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经济可能真的在分崩离析

本月最早发布的一项反映中国经济表现的指数出现下跌,让分析师大为震惊。中国8月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值(HSBC Flash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下滑至50.3,低于7月终值51.7。此前,路透社曾对8月份的这项衡量关键制造业领域的指标作出51.5的预测。

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下跌出人意料,这意味着工厂产出基本持平,这让观察家感到不安,因为这个结果表明7月份令人失望的数字——而不是6月份的乐观数字——显示了中国经济的总体趋势。

中国经济表现在今年开局不利。然而,6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似乎重回正轨。此前,中央政府刚一发布6月份和第二季度的统计数据,经济研究机构资本经济(Capital Economics)的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就表示:“中国现在没有理由担心经济增长的问题。”

然而,经济复苏的势头并没有持续,正如7月数据显示的那样,空房依然占据上风。7月份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降17.0%,进口下降1.6%;作为中国最全面借贷指标的社会融资规模在7月份下降了86.1%。7月份新增贷款2,731亿人民币,创下2008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现出经济基本面的整体疲软态势。

房地产市场也陷入困境。7月份新建房屋价格持续第三个月下降,月度环比下降0.9%,超过6月份下降的0.5%和5月份下降的0.2%。在中国70座大中城市中,有64座城市的房屋价格在7月份出现下滑。

这时,几周前还宣布中国经济出现复苏的分析师们已经集体改口。埃文斯-普里查德说,“从更广泛的经济形势来看,6月份的表现可能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

由于6月份经济指标的上扬已经让位给经济增长的再次低迷,观察家正在呼吁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在汇丰银行发布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值后,该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我们认为经济复苏的巩固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保持宽松,直到经济活动出现更可持续的反弹。”

屈宏斌的建议有道理吗?在过去,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官方就会踩下油门,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较为可靠地创造经济产出。比如2008年时,前总理温家宝就曾向中国经济注入大量现金,避免了全球经济衰退的最坏影响。他的接班人李克强宣布只会使用“微刺激政策”或“定向措施”,但实际上还是在模仿温家宝的做法,尽可能迅速地向经济体注入资金。

这种靠政府注资刺激经济的做法,说形象点,就是“投资狂潮”。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眼下的中国几乎漂浮于现金的汪洋。然而,企业并没有把这些机会充分利用起来。对中国各地2,200家企业进行私人调查而得出的“中国褐皮书”报告显示,在今年第二季度,企业由于缺乏前景良好的发展机会,并未申请大量新增贷款,这和2013年第二季度的情况截然不同。

而在迎合私人企业和小企业需求的影子银行体系,贷款利率显著低于国有银行领域的利率,意味着银行贷款需求的下降。中国褐皮书国际(China Beige Book International)的利兰•米勒(Leland Miller)和克雷格•查尼(Craig Charney)写道,“真正的新闻是,这次经济放缓可能是某个更重要阶段的开始:资本支出和贷款需求方面的空前疲软。”

然而在今年年初时,李克强总理曾竭尽所能地应对经济放缓的明显势头。比如,他派出了8个督查组到全国各地进行巡查,确保地方政府迅速完成开支配额。这项举措取得了成功:2014年6月的财政支出高达1.65万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6月高出26.1%。

此外,李克强还借鉴了温家宝的经验,为中国金融机构打开了信贷闸门。6月份,金融机构投放了1.08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增贷款,高于7月份的8,708亿元人民币。6月份社会融资总量在5月份的基础上猛增了40.7%,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外信贷的结果。作为衡量流通货币最广泛的指标,6月份广义货币M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7%。

从各种迹象来看,6月份的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实体。

正如新加坡Forecast经济学家切斯特•廖(Chester Liaw)指出的那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反映了政府提振经济活动的紧迫性。”

7月份贷款金额骤降的事实表明,尽管中央政府在第二季度采取了大规模的直接干预措施,但中国经济仍在急剧放缓。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政府行为未能创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和其他人士正在争论,未来数月中央政府推出经济刺激措施的时机,以及可能的类型。大多数人认为,可能会有某种形式的货币宽松政策,但是中国央行似乎并不愿意,担心宽松货币政策会让经济形势变得更糟。路透社在报道中称,“有些经济学家担心,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可能已经超出经济体的消化能力,任何新的注资将直接流向投机活动,而不是实体经济,央行在最近的报告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尽管存在这种担忧,但李克强总理依然可以尝试用孤注一掷的办法来克服中国经济的难题,但是这种策略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见效。7月份的经济低迷告诉我们,总理可能已经用完了可行的方案。自1976年以来从未中断过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的中国经济,终于耗尽了力量。

一周前,北京的一位经济观察者来信提到中国经济时说,“可能真的在分崩离析。”她是对的。

即使在半计划型经济中,市场的力量也总是会在最后胜出。所有的国家最终都要尝到经济周期终结带来的痛苦。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情况。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