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美国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怎么提高的

前两天,孩子一脸神秘地跑来,兴奋地说自己有个好玩的‌‌“新课题‌‌”,我却兴趣寡然。美国的小学老师为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经常会布置大大小小的课题项目,有时是自己设计一本书,有时是设计个网站,做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难道这次还能有什么新花样?

抵挡不住孩子的‌‌“骚扰‌‌”,我只得看看孩子递过来的课题要求,题目是用个性化的方式研究美国历年获凯迪克大奖的图书,具体方式如下:

1、从文字到绘图,就某个作品写出读书笔记,内容包括书名、作者、绘画者、故事简介、插图;

2、说明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3、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讲述给全班同学,不可以读或是背诵读书笔记(那样要被扣分);

4、讲述的角度还要新颖别致,充满想象力。

做笔记,然后演讲,这是阅读课的常规手法了,但接着看下去,我逐渐发现了亮点:

5、把书本上的文字视觉化,可以制作书中的一个场景,也可以按照书中讲述的内容自制一个游戏,还可以为自己看的书写一首歌,或是将自己装扮成书中某个你喜欢的角色……

怎么好玩怎么来,只要能让同学对你讲述的内容印象深刻就行。

‌‌“请家长进行协助。‌‌”课题要求里明确强调了这一点。美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里,常有这一点要强,那就是家长要参与,在亲子时光中一起挖掘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有时想想,老师真是太会‌‌“偷懒‌‌”了,总是把皮球踢给家长。孩子倒没有意识到麻烦,决定按照书中的描绘做一个3D场景!大工程啊,我们只好全家出动!

为还原雪后森林,跑遍市内艺术商店

‌‌“爸爸,你给我去找这本书,《月光下看猫头鹰》。妈妈,你帮我想想场景该怎么布置!‌‌”想法有了,孩子开始大大咧咧地‌‌“布置任务‌‌”。

《月光下看猫头鹰》是1988年凯迪克金奖的得主,描述的是一位父亲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冬夜,带自己的孩子去树林里看猫头鹰的故事,作者把那浓浓的父子情,以及孩子初次在雪夜出家门看猫头鹰的心理细节描述得非常精彩,很得我家孩子的欢心(推荐大家买给孩子读)。

(上图为《月光下看猫头鹰》一书的经典情境)

那好,我们就做爸爸和女儿在深夜的树林里呼唤猫头鹰的场景吧,这是本书的经典情境。

森林该怎么做呢?总不能一棵一棵树挨着做吧?正愁着呢,我忽然想起来,孩子的学校里经常会陈列一些类似的作品,如农场、公园和动物园什么的,这说明肯定有地方卖半成品。

于是我们一家就在周末出动,跑遍市内各个艺术商店,还真在一个店的角落里发现了专门给学生做课题用的立体模型,树林、草地、专门做雪景用的工具和设备一起拿下!一家人如获至宝,回到家里,花了一天的功夫,一个大雪后的树林终于被搭起来了。

(孩子们正在给‌‌“森林‌‌”撒‌‌“雪花‌‌”)

人偶直接用家里电脑打印

场景有了,书里的爸爸和女儿该上场了。可上哪儿去找合适的人偶啊?

孩子眼巴巴地看着我,失了主意,我只好开动脑筋,转念一想,为什么不直接打印一张?书和网络都是现成的,把图片扫进计算机后,再调成合适的大小打印出照片,不就成了?

于是在孩子要交作业的头两天,一个雪地山林呼唤猫头鹰的场景就这样完成了。而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又有了讲故事的灵感,宣布:‌‌“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这个演讲,大家才会喜欢听了!你看,我们的场景做得非常成功,它肯定能引起共鸣。‌‌”

(折腾了几天,终于出成果了,‌‌“雪地‌‌”上的两个人偶看着很有立体感吧?)

报告会上的奇思妙想

辛苦的努力让孩子在课题报告会上顺利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孩子放学回家后,兴奋地和我们分享班上同学的奇思妙想。

有一个同学很有意思,讲的是中国童话,是《狼外婆》的英文版。他用积木搭了个大房子,里面住了三个中国小孩,自己则扮成了狼外婆;还有一个韩国孩子,讲《极地快车》,做了一副棋盘游戏,一个小朋友受邀掷了一下骰子,是5,便向前走了5步,走完了之后,他大声提醒,‌‌“哦,对不起,你掉进了裂开的冰面底下‌‌”;还有一个小姑娘,自己扮成白雪公主,讲述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故事……

小家伙显然被同学们别出心裁的表演给迷住了,直说个不停。也是,有多少孩子不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呢?

看着他手舞足蹈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一句中国古训——‌‌“头悬梁,锥刺股‌‌”。二者的区别不是一般的大。只是既然孩子们可以在快乐中读书,为什么又要为了追求最有效的学习,而强迫孩子苦读呢?欧美学生的阅读能力到底比中国学生强在哪里,答案不言而喻。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