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7:草地和分裂(长征系列之十)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十七

在一些人私欲的膨胀下,红军在会师以后本来很好的形势,瞬间消失殆尽。内部,张国焘凭借6倍兵力的优势,步步紧逼的向中央要权。外部,中央军和川军已经封锁了红军东进,北上和南下的大部分通道,中央军胡宗南部还成功的获得了松潘战役的胜利,封锁住了红军北上的一条坦途。此时的红军只有一个办法了,就是穿过可怕的松潘大草地,实现北上建立陕甘宁苏区的主张。但是,他们面临的危险却一步步的加深了,这个危险的制造者却不完全是国军。

背景

自从红军渡过大渡河以后,蒋介石就立即召集部下将领和智囊幕僚商讨红军未来的前进方向。蒋介石判断,红军北上的可能性很大,南下的可能性较小。除去南下不谈,蒋介石认为,红军北上的前进方向只可能有二个:

一是北上进入陕甘,和当地的红军武装红二十五军部徐海东,红二十六军刘志丹会合,建立陕甘宁苏区。此处不是国民中央政府控制的地盘,当地军阀实力又很弱,红军的军事威胁较小,很容易实现这个军事目的。他们将来主要的对手是陕西军阀杨虎城的西北军,总数大约4万多人。西北军战斗力比较差,装备也差,指挥官的能力也不敢恭维。之前西北军和红军多次交手已经表明,杨虎城的部队不是红军的对手。但是蒋介石认为,陕北苏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不多,粮食缺乏,周围又是强敌环绕,根本无法发展。数万红军长期停留在陕甘宁,必遭国军歼灭。所以,陕甘宁应该只是一个红军的暂时立脚点,如果形势不利,他们会赶往绥远——背靠甚至直接进入外蒙,通过苏联的军事援助迅速扩大自己。

二是西征通过青海进入新疆。当时新疆的情况如何?新疆军阀盛世才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益。1936年1月,盛世才和苏联政府签订的《盛苏密约》。根据密约,当新疆遭受外来进攻时,苏联政府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给予援助;如果新疆决定宣布独立,苏联必须给予援助。作为回报,苏联几乎享受新疆全部经济特权和驻军权。在1938年,苏联红军派出二个师(苏联是加强团级编制),驻扎在哈密和喀什,防止国民政府势力进入新疆。

所以红军西征如果成功,主力进入新疆,在苏联援助下飞速发展。新疆虽然并非富有省份,但是汉族人口也不少,有兵员基础。红军在短期内发展成一支具有坦克和重炮的十多万规模现代化部队,问题还是不大的。

虽然远景很好,但是蒋介石认为这条路难度较大。红军进入新疆,必须穿越贫瘠又地域广大的青海。青海到处是戈壁和无人荒漠,数万红军长距离行军谈何容易。况且还有战斗力强大的数万青海穆斯林骑兵的拦截。青海军阀马步芳是绝对不容许红军在他的地盘立足的。

虽然对红军未来北上具体采用哪条道路判断不清楚,但是目前红军北上的意图还是很明确的。

蒋介石认为红军只要想北上,目前只可能有三条道路:前二条就是比较好走的路,一是从理番出击,经过平武,青川,沿着阴平故道出甘肃的文县,武都。一是从毛尔盖,松潘经过腊子口进入甘南。至于第三条路呢?就是通过松潘大草地,然后经过腊子口进入甘南。

针对红军前二条道路,蒋介石认为只要封锁住平武和松潘,就可以轻松切断红军北上的道路。蒋介石很早就让中央军胡宗南部3万多人驻扎在松潘平武一线。但是红军此时有10万战斗部队,主力8万四方面军之前和中央军交过手,战斗力并不弱。胡宗南感觉兵力不足,要求蒋介石火速增援。

在8月上旬蒋介石下手令,命令薛岳的十万中央追剿军重新编组。吴奇伟部数万人迅速增援胡宗南,在平武,青川一带和胡部联合防御。

周浑元部数万人则火速赶往在第二线的甘肃武都一带驻防,作为战略预备队,同时阻止渭南徐海东部南下接应中央红军。徐海东红二十五军有数千人,目前有经过凤县向甘南前进的意图。

