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如何带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在我养育女儿小米的3年里,我发现孩子的能力基于这个家庭能给她多大的舞台(放手度、态度、角度)。同时,我意识到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成人的行为总是带有外在的目的,希望效益最大化,像带孩子去公园玩,就是一心想着到达目的地,尽量缩短路程的时间,而孩子则不同,他们对过程也很感兴趣,他们会磨磨蹭蹭的走路沿,用腿去感受,他们一会去摘朵花,一会去捡块石头,他们在去公园的路上已经全心身的在感受喜悦了,但成人是怎么做的呢,就是不断的催促,不断的拉扯,到最后去到公园时孩子的兴致已经被打击得差不多了,而成人还奇怪为何孩子嚷着去公园,而去到时却兴趣全无。所以,我一直做的就是,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大人。

3年,就是一直在改变我自己的过程。

从最初0-1岁,让孩子充分的吃手,啃各种材料,到进入手的敏感期,用手去感受世界,最初小米是撕书,然后我用卷纸换回了书,卷纸就成了这段时间在床上的玩具,撕得碎碎的,然后还撒,通常她玩完我要花半小时时间去收拾纸屑。还有狂热的拧瓶盖、插钥匙。有一次带她去金宝贝上课,所有孩子都在上课,而她眼里只有课室里那排柜子的锁孔,然后我们娘俩就在别人的欢闹上课声中,玩了一节课的插钥匙,她沉静在自己的关注点里,丝毫不被打扰。

敲、拍、撕、抠、打,过渡完手的敏感期,空间敏感期又汹涌而至,桌子上是摆不了东西的,无论什么都会被她扫到地上去,摔完还要捡起来继续摔,为此,我还特意和她爸爸带着她在家里的楼梯上玩,她从楼梯上往下扔各种材质的材料,我在下面捡,当时扔得最多的是球。这个游戏对空间敏感期的顺利过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印象比较深的是那段时间她还特别喜欢对着开着的风扇大喊,就为听声音在风扇里得到扩音,有点回音的感觉。玩了差不多2周时间。

1岁1个月,她开始对用勺子感兴趣。于是顺应需求的让她自己吃饭,刚开始吃饭的场面十分壮观,和灾难现场差不多。当时她吃饭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她的椅子旁铺上好几张报纸,方圆一米内,生人勿近,一顿饭下来,满头满脸满身满地都是,而且,大概一碗饭只有2勺是吃进肚子里去的。当时我父亲对我说: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自己吃。但我很坚持,孩子现在确实还未具备独立吃饭的能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给机会让她学会,于是我要求父亲给我3个月的时间,这3个月里,一天三顿,顿顿这么来,每顿饭吃完,保姆都要给她洗头、洗澡、洗全套衣服,到一岁半时,她不仅会用勺子吃饭,而且也开始使用筷子,到2岁时,勺子筷子都用得非常好了。

孩子都很喜欢玩沙,小米也一样,除了带她在外面玩,米爸还特意给她做了一个沙盒,放在阳台上,这个沙盒带给了她很幸福的一段玩沙时间。只是她常常的会把沙子运送到家里,甚至把沙子倒到电子琴的琴缝里,但没有人会责怪她,孩子有许多的必经过程,我们可以引导示范正确的方式,但我不愿意让她省略,现在省略了,大人省心了,但这样的省略在孩子长大后未必能得到补偿,无法补偿的部分,我无法确定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

玩水,更是小米从1岁多到至今的主要命题

开始是在水盆里玩,洗澡时玩,用各种玩水工具玩,后来2岁多时搬了新家,新家装了几个低矮的水龙头,那里就成了小米的乐园,有一整个夏天,小米都在玩水,常常一天要玩好几个小时,有时开很大的水量,感觉水冲击的力量,能一站站大半小时,有时开很小的水量,观察和感受它。还有一些行为我是不能理解的,譬如,用勺子刷牙,虽然我不能理解,但不代表就需要干涉,即使不干涉它,过段时间,小米也会正常的开始用牙刷刷牙。日常生活里,大人有那么多的正确使用方式会出现在环境里,她会自然吸收。如果我干涉它,并不见得对改变这个行为有多大帮助,但我不干涉它,就能保留她对事物的感受能力。

3年来,小米拥有了许多孩子都没有的自主权。她可以玩所有的生活用品,玩米玩面,独立吃饭时也会玩饭和玩汤,很多人会跟我说,这样玩太浪费粮食了。我的想法是,这只是一个阶段。玩米,玩完了洗干净可以下锅煮饭,玩面,有助于她的触觉发展、手部精细能力,玩汤玩饭确实不太好,但这是孩子独立吃饭过程中一个难以跳过的环节,现在3岁的她,已经不会再玩饭玩汤了,这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

