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在港沪生:政治离我有多远?

在讨论身份认同的问题上,大多数内地同学都把‌‌“中国人‌‌”放在首位,之后是上海人或者其他省市人,但香港同学不约而同地把‌‌“香港人‌‌”排在第一,其次才是‌‌“中国人‌‌”。

政治到底离我有多远?在上海读本科时,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政治好像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存在,如果一定要找到‌‌“现实体现‌‌”,大概也就是辅导员组织大家看看书、读读报。

2013年我来到香港读研。原本我以为,崇商的香港政治空气会很稀薄,后来我才发现自己真是‌‌“太傻太天真‌‌”了。

这一年正是香港‌‌“占中‌‌”运动开始的头一年。当我第一次来到中环和铜锣湾,除了感到繁华和拥挤,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条条挂在街边随处可见的横幅,写着‌‌“和平占中‌‌”,‌‌“呼吁民主自由‌‌”之类的内容。一些人举着旗子,扛着喇叭向过路人演讲。

之后,我拖着行李来到了香港大学,路过主图书馆旁边的‌‌“民主墙‌‌”。仔细一看,告示板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繁体字传单,有落款‌‌“学生会‌‌”的海报,公开为历史纪念日倡言;也有举报学生会干部任用不公。从宿位争执到国际政治,不一而足。

这一刻,我忽然感觉,原来政治离我很近,无论是学校还是平时生活的地方,到处充满着它们的影子。

我硕士研究生主修的是教育学。其中有一门课叫‌‌“critical issues in educational reform(教改中的关键议题)‌‌”。在课堂上,老师和我们谈论起身份认同问题,这其中当然也牵扯一些政治。教授让我们挑选三个身份排序,第一个是世界公民,第二个是以国家划分的身份(比如中国人、美国人),第三个是以地区划分的身份(比如上海人,香港人)。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内地同学来说,基本都把‌‌“中国人‌‌”放在第一位,之后是上海人或者其他省市人,而对香港同学(特别是血气方刚的本科生)而言,不约而同地把‌‌“香港人‌‌”排在第一,其次是‌‌“中国人‌‌”。从这一上看,香港学生对于香港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很强烈。

这就可以解释,无论内地学生愿不愿意承认,每个人到了这里都会多多少少感受到香港的‌‌“敌意‌‌”。在菜场或者在饭堂用普通话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差别待遇‌‌”。

比如,服务员听到普通话就显得很不耐烦,即便你对他们态度很好,他们也会语气不善地催促你,‌‌“你到底要什么啊,快点啊,你在说什么啊‌‌”。我只好这样安慰自己,在上海,你讲沪语或者开国语,受到的待遇大概也会这样。

再说如今热炒的‌‌“占中‌‌”与‌‌“反占中‌‌”活动。我们这些来港的内地生基本上属于‌‌“沉默的小部分人‌‌”。大家大多认为,‌‌“这和我们没啥关系,对我们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不要去惹是非‌‌”。而平时接触的香港同学,在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大家都会有意避开政治话题,只会谈些生活与学习。我猜想,这就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真正和香港同学深谈政治,还是今年我在非洲和香港同学一起做志愿者的时候。我是我们team里面唯一的一位内地生。由于我听不懂粤语,一开始很难融入一个纯港人的圈子,但是后面慢慢熟识之后,大家也变成了朋友。

一位香港同学坦率地跟我说,他们很多人不喜欢内地学生,其中有内地与香港矛盾导致的因素,例如幼童便溺事件、产妇事件等等;也有觉得内地学生抢占了香港学生的求学名额,让港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有觉得内地生都是书呆子,‌‌“被洗脑‌‌”,很难玩到一起。

尽管他们也知道这些骗人或许对内地生并不公平,但是他们的理论是,‌‌“在发生了这些事情之后,很难没有‌‌‘偏见’,当然也会尝试着和内地同学相处看看‌‌”。

我们team里面有一位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朋友J,在混熟了之后,他很喜欢和我一起聊关于内地与香港关系的话题,因为他自身就是一个非常关心政治的人。

他的一个想法就是非常害怕‌‌“香港被内地同化‌‌”。他说‌‌“那样的香港就不是香港了,那我们香港人还怎么会有自己的声音,不就和内地一样了‌‌”。

因此,他非常关心2017年的香港普选,每天都很焦急地刷新闻,还会参加游行。所以对于‌‌“占中‌‌”这件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表示‌‌“无论如何不能被内地控制‌‌”。还有很多香港朋友想法也差不多,他们还会担心诸如‌‌“香港会不会以后被内地人占领了‌‌”、‌‌“以后香港会不会物价更高‌‌”、‌‌“万一哪天香港不能用LINE了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些担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对内地的不了解,以及香港人与生俱来的对内地的优越感。

一年留学时光,我感慨颇多。相对于内地学生觉得‌‌“政治离我们很远,和我们生活没什么关系‌‌”,香港学生还是很关心政治的,特别是出于他们强烈的本土意识以及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

政治现在离我有多远?如果现在要我回答,那就是政治就在身边。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