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降准是宏观调控最合适工具

在5月临近尾声之际,中国大陆气温突然升高,多地出现暴热天气,北京29日局地气温最高达到42度,创北京同期气温历史纪录。

炎热气温也导致人们情绪焦虑,既要忍受酷热,还要忧虑未来,最难熬的恐怕是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他们要面对越来越大的财务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越来越冷的房地产市场。

这样的焦虑感或许也延伸到了决策层,短期经济指标虽然出现缓解,但中长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好转,宏观当局如何出手应对,也在两难中举棋不定。

对决策者而言,时间不等人。如果不尽早出台调控政策,下半年的经济走势难以预料,能否实现全年经济目标,存在疑问。虽然说增长率不重要,但政府总要顾及就业,还要顾及脸面。

近来中国领导人纷纷对宏观调控表态,但二分法难以让市场得出明确结论,一方面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强调要用好“看得见的手”,不过在目前这种普遍焦虑情况下,这样的说法是否也在暗示,如果经济波动过大,政府会强化反周期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宏观当局强调,要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来实现稳增长,鉴于历史经验与财政困境,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表现为减税,这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单纯的减税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个事实是,实体经济存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中长期名义利率偏高,扣除物价水平的实际利率水平更高,这使得企业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如何降低融资成本,仍是宏观当局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利用资金价格可以调整经济结构,但考虑到就业问题,政府必须主动改善传统产业里中小企业的金融环境。

从宏观调控工具看,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空间。

财政减税空间不大,扩大政府支出更不可能,这就限制了财政政策腾挪余地。如果回过头看2009年教训,就会发现,那一轮刺激实际是通过财政宽松来带动信贷宽松的,正是在“四万亿”投资刺激下,货币供给实现了疯狂增长。而在当下,政府很好控制了政府投资,这使得信贷供给保持谨慎。4月的银行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都少于预期,这显示出,银行体系在加强非标贷款规范化同时,也对信贷保持谨慎。当然,可贷资金不足或是导致信贷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因此,增加可贷资金,应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如果认识到银行对风险控制认识加深,以及可贷资金不足,那么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更好的政策选择。

市场中有一种看法,认为降准会暗示货币政策转向。其实,这样的担心有些多余,且不说宏观调控理念和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货币环境的变化也让金融从业者提高了风险意识。无论是银行自身坏账率的提高,还是地方债的风险积聚,都让银行对信贷管理更加小心谨慎。此前央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也从侧面显示出银行的自律意识在提高。

由于人民币持续贬值,热钱流入热情下降,外汇占款增长缓慢,如果仅是一次性降准,并不会释放过多基础货币。而银行对放贷的谨慎,也使得货币传导机制得到控制,不至于出现信贷疯狂增长局面。

当然,也只有普遍性降准,才能缓解中小银行可贷资金不足现状,起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目的。工信部数据显示,4月小型企业PMI为48.8%,已连续25个月在临界线以下。同时,工信部调查表明,大企业拖欠小微企业货款问题严重,让小微企业生存状况恶化。这也说明,如果能够改变大企业资金状况,实际间接改善了小微企业资金环境,最终有益于稳定就业。

认为经济触底回升的观点恐怕并不牢靠,虽然汇丰PMI回升,出口新订单增长明显,但出口不确定很大。广交会传出的信息是,短单增长,但中长期订单下降12%,这预示未来出口形势不乐观。

2009年的过度刺激恶果还未消化,人们对大规模刺激政策心有余悸,但既然经济处在“消化期”,就只能以适度放松货币形式来稳定经济,以避免房地产崩盘和经济硬着陆。

即便是戒掉毒瘾,恐怕也需要一点一点减量。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