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最后贵族与英雄魅力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开篇写道:“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项就在今天江苏省宿迁市,当时是秦朝临淮郡下之属县,两千二百多年前,给中国历史以巨大影响的盖世英雄项羽就出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里不但是项羽的故乡,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而且这里曾是项氏家族的封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1]下项生养了项羽,项羽让这片土地荣光。项羽的一生十分短暂,只有三十一年,而从起兵反秦到壮死乌江不过七、八年,但他的生命之火却眩目中华寰宇,他的生命之歌却响彻历史长河,何以能够如此亘古少有?因为这火是贵族精神点燃的生命之火,这歌是英雄主义奏响的生命之歌。

其实项羽一生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巨鹿败秦,一是乌江自刎,一胜一败,二者均非同小可,前者结束了“暴”秦[2]的统治,后者使天下人摆脱了长期战乱之苦。中国有句俗话,叫“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中国文化又具有“口是心非”的缺点,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成者王侯败者贼”或“成者英雄败者狗熊”,不过项羽却是少有的例外。他是失败者,但却是无可置疑的英雄,而且是举世认可的大英雄,这不是由于人们对他的同情和怜悯,而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佩服和欣赏,他选择“乌江自刎”和选择“破釜沉舟”一样,把贵族的英雄主义彰显得淋漓尽致。

什么是贵族?这是个需要澄清的问题。贵族不等于权贵,更不是富有的暴发户,他是高于一般公(平)民,具有世袭的封号爵位及政治经济特权和大于一般公(平)民的社会责任及义务的阶级。贵族一般要经过数代功劳、权力、责任、义务,甚至是牺牲的积淀。考量贵族的不仅仅是血统,还有素质和精神。严格地说,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只存在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贵族阶级基本就不存在了,即便是其中的个体,也大部分随六国的灭亡而死去,活下来的或者逃亡隐匿,或者迁徙流放。这是一批最后的贵族,他们丧失了原来的封爵和特权,但却保有贵族的血统和文化,其中一些人还在坚守贵族的精神和尊严,其中最大的代表就是项羽。我们在项羽身上重见了贵族的一些特质:英勇、诚信、尊严,即英勇无畏地战,诚信无诈地活,尊严体面地死。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最后的贵族进行了最后的表演。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了他极高的地位,将其写入本纪中,但对其家族的世系却没有作详细的梳理,我们只知道它的祖先被封于项,世世为楚将,他的祖父是楚国著名大将项燕,陪伴他成长的叔父是项梁,留下姓名的族人还有项伯、项庄,遗憾的是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秦始皇灭亡六国以楚国最为艰难,秦国年轻将领李信所率二十万秦军就是全军覆没在项燕之手,迫使秦始皇孤注一掷,重又调动全国的军力,于公元前224年令老将王翦亲率六十万秦军亡楚,并于翌年获得成功。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但据《史记•秦本纪》载,项燕是兵败后自杀,笔者估计项燕自杀的可能性更大,这更符合其贵族的出身和楚国主将的身份,《项羽本纪》之所以说项燕是“为秦将王翦所戮”,应该是司马迁要突显杀祖之仇、亡国之恨与后来项羽起兵反秦的关联。这一年项羽只有十岁。

将门出虎子,贵族重礼仪,出身和经历对项羽的一生无疑有重大影响。项羽出生后一直生活在楚地,从幼年到少年均生活在项氏封地中,之后为了避仇跟随叔父项梁而长居吴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楚人情性较为高傲自尊,个体意识强烈,自由尚武。长期生活在具有浓重楚俗的项氏封地,让项羽受到楚人通性的影响。而贵族之家的环境,使贵族自尊、骄傲、恭敬、正直、诚信、英勇、尚武的品格也熏陶了项羽。项羽从小受过较好的教育,据司马迁《项羽本纪》记载,他学过“书”(读书识字),学过“剑”(学剑习武),学过兵法,,虽然都不甚精通,但毕竟耳濡目染。较好的环境使项羽在性格上骄傲自尊,在行为上恭敬仁爱,待人诚信有礼。后来高起、王陵评价他是“仁而爱人”[3],陈平说他“恭敬爱人”[4],韩信则称他“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甚至人有疾病时能够“涕泣分食饮”[5]。这与早已成年且娶妻生子却还是不干正事、游手好闲、整日醉酒赖账,起兵后“踞见长者”[6]的刘邦完全不同。

有学者认为项羽不如刘邦志向远大,主要证据是:刘邦攻进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后,不杀子婴,不受犒赏,秋毫无犯,退出秦宫,还军霸上,除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被项羽的谋士范增评价为“其志不小”,且望之有“天子气”。[7]与之相反,项羽则是鼠目寸光,其入关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有人劝他王关中,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但项羽却思恋故乡,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8]尽管这些证据都是史实,但是将之结论为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笔者则不甚同意。

