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66:蒋介石的收官战(西安事变30)(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六

上海市民庆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举蒋介石肖像游行

西安事变开始的两周后,也就是12月25日,张学良不顾杨虎城和部下的劝阻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由此西安事变的第一个阶段宣告结束,下面就是流血和激烈谈判交叉进行的第二个阶段。

有保护的人和没保护的人

西安事变对于国家和国民政府危害之大,蒋介石本人是最清楚的。他从1928年开始清党全力消灭中共,到1936年底足有9个年头的时间。从击破中共的南昌,广州,秋收三大起义开始,到五次围剿,后来的追击红军长征,以及合围陕北苏区的陕北最后作战,这一系列的大小战役花费了整个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仅仅经历大小战斗不下数万场,伤亡了数十万人,可谓殚尽竭虑,不惜一切代价。

全力消灭中共是因为蒋介石清楚的知道中共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如果不能在其幼年时期将其斩草除根,一旦中日大决战开始,日军主攻的方向必然是南京国民政府,如此中共必然得到发展空间,用不了多久就会形成燎原之势,会最终将中国纳入自己的统治中。

蒋介石本人和中华民国花费了如此重大的牺牲,终于可以在几个月内将中共全部消灭,没想到张杨突然叛乱,不但将蒋介石和众多中央大员劫持,还和中共,苏联勾结,试图割据西北。最终,蒋介石被迫同意张杨和中共的要求,决定停止消灭中共,以换取自己被释放和苏联大量的军事援助。

也就是说,张杨短短13天的行为,破坏了蒋介石9年多的计划,让国家和军队的重大牺牲变得全部没有意义。在蒋介石看来,张杨为了一己私欲,动摇了整个中华民国的生存基石,让整个国家很可能会最终灭亡,实在是万恶不舍的罪人,必将除之而后快,绝不能有任何顾惜。

所以蒋介石在西安机场的时候,就对张杨说道:今天以前发生的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的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注意,他没说不对付张杨)。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也须承认。

这番话言下之意很明确,蒋之后不会再剿共,也不会打内战,但仍然会处置张杨。

回到南京以后,蒋介石立即让军师陈布雷发表了一个《对张杨的训词》,对张杨大大批评了一通,里面说张杨是受反动派煽惑(暗指中共),但还算勇于改过,尚可以从轻发落。同时蒋介石表示西安事变自己也有轻信失职的责任,回南京后请辞了行政院长一职。

在蒋介石看来,目前中共已经是动不了了,因为此时中共有三把保护伞。

第一是军事上的保证。本来中共被国军的部队压缩在陕北和甘肃东部狭小的区域内,虽然有6万部队,但一来军队过于疲惫,战斗力大减,二来控制区域太小,已经失去了运动战的空间。三来经济上陷入全面的困境,无法维持军队的正常运行。四来周边是国军不下40万的部队,军事压力极大。

但在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张杨立即让出大块防区给中共,中共中央随即进入延安,控制了陕北大部分地区,同时一部还开到陕南的关中等地。加上张杨本来就是封锁苏区的主要力量,他们这一撤走,苏区四面的压力就减小了一大半,军事上的威胁就扭转了很多。

西安事变期间中央军基本没有进攻红军,红军部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养,尤其是一路长征过来没有一刻修整的红二军团和红四方面军,这段时间极为宝贵,他们普遍开始恢复了元气。最关键的是,得到这些地盘,中共也就可以进行自己最擅长的运动战,按照以往经验,没有数个月不可能将其消灭。

经济上,张杨事变后都对中共给予一定支持,仅仅杨虎城通过自己常年积蓄和没收中央银行,就有1800万银元的储备。而由于苏区的扩大,中共自己经济上也有所好转,至少不像以前那样完全无法生存。

