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美中网络谍战(5/6):报复与反报复

今年五月美国司法部以网络窃密为由对五名中国军人提出刑事诉讼后,中国立即做出口头反击。除此之外,中国还宣布暂停中美网络工作小组活动、政府电脑采购禁用Windows 8、对外国科技公司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等各种手段予以报复。美国专家建议,美国应该在中国的做法予以经济惩罚,甚至在网络领域“以牙还牙”。请看美国之音系列报道“美中网络谍战”的第5集:“报复与反报复。”

中国连续打响报复三枪

5月19日,在美国指控中国军官进行网络窃密后当天,中国外交部宣布暂停中止中美网络工作组的相关活动。中国当晚还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博卡斯,向其提出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并威胁报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5月20日的记者会上说:“考虑到美方对通过对话合作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缺乏诚意,我们已经决定中止中美网络工作组的相关活动。中方将根据形势发展作出进一步反应。”

中美网络工作小组是2013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时商定的成果,目的是就两国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磋商。

5月20日,中国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重要通知》,规定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dows 8操作系统。

5月22日,中国宣布所有外国卖给中国的资讯科技产品和服务都要进行新的安检,任何不能通过检查的产品或公司都会被禁售。

有媒体称,中国政府的上述三项措施,是中国强烈回击美国间谍指控,对美国打响报复的“连续三枪”。

5月25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中国禁止国企使用美国咨询公司服务”的报道。报道援引一名为中国领导层服务的资深顾问的话说,中国已下令国有企业与一些美国咨询公司断绝关系,担心后者协助美国政府从事间谍活动。这些咨询公司包括麦肯锡(McKinsey)和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等。

另据彭博通讯社报道,中国要求国内银行弃用IBM生产的高端服务器,改用国内品牌。不过,上述两种传闻都没有得到中国官方的证实。

5月26日,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表了《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首次系统地以官方半官方的形式整理和披露美国对中国的长期监测,称美国在网络上设双重标准,“显示其虚伪的本性”。

美国科技公司受影响更早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的美国科技公司,思科和IBM等公司的业务,其实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前合同工爱德华•斯诺登泄密后就已经受到影响了。

前美国商务部代理部长和法务部主任凯瑞(Cameron Kerry)说,斯诺登泄密事件后,美国一些高科技公司受到的最大商业影响来自中国。

他说:“最直接的影响发生在中国。思科公司把2013年业绩下滑归咎于公司丧失了在中国的一些生意。IBM也失去了一些合同。”

起诉中国军人并非好的手段

在美国司法部以“网络窃密”罪起诉五名中国军人后,有专家指出,这本身就是美国政府的报复手段,因为奥巴马政府在网络窃密问题上与中国多次交涉后,并没有结果,当然,在斯诺登问题后,奥巴马政府需要找到一个方向转移全球对美国监控的注意也是一个原因。

但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法学院教授杰瑞米•拉布金(Jeremy Rabkin)认为起诉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首先,永远都不会有审判,因为这几个人不会被拘留,我们只是点了他们的名;第二,我不认为起诉中层官员是大国之间解决分歧的办法;第三,美国在全球各地都有利益。不起诉其他国家官员也符合美国的利益,特别是不能为了他们在自己国家的所作所为起诉他们。我相信全球都有对美国的做法不满,我们自然不希望我们的国防部的助理因为在亚历山德里亚(美国国防部所在地)所作的决定而被起诉。

《华盛顿邮报》在中国军人被起诉后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可能”以牙还牙“,起诉美国政府官员和美国公司来羞辱美国,但中国迄今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措施。

经济制裁或是其他

美国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军事专家欧汉龙(Michael O’hanlon)认为,针对中国的做法,美国应该在经济领域予以制裁。他说:”我想美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经济领域采取一些惩罚性措施,我们可能在这方面要采取更多的行动。“

乔治•梅森大学的拉布金教授认为,除了通过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惩罚中国外,也许更有效的办法是在网络领域给中国公司制造麻烦。

他说:”也许我们应该考虑在网络领域给予报复,我不是说这是唯一的办法,但是这肯定值得考虑,我们可以给中国公司制造麻烦。我们应该将那些偷盗美国机密的人的照片公布于众,告诉大家,嗨,就是这个人在偷我们的东西,这个我们肯定是可以做的。”

欧汉龙承认,制裁可能会导致报复措施的恶性循环,他建议建立一个像世界贸易组织那样的独立机构来处理这样的问题。美中网络谍战到底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我们下一集介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