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第三波金融“微刺激”:调整存贷比计算方法

根据银监会的安排,从今天(7月1日)起,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分子分母将进行调整。其中,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等6项,将不计入“贷存比”计算的分子,而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等两项计入分母。

所谓“存贷比”,就是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根据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这一指标不能超过75%。今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家轮番出台“微刺激”政策,曾经两次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此次银监会调整存贷比的“定义”,被看做是第三波金融“微刺激”措施。有研究人员推算,大概能释放出4000到8000亿的贷款增量。

到今年5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是113.3万亿,如果全面降低准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概可以释放出5650亿元的资金。也就是说,此次调整存贷比的作用相当于一次“全面降准”。但管理层宁愿选择重新定义存贷比,而不选择“全面降准”,这是为什么?

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全面降准”声势太大,会让人误解国家货币政策转向,由“稳健”全面转向“适度宽松”。而货币政策转向,会被很多人理解为“强刺激”开始了。不到万不得已,管理层显然不想让大家这样理解。而且,有威慑力的武器越不轻易使用出来,威慑力就越大。

第二,“存贷比”事实上已经是个鸡肋,快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所以调整一下也无所谓。市场经济国家的央行,一般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来调控市场,没有存贷比一说。中国在设立了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后,又设立了存贷比,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通胀。也就是给银行设了两道线,让他们不要突破。比如目前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20%,设立75%的存贷比之后,理论上能再冻结商业银行5%的存款,而且央行不用支付利息。

但事实上,存贷比只是到最近四五年才逐渐被严格遵守,而且算法比较复杂。比如你查询招商银行2013年年报,可以看到贷款余额是2.197万亿,存款余额是2.775万亿,两者相除得到的数值是79.2%,但招行年报自称的存贷比是74.44%。而浦发银行到2013年年底存款余额是2.42万亿,贷款余额是1.767万亿,两者相除得出的存贷比是73.01%,跟年报公布的存贷比数字就相符。

反正不管怎么说,无论存贷比“分子”、“分母”含义被调整前和被调整后,这项指标的计算都非常复杂,需要监管机构逐个认定。所以,与其说这个指标保证了金融安全,不如说增加了银监会的审批含金量。再加上有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存贷比”这个指标真是到了该废除的时候了。当然,要废除它就需要先修订《商业银行法》。

我们还注意到,这个“大利好”似乎对股市没起到什么作用,至少7月1日股市很麻木。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也有两个,一是这个利好提前被“张扬”过了,6月6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就通过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此次调整的思路,随后媒体也多次报道过。二是当前A股面临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带动经济发展。所以只要有行情,新股就会扑面而来。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有这次“大利好”为支撑,A股上周才能在IPO重启的关键时刻守住2000点“政策底”,否则早跌破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