作为盖世英雄的项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之人,可以说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把家仇国恨埋藏在心,立志诛秦复辟,特别是见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时,说出了让叔父项梁都无比惊讶之语:“彼可取而代也”[9]。与之相类,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的仪仗时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10]二者看似都豪气冲天,但是细相比对,会发现两句话有很大的差异。项羽平静,刘邦激动,项羽高傲,刘邦谄媚,项羽的话充满了对秦始皇的藐视,而刘邦的话则充满了垂涎欲滴的羡慕,这种差异是二人出身的差异,也是二人人格的差异。后来刘邦成功后确实建立了一个同秦始皇一样的君主专制的帝国,但那似乎不是项羽的理想。项羽二十四岁和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甚至在此前就已经协助叔父秘密策划反秦的暴动,从此披坚执锐,转战南北,有过北伐救赵、巨鹿亡秦的辉煌,有过自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号令天下的威风,从中可见在灭秦之后他试图建立一个自己心仪的政治秩序,那就是回到贵族分治的社会去,特别是要复辟楚国,做诸侯王的霸主。这就是说项羽要取代秦始皇的目的,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号令天下臣民,而是要以诸侯霸主的身份号令天下诸侯王。这才是项羽的理想,即最后贵族的理想。仅就这一点而言,项羽同秦始皇所开辟的郡县制为基础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发展大势是不合的,而刘邦同秦始皇则是一致的。毛泽东曾经批评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说他“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的战争原则是蠢猪似的仁义,也批评项羽不“追穷寇”,放走刘邦,是“沽名”钓誉,结果招致失败。我们不能说毛泽东对贵族时代的战争原则没有了解,但起码反映了他对贵族所遵守的战争规矩不屑一顾。

在秦汉之交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上,贵族的出身、贵族的特质、贵族的品格都左右影响着项羽的表演,直至最终的谢幕。尚武、英勇、以牺牲为荣耀,这是贵族的信条,这些在项羽身上,尤其是在巨鹿之战中有完美的体现。感谢太史公有如下精彩的记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11]

面对强大的秦军,诸侯诸将“人人惴恐”,个个“从壁上观”,只有项羽敢于破釜沉舟,必死无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项羽的英雄主义成就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决定了秦朝的灭亡。

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那就是他们的品格对他们事业的影响。按照常理,优秀的品格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但这在刘项之间却完全不灵。几乎无人否认,项羽品格高尚,刘邦低劣;项羽诚信,刘邦欺诈;项羽遵守游戏规则,刘邦则不按规矩出牌;项羽仁爱不忍、儿女情长,刘邦则心狠手辣,亲故不认。以下事例是最好的注脚。鸿门宴本来就是为杀刘邦而设,但由于刘邦的几句韬晦欺诈之辞,就使诚实的项羽信以为真,终于不忍下手。为了和刘邦争雄,项羽曾俘获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为人质,虽然扬言要把刘邦的父亲杀了做肉羹,但实际上却始终善待之,不但没杀,还将他们完好送归;而刘邦对自己父亲的态度却是:“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12]简直是流氓加无赖。项羽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的危难时刻,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江东父老和子弟,是陪伴和跟随自己的美人和宝马;而刘邦在彭城战败后仓皇逃命,为了让马车跑得更快,竟然无情地把亲生儿女推下车去。然而刘项PK的结果,却是品格低劣的刘邦玩死了品格高尚的项羽,不能不让人扼腕。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对打呢,应该是无赖对英雄,或者说是小人对君子,抑或更应该说是平民对贵族。后者被前者所打败,看似无理,其实有由,即符合由先秦贵族政治向秦后专制君主政治的转型,看来贵族注定是要被打败,走下历史舞台的。

荣誉和尊严是贵族的生命,甚至重于生命,这方面特别能显现贵族的气质和精神,作为贵族出身的项羽同样非常重视这一点。垓下战败后,对项羽来说,并非死路一条,而是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向刘邦的汉军投降;一条是逃往江东,伺机再起;一条是战死及自杀,而进行毫无胜利希望的拼杀,实质也是选择自杀。对项羽而言第一条路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它彻底背离了项羽守候的贵族精神和品格,犹如驴唇对不上马嘴。第二条路照说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它既有可操作性:乌江亭长正驾小船等候项羽渡江;而且又有合理性: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东山再起仍是英雄,而且包括乌江亭长在内的许多人都希望项羽走第二条路。在后世咏项羽的诗中多有表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此外是李清照的《绝句》:

“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
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

都是主张卧薪尝胆后东山再起。同样也有人反对这条路,认为并不可行,宋代大改革家,同时也是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王安石是突出代表,他在《题乌江项王庙》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的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是建立在江东子弟不肯再追随项羽卷土重来这样一个估计之上而否定这一条道路的,显然和项羽不在一个原则层面。项羽否定第二条道路的理由是: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13]

