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周案透现中国法治与人权现状

“谣言”——遥遥领先的预言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有所谓“童谣”,据说这是“神人”在预泄天机。随着互联网世纪的来临,中国大陆网上不时也会出现一些类似古代童谣的东西,于是“有关部门”便出面“辟谣”。结果后来的事实往往都证明这些所谓的“谣言”其实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如今这一幕又再度重演。远在八、九个月前在大陆互联网上就出现了“康师傅要下架,方便面要泡汤”的说法。七月二十九日新华社发电讯称: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有细心人数了一下,新华社这条消息全文总共才七十七个字。除了一些套话就只有“违纪”二字。可违的什么“纪”仍是云遮雾罩,谁也看不懂。于是有人用“七七”数字的谐音说,这是一条“欺欺新闻”(言其欺人也)。

“国法”乎?“家法”乎?

一个民主、法制、尊重人权的社会,无论高官或总统,无论是贪腐还是政治问题、个人绯闻,只要发现了,就要正大光明地披露,不能用什么“隐语”去含沙射影,同时也要允许当事人公开申辩说明,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众所周知“水门事件”涉及违反国家宪法,除了毛泽东这样的暴君可以说他“不重视”外,整个美国都为之震动。但人家也从不藏着、掖着来慢慢“发酵”,而是一切公开、依法行事。尼克松很快下台,充分体现实质与程序的正义。其他如法国总统、希腊总理、以色列总统有问题,就诉诸法律解决,而不是先由哪个党来“纪检”,来“双规”。不用国法来办案,而是先以党法、“家法”来处置。在此期间,当事人与世隔绝,甚至处于半“蒸发”状态;不但媒体无法知情,本人无法申辩,甚至律师也见不着他。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警方、检察、司法部门都干什么去了?不都形同虚设吗?这与世界公认的最起码的法制国家与社会,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当然这也不是对周永康一人如此“亏待”。且不说什么“反右”,就是你所在单位党委一个决定就可以把你送进与监狱没多大差别的劳教队。“文革”中,毛泽东秃笔一挥草成《炮打司令部》大字报,连究竟要“炮打”谁也没点名,刘少奇便沦为阶下囚。再看,所谓改革开放以后处理的一切大小官员,从陈希同到成克杰,从胡长青到陈良宇,再到薄熙来,皆按此“家法”办理。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更是不明不白软禁到死。由是观之,几十年中,中国的法治与人权根本就看不到任何进步。原因就在于一党独裁必然窒息民主,没有民主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所以这些人哪怕是位高权重,一旦“出事”被清洗,竟连个起码的法律“程序正义”也得不到保证。普通老百姓的人权更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歌德派”且慢欢呼雀跃

周永康一被宣布失宠,中国从官方到民间便有一帮子职业“歌德派”开始表演,欢呼雀跃。《环球时报》首先在头版头条用通栏大标题称此事件已被外媒热议为“中国反腐大突破”。香港“大公网”更称拿下周永康“无疑是将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推到一个新高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等等。在官媒的“领唱”下,拥党派、救党派等也一齐发声大合唱,诸如什么“习总”此次反腐是“动了真格的”,言下之意莫非中共叫了这么多年的反腐,“动”的都是“假格”?还有人“诗兴”大发,颂曰“大快人心事,揪出周永康……拥护习主席,拥护党中央”。更有人说这次拿下周永康“打破了中共‘刑不上常委’的传统”。

再看薄熙来,从审判公布的材料来看,他捞的那些钱对我等草民来说自是天文数字,但在中共官员中就还不及一个房管局长捞的多。关键是他的政治野心太大,尤其薄、周结成同盟,对“大位”也形成威胁,自然必须“上刑”。几乎可以肯定,周永康也还不是“句号”,好戏还在后头。所谓肃贪反腐,都只是一种打倒政敌的手段,实质是政治清洗。当然,这并非说薄熙来、周永康不腐败。他们确实腐败,被拿下也罪有应得;但在今天这个一党独裁遍地是灾,绝对不受制衡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的“体制”内,这种腐败已是彼此共“享”。如果你站在得势的一方,肯定平安无事。如果你站错了“队”处于失势一方,那等着你的就是“上刑”。

所以,从文革打倒“刘、邓走资派”到整肃林彪集团,再到打倒所谓的“四人帮”,再到邓小平复出,每次都说这是什么“历史性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结果事实证明,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中共的“家事”,是人家在“清理门户”,与老百姓没多大关系。事情一过,专制照旧,腐败(包括政治腐败与经济腐败)依然。

周永康作恶多端,被称为“维稳沙皇”,所以看见这条恶狗“落水”了,痛骂、痛斥都完全可以也应该。但惩治任何坏人也得依法办事,也得保障其应享有的人权,这是一个政府执政的伦理道德。周氏落马丝毫不表明中国政治已走向进步,被周永康迫害的法轮功普通信众、维权律师、上访冤民、政治异议人士,一个也别希望得到什么纠错、平反。在镇压民众以“维稳”这点上,他们是一致的。

中国离一个遵从法制、尊重人权的社会,还太远,太远!

《争鸣》2014年9月号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