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死在日军集中营的奥运冠军

1934年3月27日,埃里克•利德尔和夫人弗洛伦丝•马肯兹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合众会堂的结婚照。

埃里克•利德尔出生于中国天津。他的父亲是正在中国传教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詹姆士•丹露帕•利德尔(Rev &Mrs James Dunlop Liddell)牧师。埃里克在中国长到5岁。6岁时和8岁的哥哥罗伯特回到英国,进入专收传教士儿子的寄宿学校伊尔撒姆学院,而父母和他的妹妹珍妮都回到中国传教。在伊尔撒姆学院,埃里克显示出运动天赋,曾当选学校年度最佳运动员,并且是学院的板球和橄榄球队长。他的短跑成绩惊人,很多媒体认为他在未来可以实现英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1920年,埃里克跟他哥哥一样,加入爱丁堡大学科学专业。他在学校里参加100码和220码短跑,并且是橄榄球队的主力。19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他大学毕业,取得科学学士学位。

1924年在巴黎举办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预先安排的日程把男子100米跑定在一个星期日举行,而埃里克是虔诚的基督徒,星期日应该是敬拜上帝的,于是他决定不参加此赛,转而练习没人看好他的400米跑。经过几个星期的苦练,他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巴黎奥运会400米跑的金牌,同时还获得了200米跑的铜牌,而100米跑金牌被另外一位英国运动员哈罗德•亚伯拉罕获得。

他的这个故事,以及哈罗德•亚伯拉罕做为犹太人运动员顶着反犹主义的压力参赛的故事,被改编到1981年电影《烈火战车》中。该片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影片中埃里克上身直挺、嘴巴大张的奔跑姿势被认为是真实的写照。

奥运会后的第二年,埃里克决定和父亲一样,到华北传教。他于1925年返回出生地天津,并在教会学校新学书院(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学)教授化学和体育,还负责管理一所主日学。

由于利德尔在世界体坛的名气,以及在各地参赛的丰富阅历,1925年英租界工部局邀请他参与民园体育场的改造工程。利德尔根据其以往参赛经验,提出模仿他曾在此获胜并拥有他最欣赏的跑道质量的斯坦福桥球场(今切尔西主场)的建议。同时,他对诸如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而这些建议在当时亦具有先进水平。在他的筹划与监督下,民园体育场终于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当时在亚洲范围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

1929年,利德尔在民园体育场参加了旧英租界当局举办的万国田径运动会。在比赛中,他击败了男子500米跑世界纪录保持者德国选手阿图•费尔莎,夺得了该届运动会400米跑的金牌,这也是他运动生涯中得到的最后一枚金牌。

1932年,利德尔正式获按立为牧师。1934年,他和联合教堂的司琴、加拿大传教士的女儿弗洛伦丝•马肯兹(Florence Mackenzie)结婚。他们的婚礼在合众会堂(现保定道和唐山道交口处,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教堂被震毁)举行了婚礼。他们的新家安在今天的重庆道38号(旧英租界时期为剑桥路70号),现在那里有一块纪念铭牌注明了这所住宅曾是他的故居。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埃里克为了帮助病倒的哥哥,传教医生罗伯特,到贫困的河北农村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伦敦会在河北省的2个传教站之一)工作。当地的物资因战乱和灾荒而极度匮乏,且病患很多,而且那里还是日军占领区。

1941年,随着局势进一步恶化,弗洛伦丝决定带着女儿回到加拿大。1943年,埃里克被日本军队俘虏,并和芝罘学校的宗教人士一起被关押在山东潍坊的乐道院集中营。在集中营,他仍保持乐观态度,坚持布道,甚至为抓捕他的日军祷告。为此,他曾被推选为营区康乐小组的主席。他还编写化学小册子,为集中营里的儿童教课,并亲自带领儿童做体育锻炼。日本方面曾向英美等国家提出用集中营里的侨民交换战俘,而埃里克亦名列第一批名单中。但是,他却将这个逃生机会让给了其他人,继续留在集中营帮助别人。由于被迫过度劳动和营养不良,埃里克•利德尔于1945年在集中营中因脑肿瘤逝世。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