总之,军事上中共已经可以勉强自保。

第二把伞是全国和全世界舆论的支持。中共在西安事变中巧妙的使用了政治外交手段,将其安安稳稳的放在第三方的位置上,也就是所谓调停人的角色。在当时国内国外舆论几乎清一色的怒斥张杨,要求严惩张杨的时候,却对中共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赞扬。在当时来看,西安事变就是张杨搞出来的,中共并不知情(实际并不是这样)。而事变爆发以后,中共第一时间去调停,协助释放了蒋介石,这貌似对国家是有功劳的。加上当时要求停止内战的人也不少,所以中共并没有遭到攻击。

蒋介石此次回到西安后,就无法违背全国舆论的压力继续消灭中共。虽然大陆一直攻击蒋是独裁者,但蒋时期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独裁。他仍然需要获取公众的支持,不能公然违背、无视群众的意志。因为如果这样做了,他本人甚至他的政府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的支持,一个独裁政府要想支持下去,就必须利用暴政压制和采用愚民政策。当时蒋介石多少还是搞了一些民主的东西,就当时来说,不但政府官员被人民搞得很厉害,再也没有北洋时期的官威(外交部长王正廷甚至被请愿学生打伤,国府大员戴季陶在西安演讲时候被学生围殴,虽然侥幸逃走,坐车却被放火烧了)。就媒体来说,民间独立的报纸就有几百家,愚民是愚不了的,暴政压制更是不可能。

加上苏联,英国,美国,法国等列强都需要中国在未来的二战中拖住日本,所以舆论上也一致要求中国停止内战。蒋介石不能完全无视这些强国的压力,不然怕在国际上也站不住脚。

所以,舆论上的压力是最重要的一把保护伞。

第三把伞就是中共身后的苏联。苏联愿意以中苏结盟和数亿美元军援作为交换,击中了国府的要害。国府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可靠的外援,军售给中国最多的居然还是纳粹德国。而德国军售给中国,完全是为了中国的钨矿等重要资源,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它甚至已经和日本结盟(反共产国际协定)。至于英法美,不要说当时,即使在抗战爆发以后数年内,都是袖手旁观,甚至还军售给日本。

中国的国力军力远远弱于日本,一旦和日本开战,就最好有一个列强能够支持中国。现在看来英美法德都不可能帮忙,那么如果能够得到苏联的援助,也就大大增强了对抗日本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出于这一点,既然已经无法消灭中共,那么苏联援助作为中共的担保也就很重要。蒋介石这十年内一直希望得到这样的一个援助。

所以,中共无法消灭,但张杨就完全不同。

张杨在当时,军事上根本无法自保。张杨现有兵力除去叛变的仅剩约20万人,战斗力差,军官无能,训练低下,士兵没有战斗意识,内部更是极为混乱(很多军官准备投靠南京政府),绝对不是40万中央军的对手,是短时间内可以消灭掉的。

有人说张杨为什么不能和中共一样打运动战拖时间?这在于运动战对军队的要求很高。

当时周恩来在仔细调研张杨两军后向毛泽东汇报:十七路军士气不旺,战斗力弱,决不能用于进攻,尤其特别害怕飞机,一遭遇飞机则会逃散,不能用于主要方面(担任战场主要角色)。东北军士气较高,但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进不能退,也是能守不能攻,野战能力弱。

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张杨的部队战斗力太差,一旦去打运动战,怕是还没开打,自己就被大量的军事运动搞散了,用不着中央军打了。

舆论上,张杨此次被国内外舆论猛烈抨击,其猛烈势头恐怕只有当年袁世凯要当皇帝那次可以媲美。

甚至直到张学良亲自送蒋到了南京以后,中央日报还撰文要求将张学良立即就地正法,要求严惩杨虎城。公众也大都认为张学良连国家也敢绑架,是不忠。绑架结义兄长蒋介石,是不义。这种不忠不义的人留着干什么,早该杀了。至于杨虎城跟随张学良行事绑架元首,即使不是主谋也要严厉处分。