项羽关注的不是王安石所担心的江东父兄、子弟会不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而是自己在失败之后能否再去面对江东人民。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如果选择这条路,那项羽也就不是项羽了。

第三条路是一条死亡之路,这却是项羽选择的路,先是惊天动地的死战,最后是潇洒体面地战死——自刎,就像二十年前他的祖父项燕那样。项羽身上不但保有贵族的血统,而且承袭了贵族的精神和品格。对一般人来说,选择苟且偷生地活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主动选择体面尊严地死却是困难的,但对于项羽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贵族的品格、气质、精神是他信奉和追求的法则。在这一点上项羽和他的冤家对头刘邦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项羽是贵族的英雄主义,而刘邦则是平民的实用主义;项羽重视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刘邦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他可以施阴谋诡计,可以言而不果、盟而无信,可以不顾父亲、妻子、亲生儿女的死活,更不可能像项羽一样地选择死亡。正像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王鸣盛所讽刺的那样:“屡败穷蹙,不以为辱,失信废义,不以为愧也。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人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14]公平而论,项羽刘邦二人在历史上均称得上是英雄,但是两种不同的英雄。

项羽选择乌江自刎,应该说既包含了对江东父老的谢罪,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守护,也由于让天下人因此得以从战争中解脱的善良愿望。有的学者不相信项羽在临死之前,真的会想过应该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停止攻伐,其实这种怀疑是不对的,项羽具有这种思想是有史料根据的,即在楚汉战争进行的过程当中,由于双方“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既表示出由于不忍心让天下人久受战争之苦,而希望和刘邦两个人单独决斗、一决雌雄的想法,但刘邦不同意,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15]从中可以看出项羽的不忍之心和用贵族式而非小人式的斗争方式解决输赢的愿望。

项羽的死无疑是体面的、有尊严的、充满了贵族气质的、是英雄主义的,但同时也是悲怆的,千百年之久都不能让正直的人们释怀的。在秦始皇基本上结束了中国的贵族制度之后,项羽用自己的气质品格对贵族内涵作了最好的诠释,用自己的死对贵族精神作了震撼人心的殉葬。自项羽死后,贵族精神随之消亡,英雄主义也越来越远去,人们普遍信仰的是实用主义,追求的是市井般的功利。因为从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开始,中国历史真正进入了编户齐民,也就是平民化的社会。从此再难以见到项羽似的潇洒、自尊、英勇、牺牲;而屡见不鲜的是官僚们的阴谋诡计、拉帮结派、贪污纳贿、残酷没有人性的政治斗争。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视角观察,项羽垓下战败后自刎而死,比渡江而王东山再起更为合理,死比生更有意义,唯此才在历史上为中国贵族留下了有意义的最后一笔。项羽的死比生也更让人震撼,甚至更具审美价值。尽管许多人惋惜项羽没有渡江,认定他是可以不死的,但假如历史能重新再走一遍,让项羽真的渡江,招兵买马,和刘邦重新再战,恐怕人们更加不能接受,会感觉更加的遗憾。历史不必为英雄惋惜,项羽是贵族时代的产物,当这个时代要结束的时候,她的代表人物也会合乎情理地离去,关键是如何谢幕,而项羽的谢幕是精彩的。

巨鹿城下的豪迈、鸿门宴上的大度、垓下军帐中的柔情、乌江边上的潇洒,最后贵族的精彩表演,两千多年来吸引了多少人的关注和思索。宋代著名女诗词大家李清照,有人说她是项羽的知音,有人说她是项羽的粉丝,她在项羽自刎的一千三百多年后,写下了不朽的《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真是一首千古之绝唱,文字是何等的简洁无华,但却比其它任何一首咏项羽的诗词都更让人震撼。不知是李清照的诗使英雄更加风流倜傥,还是项羽的故事让才女更加唯美动人。

从李清照至今,历史又走了近千年。我们今天又在“思项羽”,而且是在项羽的故乡“思项羽”,研讨项羽文化,我们对项羽是否也会有易安居士那样精彩的解读,项羽的哪些东西值得我们今天来弘扬。研讨者们会有各自的见解,但笔者以为,有一点是明确可为共识的,即尽管时代不同了,但一个大写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总要有一点责任和担当的,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在今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6]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在信仰危机、道德沦丧、腐败丛生等社会问题面前,我们重“思项羽”,深入研究项羽文化,倡导人的体面与尊严,倡导社会的和谐与诚信,倡导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总是不误的。

【注释】
[1][8][9][11][12][13][15]《史记•项羽本纪》。
[2]这里只是借用传统说法,其实笔者是反对用“暴”来评价和界定秦的。
[3][6][10]《史记•高祖本纪》。
[4]《史记•陈丞相世家》。
[5]《史记•淮阴侯列传》。
[7]《汉书•高帝纪》。
[14]《十七史商榷》卷二。
[16]《史记•货殖列传》。

2012-03-21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