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全球金融史上的怪异事件(二)

★发现泡沫

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能发现泡沫。毕竟,如果真有,泡沫就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不过,泡沫倒是有一个共性:当回过头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它当初是多么的明显。就像我们现在回头去看互联网泡沫、白银星期四、南海泡沫、或者其他金融泡沫的时候,摇摇头嘲笑我们的前辈们是多么容易的事。不过,如果我们能做的只是事后诸葛亮,那么未来,人类总是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身处其中的人未能察觉到的金融泡沫。

然而,过去发生的事也是有益的。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不会简单地重复。如果非要找出历史和当前之间的相似点,以判断当前的市场究竟是否处于泡沫之中,那么我们就面临着两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随着世界发展,通过大幅改善的通讯手段和技术,有必要找出如今的状况与历史上的金融泡沫有没有相似、或相对应的地方。一百多年前,一旦传言或者负面消息刺激了市场,那么它很可能就像野火般迅速蔓延,斟酌判定它需要数周时间。而如今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就能获得全部消息并迅速做出判断。

另一个、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挑战:即使泡沫已经相对明显了,却仍在试图揣度市场是否即将到达顶点。1999年12月,那些沉浸于互联网泡沫中的人们原本已在纳斯达克指数即将接近峰值时有机会大赚特赚。然而,他们却经历了随后的纳指暴跌,并最终投资失败。尽管投机者将把资金继续留在市场中等待持续获利,但是,在泡沫真正破灭前、相关征兆出现时就及时退出可能更为明智。

互联网泡沫——1995年—2001年,在欧美亚多个国家的股市中,科技与互联网相关企业的股价狂飙突进,以致于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10日达到了5132.52这一历史峰值。这股狂潮还引发了全球大量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过,也正是在这一天,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卖单碰巧同时在早晨出现,投资者跟风清盘,仅仅六天时间,纳斯达克指数就下挫了9%。充满了投机气味的互联网科技股泡沫就此被戳破,很多企业破产倒闭。

白银星期四——美国德克萨斯石油业大富翁哈罗德森•亨特(Haroldson Lafayette Hunt,Jr.)的两个儿子造就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段金融投机传奇。尼尔森•B•亨特(Nelson Bunker Hunt)和威廉•H•亨特(William Herbert Hunt)兄弟二人在1979年大手笔买入白银期货和现货,持有总量高达上亿盎司,约占除政府储备之外的1/3。当年,白银价格就从每盎司6美元疯狂上涨至惊人的48.7美元,涨幅近800%。

1980年年初,纽约商品交易所专门出台白银新规应对这两兄弟的囤积操纵行为。新规先是大幅限制了使用保证金交易大宗商品的做法,随后干脆宣布只允许平仓。新规发布后短短四天,白银价格就暴跌50%。由于亨特兄弟恰恰是通过大量借贷买入白银,因此当经纪公司Bache要求追加1.35亿美元的保证金时,两兄弟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且面临17亿美元损失。

为了清偿债务,两人开始大规模平仓。1980年3月27日,两兄弟仍然未能缴纳保证金。这一天恰好是星期四。这一切引发了期货市场、银行及经纪公司的恐慌。1988年,兄弟二人被指控操纵白银市场,并被裁定赔偿上亿美元。两人就此宣布破产。

图:白银星期四事件

★《绿野仙踪》是一个贵金属寓言

19世纪晚期,美国人非常纠结于一点:究竟是将黄金作为硬通货的基础,还是选择白银,亦或二者同时选择。这场争论竟然被当时流行的一则儿童故事反映出来了。它就是后来被改编为电影的《绿野仙踪》(原著名为“奇妙的奥兹男巫”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这本书出版于19世纪90年代,作者是L.Frank Baum。该书的主要元素一一展现了当时这场争论的主角、情形和社会背景。

•故事中那通往男巫奥兹家的黄色地砖路面代表着金本位制度;

•那双有魔力的银鞋子代表着银本位制(不过,当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后,为了影片视觉效果,银鞋子被红宝石鞋所替代。因为当时彩色电影非常罕见,而红宝石鞋在荧幕上会显得非常出挑。);