胡宗南部仍然驻扎在松潘,漳腊,武胜关一带布防。吴奇伟,周浑元,胡宗南三人统一为薛岳统领,全力阻挡红军北上。

蒋介石认为如此布防,红军通过前二条道路基本不可能。如果红军选择穿过松潘草地,国军方面倒是很难防守。草地面积巨大,方圆有400多里,地形又极为复杂,没有个十万以上部队是很难全面防守住的。至于红军大部队到底能否通过松潘草地呢?蒋介石还是比较疑惑的,部下的幕僚也没有把握。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当时松潘草地数百年来都是无人区,没有任何地图或者地理资料。国外再勇敢的旅行家,也从来没有涉足过这块土地。除了极少数当地牧民,根本没有人了解草地的情况。

蒋介石让胡宗南去查实草地到底能不能通过,胡宗南接到命令以后,派出部下参谋李芯携带礼品赶往阿坝,向当地土司询问。土司对李芯保证:阿坝的上下包座以南,尽是荒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只有当地少量熟知沼泽的牧民可以通过,如果是汉人大部队根本不可能通过。

李芯告知胡宗南,胡听了以后比较放心,随即把情况上告蒋介石。蒋介石听了以后,也比较满意。但是蒋介石一生非常谨慎,他仍然命令胡宗南部一个团赶赴包座驻防。一旦发现红军有通过草地的意图,胡宗南立即率部去增援。

胡宗南听到蒋介石的命令以后非常头痛,当时松潘的补给都已经很困难,而地处草地的包座一带军队基本没有补给来源,一个团上千人怎么生存?至于红军是否要通过草地,又怎么判断?

胡宗南最终还是咬牙作出部属,派一个李日基营驻扎在草地边缘的重要据点毛尔盖,主要看红军的动向,是否会通过草地。另外派出一个团赶赴包座驻防。由于蒋介石对封锁红军北上道路非常重视,他没有使用不可靠的军阀部队作为主力,而是使用了大量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共13个师,10多万人。

松潘战役

蒋介石的战略眼光一向很厉害,早在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时候,蒋介石就严令胡宗南部不惜一切代价抢占松潘,平武,抢先封锁红军北上通道。

胡宗南部为中央军精锐部队,下辖胡宗南主力第一师,杨步飞第六十一师,武诚仁第四十九师,陈沛第六十师,还有王耀武的第一补充旅,钟松的第二补充旅。

其中第一师是中央军主力部队,编制非常特殊。其下辖多达四个旅,每旅3个团,共13个主力步兵团,一个骑兵团。该部装备精良,军官为清一色黄埔将领,战斗力强大。第一师早在1932年12月就以追击红四方面为名,赶赴西北粮仓汉中一带驻防,后转移到陇南。

胡宗南第一师名曰对付红军,实则伺机消灭西北的杨虎城,鲁大昌,马家军等地方军阀。至于王耀武的第一补充旅,钟松的第二补充旅,也都是中央直属部队。中央军补充旅的兵力相当于一个师,分别在江西和北平驻防,接到命令以后急调到西北。

而杨步飞第六十一师,武诚仁第四十九师,陈沛第六十师原本都是福建十九路军。在福建事变以后,十九路军大部归顺中央,所部几个师分别在保定,皖南,开封驻防。蒋介石将其调拨胡宗南指挥。

各部从四处向西北集结,当时中国并没有实际的统一,各省军阀各自为政,公路铁路情况都是极差,行军难度极大。

以钟松的第二补充旅为例,1935年2月从北平出发,沿着平汉路乘火车赶赴到西安后,就没有铁路了。西安的杨虎城对中央部队非常有戒心,处处提防,不予合作,也不提供交通工具。该旅只得徒步从西安走到甘肃天水,到了天水又接到命令火速赶往阳平关。

但是此时公路上已经有杨虎城部行军,道路狭窄,无法容纳二支部队同时通行。为了避免双方冲突,第二旅被迫沿着陈旧不堪的陈仓故道行军。陈仓故道都是羊肠小道,大部分栈道残破不堪,中间又有很多河流,很多地方只能单人通过,骡马无法通行。

