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沪港通所反映的思想盲点

主观愿望是否良好,与客观后果不一定有关系,还要看手段和技术。不过在一个“资讯扭曲”的环境之下,要做正确决定,其实又只是一场赌博而已。

中国的所谓“金融改革”,还不知要再走多少冤枉路。所谓“万众期待”的沪港通,昨天一开锣就出现“反高潮”,港股额度全日只用了17%!结果恒指倒跌;而A股反而冷门跑出,卖个满堂红,不到中午就额度用光!

其实这几天只要打上“沪港通”的标题,文章就自然会被click 爆,之不过有多少只是找炒股贴士而“误入”、有几多才是想看逆耳忠言冷静思考市场运作之道,也又真是讲不清也。

先前我写的文章,也讲出了沪港通的若干“技术死穴”。而劈头第一样就是“税制不清楚”,结果李克强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就“暂免”算数!于是乎昨日沪港通开锣第一波,竟然非常“反高潮”地、热钱是一窝蜂地拥去买A 股,真的不知是好气还是好笑。

试想想:中国人在国内买A股,若然赚了钱,要“抽”起“所得税”20%、而境外机构投资者有10%预提税要求(虽然QFII 税负全部都只是“拨备”),而使用QFII也要支付“额度费”;但现在居然只要将买卖转到沪港通户口进行,“出口转内销”,立即就变成免税!这样“谷”起A股成交额,倒不如一刀切把A股的炒股所得税废除了就算,更加直接了当嘛!何必搞个大龙凤,将自己技术不济的事实、老屈成是“惠港政策”?

至于是否国内大户真的不喜欢买港股?这个又是天大的笑话也。

实情是,国内大户要买港股,早就不必经过沪港通。而这个市场研究,其实早就已经刊出,还要是香港监管机构自己做的噢!查2014年到年中的时候,在港持有“资产管理”牌照的机构,在数量上已超过持有“证券交易”的牌照,换言之,香港的“代理人市场”角色早已非常明显,这些都不是散户能玩得来的生意。而据调查,一般国内大户在香港开户口,金额平均500万港元。所谓50万港元的门槛,对国内散户来说是太高,因此兴趣不大,而有能力的大户也早已迁港,再通过网上交易就已经完全没有操作障碍,因此也没有需要大费周章再拐个弯经国内的券商来买港股。

再者,正所谓“山高皇帝远”,能在香港买股票的,除非国税局有本事连海外公司或者海外帐户都查得出来,否则大户同样省却了国内的20%所得税负担!反正香港没有这个税种嘛,根本无需要提供税务资料噢。这一点,国内的券商帮得上忙吗?

至于真正“敢于先吃螃蟹”的国内散户,还要面对另一重挑战,而今早【信报】也爆了出来1:沪港通是“闭环系统”,内地股民入场时,要用人民币买港股,但离场时,必须把港元的股票换回人民币结算。因此国内股民要买港股,必须同时面对汇兑风险,不能转换成其他货币资产对冲。而居然有银行和券商开出的港元外汇买卖差价达到5%!因此股民随时“赚埋都唔够蚀汇水”,这种“抢钱”的交易安排,又可以说服到多少人入市?因此“竟然”还有17%的额度用量,算是奇迹的了!受惠的原来也只是食水深的国内券商和银行而已,又关香港什么事?

因此沪港通所谓的“倒迫改革”,只是即时革了QFII 的命,根本没有触及监管、审批和内幕炒卖等等死症、也并不便利国内股民买港股。唯一有可能受惠的,就是通过“损己”的税务豁免来完成而已!

假如“加速人民币回流”就已经是最大或者唯一的政策目的,那就更加搞笑,倒不如一了百了、学香港一样“免”掉炒股赚钱要交税就是,又何必拐个大弯、把自己要揽水泡的事实,老作成是对香港的额外施舍?

这种“额外施舍”的假象其实真正能“倒迫”成功的,就只有“进一步加剧中港矛盾”。李克强当然未必有这个立心,但马屁王就自然会“拿住鸡毛当利箭、三分颜色上大红”。例如【环球时报】就拿这个落差来大造文章,居然算到“占中”的头上去!谓“中央政府无法把送上门的饭喂到香港的嘴里”!

这是否算是把香港当作“大种乞儿”来批斗?

其实不论从那一个角度来检视沪港通,都是中国利用香港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工具,谁靠谁?这是再明显不过。而查实香港作为中介,凭自己的辛劳来赚一点中介费用也不为过份。但沪港通的安排其实只能用“乱搞一通”来形容,但竟然在政策出了技术问题的时候,有人反过来含血喷人,指责香港是“大种乞儿”?这就有点过份了吧。

或者可以这样回敬:大种乞儿极其量只算不思进取,但香港绝对不是;而论立心,又总比推卸搪塞、含血喷人要文明得多。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