其实就是一句话,张杨目前的身份是叛徒。而叛徒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要重罚的。在蒋介石看来,他无论怎么处理叛徒,都不会有人站出来说个不字。事实也是这样。

鉴于此,蒋介石认为已经有了处理张杨的各方面条件。

蒋介石的想法和张学良的软禁

为什么要消灭张杨,并不仅仅是因为西安事变,而是国家的既定国策。蒋介石清楚的知道,张杨既然能够干出绑架国家元首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是绝对死硬的反对派,不消灭他们对国家来说是个很大的威胁。实际上也是这样,杨虎城被关押的10多年内,从来没有向蒋介石表示自己有过错误,也就是根本不会向蒋介石屈服。张学良虽然写了悔过书忏悔录之内,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张到晚年基本获得自由以后,仍然称不后悔西安事变,还讥笑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想做皇帝等等,表明了对蒋介石的痛恨之情。

张杨两军盘踞陕西甘肃两省,军队又有20多万人,也是一股不弱的军阀格局力量。此次虽然不能消灭中共,但这种反对派军阀一定要消灭,绝不容许他存在。

就这点来说,蒋介石的看法还是正确的。抗战中,军阀反对派制造了很多影响抗战的重大事情。包括山东军阀韩复榘不战而逃,放弃山东战略要地。河北军阀宋哲元为了保存实力,已经开战还和日军谈判,导致部队一路溃败,丢掉了河北省和平津两市。而汪伪政府的60多万伪军的正规军组成中,成建制(整营整团)投敌的全部都是地方军阀部队,这些部队为虎作伥,给抗战带来极大的麻烦。

除了投敌以外,新疆军阀盛世才勾结苏联,差点把新疆归入苏联的版图。山西军阀阎锡山为了自保,还秘密和日军谈判试图合作搞所谓的山西自治。广西军阀李宗仁更是之后将蒋介石掀翻,成为国家的代总统。

不过消灭张杨其实也不算很容易,杨虎城十七路军虽然当时只有4万兵力(冯钦哉拉走了一个师),毕竟是地头蛇,控制着陕南的地盘,有10万民兵武装。这些民兵打正规战是不行的,毕竟人数多,熟悉当地情况,多少有些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杨虎城有地盘。

而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有16,17万部队,装备也较好,简单来说就是张学良有部队。

张杨如果独立作战是不足为惧的,一旦联合起来就不同了。

加上从中央军控制的潼关到西安地形也极为不利于进攻作战(一面是渭水,一面是华山山脉,中间一条大路,进攻一方很容易被伏击切断)。

如果两军联合起来,在陕南死守硬打,也可能打上1,2个月。如果中央军屡次进攻不克,恐怕国内舆论又会变化,到时候就极为不利了。

可惜此时张学良莫名其妙的举动,却大大帮了蒋介石一把。

张学良在发现被苏联出卖,中共不愿意直接帮助以后,大感被人耍了,不觉得恼羞成怒。他在后期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悔意,这个悔意不是因为绑架了蒋介石,危害了当时的国家,而是因为自己冒险做了这样的事情,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被别人利用占了便宜。

在最后决定释放蒋介石的时候,杨虎城坚决主张有条件放蒋,张杨部下绝大部分军官和官员也都认为不能这样随便放蒋。可是张学良为了洗脱自己的罪责,希望蒋介石将来还能再用他,一意孤行的坚持立即放蒋。就放蒋这件事来说,张学良其实摆了杨虎城一道。他在没有通知杨虎城的情况下,下令立即放蒋。而杨虎城赶到张学良府邸的时候,张才告诉他决定释放蒋的消息。

当时杨虎城如果想制止张学良,就只有和他决裂这一个办法了。如果张杨决裂,杨虎城依靠自己4万多人就再也没有任何本钱和南京政府讨价还价,杨最终默认了这个事实,让蒋走了。