因为她可以尽情的探索空间和物品,她有强大的好奇心,而为了探索,她又增强了她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拿到桌子上的用品,她会自己去搬凳子;为了能捡到沙发底下的东西,她会自己去拿扫把),在探索的过程里,因为没有人去打断她、阻止她,她就形成了可贵的长久专注的能力,孩子成长的过程真的很奇妙也很宝贵,哪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我知道,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真实的参与生活

所以,大人做的事情,她也要模仿去做。刷牙、洗脸、穿衣服、穿袜子、穿鞋、扫地、拖地、擦桌子、拿碗、洗菜、炒菜等等。在这个阶段,这些事情是孩子自发想去学习的,她会怀着无比的热情、全心身的投入进去。譬如,小米学穿袜子,一屁股坐在地上穿,但刚开始怎么都套不好,发脾气,哭泣,我过去问她需要帮忙吗,她不要,自己又去把袜子捡回来,继续套,还是不行,继续哭。我就拿双自己的袜子,坐在她旁边,慢动作的示范给她看,关键处稍微的帮助她一下,顺利穿上了,非常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促使她不断的坚持,而坚持又能让她克服挫败,不断尝试最终获得成功。

有些妈妈总说自己的孩子没有自信,而孩子的自信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应该让孩子去参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的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学会穿袜子、学会吃饭、学会自己穿衣服,我不需要求助于大人,我的力量能让我生存下去,孩子就会从内心产生对自己的认同感,才会自信。小米自己洗菜,刚开始会把菜叶洗得烂烂的,撕得碎碎的,但就这样,也是她自己完成的,我把它炒成菜,她会认为妈妈很认可她的能力,对于自己洗出来的菜,她吃得特别香。

我很少对孩子说教,而且绝不允许家里人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身边太多的家庭的孩子,不可避免的成为家长的情绪垃圾桶。孩子太弱势了,很多自我建构的行为不被成人认可,不断受到压制和打击,同时在他们还没认识情绪,没学会管理情绪时,就开始承担大人的情绪。可想而知,孩子是如何的心身俱疲,内外受敌。

关于情绪,0-3岁间,我的重点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无论哭还是笑,悲伤还是快乐,难过还是兴奋,都是正常的情绪,不存在需要抑制哪个,张扬哪个。接纳孩子的情绪是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的第一步,然后在生活中为孩子的每一次情绪命名,帮助孩子了解:噢,原来我在生气,生气是这样的感觉,但是我生气时,妈妈会陪着我,我这样不乖的时候,妈妈依然爱我。妈妈真好。这个过程,孩子不仅学会面对情绪,还得到‌‌“雪中送炭的爱‌‌”和安全感。因为哪怕我们在平时对孩子爱得死去活来,对孩子来说,都不如在孩子哭闹不安、无理取闹时给予一点温和的、持续的、稳定的爱和耐心来得重要和有效。

小米更幸运的是,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我们的家庭结构非常简单,一家三口,还有保姆。保姆虽然稍微话多,但放手度确是非常高的,也很认同我的理念,米爸更是支持我的想法,家里教育方式非常统一。米爸是个好男人,虽然陪孩子的时间远没有我多,但陪伴时却是全心身的,小米的园在中秋时办了个花灯展,米爸给孩子做花灯花了4、5个小时,做到凌晨2点多。一家人陪小米做手工,一做就做2小时,小米感受到最多的,应该就是稳定甜美的爱。

这3年里,我有许多感悟,在小米的身上,我感受得到来自她内心成长的力量,感受到她的平和,感受到她的执著。她总是对我说:妈妈,我可以。我自己来。我能行。在幼儿园对那些想协助她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洗手的老师也是这样,会很严肃的举起小手,制止老师过来,并对老师说:我自己可以。在园里,她会自发的去给老师倒杯水,看到老师手有伤口会去问老师疼不疼,她给吹吹。老师还告诉我,她是老师的小助手,常常得到指令就会去帮老师拿教具、拿这拿那,协助擦桌子、归位、摆凳子等。所以,老师、校医、教导主任,乃至园长都非常喜欢她,常常不叫她的英文名字而叫她baby。

我的女儿在成长,我也在成长。因为有她,我才有了如此珍贵而快乐的第二次成长机会。所以想和大家分享,可能大家的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我们能做的就是补差补短,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家长们能够更省心省力!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