局,是两种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一方是专制的中式(共产)制度,一方是建立在基本民主权利基础上的制度。这些示威根植于信奉民主、自由市场理念的“华盛顿共识”和奉行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的“北京共识”之间的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香港正处于这种可能会发展成一种新冷战的前线。

随着香港抗议一拖再拖,这种新兴的冷战规模已变得明显。北京在奋力阻止西式的民主思想在国内生根。在柏林墙倒塌后的混乱之中,中国共产党依靠残暴镇压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抗议,果断地支撑其权威。

即使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共产党的领导人仍然铭记着民主运动可能对他们权力的威胁,例如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和前苏联国家的“颜色革命”。北京不可能会收回其对香港选举的决定,因为这样做将会加强民主运动。

北京的领导人相信,北京压倒性的力量优势最终会吓倒香港,香港的人口只有中国的0.5%,GDP不到中国的3%。

的确,香港的民主运动缺乏足够的经济影响力。但是,示威者们面对北京的权威站了起来,他们突出了自己所处的劣势。这让我想起了小说家村上春树所作的比喻:易碎的鸡蛋对抗坚固的高墙。香港抗议者们的正义诉求已拨动了全球的琴弦,令他们更有胆识站出来反对北京当局。而北京缺乏令人满意的选择来结束这场抗议。这种动态让局势陷入了僵局。

坚决而又犹豫不决

这场旷日持久的示威活动也反映了这种新兴冷战半心半意的性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华盛顿时表达了对香港局势的关注。但是,由于美国政府正在寻求中国的帮助,打击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谓伊斯兰国,奥巴马总统生怕惹恼北京,而没有在香港问题上施压。

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对香港的事件表述深度关切。但他对人大常委会8月份宣布的决定最初的反应是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朝公开选举迈出了一大步。国际社会缺乏对北京的施压,意味着对香港亲民主示威者的支持是有限的。

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处理香港抗议的唯一途径是采取坚定的立场。但是,自(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作为全球经济最大的受益人,中国不能通过施展类似的镇压而让自己冒着被孤立的风险,代价将会太过高昂。

最终,北京对香港抗议活动的战略会是不诉诸流血,但又是坚决的。北京当局不会与示威者妥协,但他们也希望避免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的强硬手段。在一个强硬的意识形态和消极执行之间的二分法,集中体现了这种新的冷战。正在香港发生的是全球整体政治舞台的一个缩影。

原文Hong Kong’s Pro-Democracy Protests Strike a Global Chord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