•当故事的主角Dorothy Gale离家出走,却被一股龙卷风吹倒在地昏迷不醒时,这就同当时的美国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面临的金银本位制度差不多——他们都无法自由选择;

•翡翠城(Emerald City)代表着美元。纸币美元的最大支撑力量就来自于美国国民。在19世纪盛行的金本位制度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也即美元汇率由货币含金量来决定;

•统治着翡翠城的男巫奥兹代表着虚伪的政治家——看上去力量强大、极具智慧,但事实上却是一个躲在幕后的、愚蠢的人。他们还试图恐吓和掌控人民;

•稻草人代表着美国农民;

•胆小的狮子代表着William Jennings Bryan——当时美国自由铸造银币运动的领导者;

•邪恶的西方女巫代表着美国西部;

•飞猴代表着无家可归的美国印第安人(在影片中,飞猴首领对Dorothy说:“做一个自由人,快乐地生活……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久远到奥兹还没有来到这片土地统治这里的一切。”);

当然,最终Dorothy利用这双银鞋子回到了她所渴望的、从前那简单、安全、稳定的生活中。

★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J•P•摩根将银行家们锁在自己家

在美国设立中央银行之前,从本质上来说最类似于央行的当属摩被誉为“华尔街的拿破仑”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不止一次地,他仅凭一己之力就带领该行躲过了重大危机。

1907年,一场被后人称作“富人的恐慌(Rich Man's Panic)”的金融危机爆发了。一个周六的晚上,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将当时美国最为重量级的银行家们召集到他豪华宅邸的图书馆,商议如何解决危机。他告诉在场的银行家们,他们必须拿出一个解决方案。随后,他就离开图书馆去处理其他事务了。直到后来银行家们才意识到,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实际上已经将他们锁在了图书馆。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当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返回这里,银行家们仍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他干脆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必须拿出2500万美元来拯救遭受危机重创的信托公司,否则,恐慌形势就将失控。在百般威逼利诱之后,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才说服了这群人当中最有威望的银行家签下筹款协议,随后,其他银行家们也纷纷签字表示愿意参与筹资。最终协议达成、获得足够资金之后,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才拿出钥匙允许这些银行家们离开。而当时,已经是第二天清晨04:45了。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极为辉煌的人生也许还伴随着一部分运气——1912年,他订购了当时最为知名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头等套房B-52、54、56。但后来,他决定留在法国继续接受硫磺浴治疗,却也因此逃过一劫。众所周知,泰坦尼克号首航便发生了史上最惨重的海难,它撞上冰山沉没,死亡近1500人。

更为神秘的是这个套房本身。它的第一位订购者是当时的美国钢铁业富豪Henry Clay Frick。不过,他在非洲的葡萄牙领地马德拉群岛时遭遇意外而扭伤了脚踝。第二位订购者便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他也因为身体不适取消了这次灾难之旅。第三位订购者是美国杰出的银行家J.Horace Harding,但他当时在毛里塔尼亚未能及时返回,也因此躲过了厄运。第四位订购者、英国白星航运公司董事长J.Bruce Ismay在邮轮沉没时死里逃生。而泰坦尼克号的制造商正是白星航运公司,它的总设计师恰恰就是J.Bruce Ismay本人。

实际上,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和泰坦尼克号息息相关。说到底,他就是泰坦尼克号的大老板:他投资的国际航运集团正是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控制者。他甚至还出席了1911年该船的下水仪式。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于1913年3月31日在睡梦中离世,当时他住在罗马大酒店里。当他的遗体经过纽约,华尔街降下半旗,股票市场关闭2个小时。

★2007年的美国房地产危机在泰国有一个前传

2007年发生的美国房地产危机震惊了世界。但早在十年之前,在相隔近半个地球的泰国,其实就曾“预演”过这样一场危机。

泰国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个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被大量国际资本冲击,投机活动异常活跃,并最终在1997年爆发了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泰国经济由此遭受重创,此前被热钱推高的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而热钱进入泰国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Finance One。这家银行常年从海外借入美元,并以泰国货币泰铢向国内发展商放贷。这是一笔利润极为丰厚的生意,它也使得海外热钱源源不断地流入泰国。

