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不变的软硬二手

中国的第二号人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前往英国访问,昨天他投书泰晤士报说明此行目的,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他希望“展现真实的中国,改变国际间对中国的误解”。但是何谓真实的中国?是李克强口中的合作、和平?英媒最近传出,中国要求英国女王必须同意会晤李克强,否则号称价值三百亿美元的协议就将取消;中国驻英大使也警告英国:如果想与中国建立强大的经济关系,就不要在人权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

今年,是中英建立全面性伙伴关系的十周年,习近平上台后,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英国,中南海决定由“二把手”出马,还要求改变外交惯例点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面亲见,英国也同意了,双方的气势消长可以立判。英国首相卡梅伦邀请李克强前去举行中英总理年度会晤,主要着眼于李克强带去的两百名国有企业负责人手中的订单。中英的贸易额去年是七百亿美元,此行的进帐等于几近一半。二○一二年因会见达赖喇嘛惹怒中国的卡梅伦,是否因此在“大客户”前来的这几天乖乖人权闭嘴?关系到英国给世界的观瞻。

国际对真实的中国,其实没多大误解。面对崛起中的中国,除了非洲、拉丁美洲等接受金援的政府之外,绝大多数国家恐怕都对中国放着贫穷线以下的人民不顾,在各国四处用钱交易“政治”、购买“喜爱”的模式感到讨厌。这个模式,在“习体制”时代,更加发扬光大。什么道理?有一说是与习近平的太子党出身密切相关,“不做孙子”是红二代太子党的共同性格,因此当代的中国在东海、南海、台海四处亮剑、摆阔,不惜引人侧目?

日前,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彰显了一贯的主政脉络。他一方面要求中国科学家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掌握竞争与发展发言权的关键,一方面并且把中国近代史一路落后、遭西方与日本挨打的根源,归因于没有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技术。可以说,民族(耻辱)主义高张,正弥漫在中国的各领域,任何政策的内里都与“复兴”有关,而非民主国家对“和平”的理解。

下星期,中国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即将完成所有前任者在任上的未尽之梦,到台湾来访问。值得注意的是,其发布的时间点,是在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刚发生“台湾前途由全中国人民决定”风波未久,可见中国亟思主导两岸关系进程的强烈企图。台湾的政府就此有多少认识?做了哪些准备?是否总是陷入被动、无法操之在我?这些严肃的生存问题,不是国家元首一句浅薄口号“张志军来台是两岸关系划时代的发展”,就可以应付了事。

工作阶层的官员前来,任务很清楚,就是在既定的战略下,有效的执行战术。战略是领导人订的,就是所谓的“统一”,当然不变,如何运用灵活的战术达成战略目标?这随时可变。过去六年,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是共产党做工作的第一顺位,因此形成的国共权贵集团,一如中国现于各国采行的订单外交模式;但是这招如今在台湾踢到了铁板,于是张志军马上修改了战术,此行要改走基层、学生路线,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想换条途径,继续往“统一”的方向推进。

由此,也导引出一个老话题:时间到底是站在谁的那一边?这项长期以来的争论,事实上,台湾的新世代稍早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讯号。清国末年的改革派郑孝胥,曾有以下预言:“大清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亡于共管”,而今,前两个阶段业已不幸言中,倘若习时代“强国必霸”的思考不变,接下来又将如何?然而不论如何,台湾人都应该抛弃边陲心态,记取经验,更有自信才对。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