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大举“反垄断”的真面目

今年夏天,中国政府密集反垄断调查行动,正把外商从猎人打成猎物。

从苹果电脑到微软,从宾士到通用汽车,这一波锁定资讯、半导体到汽车产业中全球顶尖企业的“调查”,过程彷佛电影情节:调查人员无预警现身,强行进入外国企业办公室,现场约谈、查扣电脑、带走资料,然后召开记者会证实。

中国商务部的说法是,查垄断行为不存在“排外”,而是涉案外商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根据中国“反垄断法”,企业可以被罚相当于前一年营业额10%的罚金。

尽管外国政府与商会关切、抗议,被点名的外商除了配合调查、主动降价,还努力释放善意。七月底,全球智慧型手机晶片盟主,美国高通(Qualcomm)的执行长莫伦科夫亲赴北京,宣布将投资1.5亿美元,支援中国初创企业。

迈向“产业强国”之路

中国这一波反垄断动作的目的为何?撇开大国角力、国家安全等说法,更值得观察的是,中国企图从“产业大国”蜕变成“产业强国”,产官联手,迎战近年来“洋进国退”,西风压倒东风的趋势。

“官方也许不承认,但是痕迹很明显,”一位北京清华大学经济学者直言,“那些问题一直存在,以前不查,为什么现在要查?”

“今天的中国,虽然有大国的样貌,但是表里不一,竞争实力跟不上企图心,”经常往来两岸,之初创投共同创办人詹益鉴观察。

汽车产业就是明显例子。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也是最大市场。但在国内市场,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却连年滑落,已跌到两成以下,取而代之的是欧、美、韩系车款。

同样的,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智慧型手机生产国与市场,手机业者有心在4G时代奋力一搏,却面临晶片技术操之在人,不缴权利金,就走不出国门的尴尬局面。

刚刚抢下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宝座的小米机,就是一个例子。它虽然在短期内爆红,并在中国大陆击败苹果、三星等世界品牌,但是自主的专利有限,影响力仍限于中国,一位台商观察。

比较大陆专利权申请类别,政治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文杰发现,在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虽然可观,但是明显偏向技术含量不高的“外观设计”(52.4%),攸关技术竞争力的“发明”(28.9%)中,外资企业的比例竟高达八成六。

“很明显,当年开放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台湾少数专研中国大陆法制的王文杰说。

压制外商为大陆企业争取空间

反垄断法执行机构之一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也坦承,中国从二○○一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吸引外资的策略,虽然让它在极短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资进口国、第一大制造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外资项目技术外溢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推动创新的应有作用。”

但是,大陆企业急起直追的企图心却不能小觑。

今年初,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取得两千项行动通讯专利;华为的全球专利更已达到三万六千件。前国巨电子副总经理、现任能率壹创投总经理胡湘麒观察,在资讯科技领域,中国与欧美的技术落差已经有限,就连微软的操作系统,看似无力取代,但是在移动网时代,却已有Android的平台可以替代。

“如果反垄断能对外商的发展产生压制效果,确实可以给大陆企业更多时间和空间,”胡湘麒说。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挑战外商时,手法的细腻与专业。

这一波反垄断调查制裁,商务部其实早从今年二月就进行反垄断法的配套作业,提出禁止滥用知识产权的“规定”,让执行部门更“师出有名”。

王文杰提醒,当中国大陆愈来愈懂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外商真的必须有更多危机意识。否则即使过了反垄断调查这一关,还可能冒出如环保法规等新门槛。在中国,“法律就像水,装在什么容器,就长什么样,”他说。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