厄运的最初征兆发生在1997年2月。当时,泰国房地产开发商Somprasong Land宣布对规模高达800亿美元的贷款违约,这家公司甚至连310万美元的利息都付不起。其他负债累累的开发商此时也纷纷发布了违约声明。此前,他们不愿向公众告知公司已资不抵债的真实情况。

Finance One的财务状况更加触目惊心:不良贷款在1996年翻了一番;1997年一季度,该行不良贷款再度迅猛翻番。随着泰国金融业急剧恶化,泰铢也跟着大幅贬值。1997年5月14日和15日,泰铢被国际投机者迅猛攻击。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正是其中兴风作浪的主要角色。泰国政府被迫疯狂抛售美元以支撑盯住美元的泰铢,致使该国外汇储备规模狂泻至仅剩330亿美元。最糟糕的还不止这些:330亿美元仅是泰国外储的账面余额,而真实的外储规模还不到10亿美元。这是因为该国政府此前将绝大多数外储作为了外汇期货合约的抵押品。泰铢一泻千里,汇率从此前的25:1狂跌至最低56:1。泰国股市跌幅更是达到惊人的75%。1997年7月2日,泰国领导人最终宣布泰铢自由浮动。而Finance One也在1998年初宣布破产。

当然,泰国房地产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一部分,同时遭受冲击的还有货币、社会、金融业等等。而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并没有令美元崩盘。然而,泰国危机却是一个明显的前导,它展现出:当政府、大型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商结为亲密的合作伙伴时,这三者将会在危机中轮流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OPEC“诞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

多数美国人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在中东组建起来的,主要是人为支撑原油价格的工具。这种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OPEC这种组织架构的“创意”最早却诞生在美国。最初的组织名称当然不叫OPEC,而是名为德克萨斯铁路委员会(Texas Railroad Commission,缩写为TRC)。TRC成立于19世纪,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管理德克萨斯州的铁路。尽管它的名字里有“铁路”这两个字,但实际上,在进入20世纪以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TRC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大幅延伸,尤其是在能源资源领域。

TRC对原油产量的控制使其在20世纪的多数时期都实际主宰着全球油价——尽管注册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但对于被称为“石油七姊妹(Seven Sisters)”的世界七大石油公司来说,TRC却是最关键的裁判员。

石油七姊妹指标准石油公司在1906年被判决分割成20家公司之后,所形成的三家石油公司、以及与另外四家组成的垄断性企业联盟,曾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时,七姊妹还控制着全球85%的石油储备。但后来随着OPEC崛起,七姊妹联盟最终解体,TRC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当初的七姊妹成员如今仅剩四家:埃克森美孚、英荷合资的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P、美国雪佛龙。

与今日相比,20世纪多数时期内,原油价格是相对便宜并供应充足的。TRC紧盯原油产量,以避免再度发生德克萨斯州在30年代爆发的油价崩溃——当年的市场崩溃造成油价最低时甚至仅为25美分/桶。有段时间,美国原油主产区(德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奥克拉荷马州)出现了产能过剩。TRC不得不调整流通量以保持油价处于当时的高位,确保行业利润。

这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任何成员都有经不住诱惑的时候,经常有公司打乱队形,通过出售更多产品谋求更多利润。然而,TRC是一个在调节生产比例方面足够坚持的裁判员,也最终使得其所管辖的公司能够服从调节。

受益于此,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原油价格震荡区间收窄至每桶2.5美元—3美元。若扣除通胀因素,调整后的浮动区间在每桶17美元—19美元之间。石油及其副产品主要来自美国,且非常便宜,这就引发了美国人对汽车的消费狂潮。当时,美国人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能源效率,美国生产的汽车耗油量巨大,美国家庭也在大量使用燃油取暖。

就在1960年期间,OPEC成立了。五位创始成员国分别是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因此,从一开始,OPEC就不是一个完全中东化的实体。此后十年,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印尼、阿联酋等陆续加入这个组织。尽管今天的OPEC以阿拉伯国家为主导,但从其前前后后的成员国来看,它实际上横跨了三大洲。

本文原载于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会刊(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Journal)。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成立于1978年,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组织,目前已成为股票投资、共同基金、投资组合管理以及退休计划等领域的专业性教育机构。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