对于张学良亲自释放蒋,杨虎城是坚决反对的,其实当时东北军十七路军也根本没有人支持张,但张一意孤行。

让张学良陪同回南京并不是蒋的意思,甚至到了洛阳蒋介石还让张回去。张决心已下,最终他坚持到了南京。这样,张蒋两人的位置就正好颠倒过来。

在蒋介石看来,张学良既然到了南京,就绝不容许他回去了。道理也很简单,这正好是瓦解东北军,乃至瓦解十七路军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蒋介石对东北军非常了解,这个军阀团体传承所有军阀部队的特点,其实只是军阀的私人军队。所谓东北军,奉军其实就是张家军。张作霖在的时候,东北军只听张作霖的,现在也只听张学良一个人。

中国现代军阀和古代军阀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古代军阀很多人被部下篡权杀死或者取代。著名的宋太祖,本来就是一个禁军大将,夺取周柴氏的皇位成为皇帝。如此的行为中国3000年历史几乎到处都是,往往还伴随着流血和杀戮。

因为怕有人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张学良故意不让东北军存在第二个领袖人物。东北军各个军长虽然都听从张学良的命令,但互相之间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关系。

张学良不会容许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有可能取代他,所以他尽量压制每一个军长,还希望他们之间内斗,这样就不可能联合其他反对他。这个手段的好处是,张学良不再担心自己的位置不稳,坐定了东北军领袖的位子。缺点也明显,就是一旦张学良被杀或者被抓,那么该军立即群龙无首,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甚至还会出现激烈的内部争斗。

祸起萧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那么这样消灭东北军就容易的多了。

蒋介石非常清楚,目前中共既然得到了自己最想得到的条件,是绝对不可能冒险帮助张杨的。如果东北军垮了,杨虎城仅靠自己的4万部队,怕是连中央军一个师也打不过,只有乖乖束手就擒这一条路。

其实蒋介石虽然在西安事变被张学良搞得很惨,族侄和结义兄弟等人被杀,自己还跌伤了背,但此次扣张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完全是从政治上考虑。所以蒋绝对不会容许张学良再回去。

蒋认为如果张能够回去,就无法轻松消灭张杨,很可能要进行军事进攻。如果扣住张学良,就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用费一枪一弹就迫使东北军十七路军屈服瓦解。

由此,蒋介石在软禁张学良的同时,调动在潼关和后方的30多个中央军师约40万之众对东北军十七路军做四面包围的势态,对两军进行军事上的压迫,迫使他们出现内部问题。

利用这种手段,蒋介石消灭了冯玉祥,唐生智等老军阀,对付张杨自然也是手到擒来。

张学良在26日到达南京以后,被戴笠亲自用汽车接到孔祥熙别墅,稍后被软禁在条件更优越的宋子文北极阁别墅,宋子文夫妇还经常陪张一起打打球什么的。当时张学良和十一个副官秘书还可以佩戴自己的手枪,军统特务也只是在外围布控,张一行没有受到明显的约束。

张学良甚至可以外出会客。只是每次出门,总有两辆汽车随行:南京市警察厅的特务乘一辆;军统局特务队乘一辆。无论张的汽车到哪里,特务们就跟到哪里。

张学良可以给杨虎城他们写信,发发电报,总体还不能算是软禁。

不过张学良毕竟也是经受过不少政治事件的人,他已经隐约感到势头不妙,却还抱有很大的幻想。张于26日写了一份认罪书,也就是著名的《来京待罪信》。这份信也是国府手中最有利的证据,证明张学良自己承认了罪责。

稍后,宋子文告诉张,包括戴季陶,居正,冯玉祥在内的国民党大佬一致要求对他处以极刑,立即枪毙之类的。不过宋子文让他放心,说蒋介石决定保张,但表面上还要做做,以平息党内外的怒潮。张学良表示同意,于是12月30日开始对张学良的审判。

审判其实也就是走个过场,由著名的老国民党员,讨袁护法的江西都督李烈钧担任审判长。这个50多岁的上将其实只是前台的摆设,最终的判决都是由蒋介石决定。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