这种情况下,第二旅行军刚几天就被迫把所有重武器,辎重由士兵搬运。走了三天三夜,丢失了大部分弹药和辎重,士兵满脸淤泥,疲惫不堪,像乞丐一样。第二补充旅到达西北青川县的时候,胡宗南的第一师,第四十九师,第一补充旅已经赶到,其他部队还在路上。

由于军情紧急,各部不等其他部队赶到,迅速向平武发动进攻。红军在平武只有一二个营的部队,面对数万中央军,稍微抵抗就撤退了。

占领平武以后,按照常理部队应该修整一下,但是胡宗南收到蒋介石火速抢占松潘的严令,他随即命令以第一补充旅为前锋,各部不惜任何代价占领松潘。中央军各部翻过高达4500米的雪宝顶雪山(四川北部最高峰),火速赶赴松潘。

第一补充旅和红军在松潘以南遭遇,双方激战数日,中央军各部纷纷赶到。兵力不足的红军不敌被迫撤退,松潘被中央军占领。

军事上虽然胜利了,但是到了松潘以后,中央军很快遭遇了和红军同样的问题,就是粮食短缺问题。松潘藏汉杂居,人口稀少,气候寒冷,只有少量青稞和小麦出产。军队所需的米面都必须从五百里以外的江油运送过来。

四五百里几乎都是羊肠的山路,地形崎岖,只能通过民夫挑担子或者背扛。一路都是高寒高原地区,民夫无衣无食,辛苦异常,颇有死伤者,到处怨声载道。胡宗南征集了数万铁肩队(民夫)运送。一担一百斤的米面,除去路上民夫自己吃的,挑到松潘只剩下六七十斤。

当时中央军一天至少需要6万斤粮食,实际能有3万斤就不错了。一般士兵根本没法吃饱!胡宗南以国难当头,一切节约为口号,下令各部每天只吃一顿饭。士兵和下级军官每天中午听到开炮,才可以出来吃饭,终日饥肠辘辘,士气不振。加上松潘为高原,中央军相当一部分南方战士水土不服,在松潘的野战医院每天都有二三十人死亡。

胡宗南占领松潘以后,曾经率部向西继续前进,但是很快遭遇红四方面军伏击。一个主力团被红军优势兵力包围,双方交火,中央军不敌。这个团拼死突围,伤亡了300多人,二个营长一死一伤。胡宗南看到红军数量众多,没有敢继续西进,而是退往松潘固守。

1935年8月,在松潘西面毛尔盖的李日基加强营发来急电,报告红军正在攻打毛尔盖。胡宗南命令其继续抵抗几日,摸清红军虚实。李日基接到电报以后哑口无言,他一个营怎么也不是数万红军的对手。

好在当时红军由于长期行军,战斗力大减,李日基为中央军精锐,火力占优势,红军一时攻打不下。李日基咬牙死守了8天,终于等到了胡宗南的撤退命令。此时该部已经伤亡了二百多人,主要工事都被红军突破,李的副营长也中弹阵亡。

胡宗南命令是:电到后该营立即撤退回并且将电台砸毁;回来士兵一人赏大洋10元,带回武器一支,赏大洋20元。可是当时李日基心急如焚,在看到电报中的将电台砸毁这段以后,就立即下令撤退,甚至没有看到后面奖赏的内容。

该部丢下100多伤病员,余部500人分散突围。李日基赶到松潘以后,胡宗南没有责怪他,而是命令他带着士兵去领赏。李日基听了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打了败仗还要去领赏了。

胡宗南通过李日基判断红军主力已经开往毛尔盖,估计很快会攻打松潘或是通过草地。

胡宗南判断,红军几万人打一个李日基营也用了8天,可见战斗力已经大为减弱,自己固守松潘还是有把握的。

随即下令各部加紧修筑工事,准备应付红军的进攻。稍后又命令武诚仁的第四十九师赶往包座,增援驻守的那个团。

红军很快发动松潘战役,主攻的为红四方面军主力。红军战斗力不弱,中央军享有火力优势。战斗非常激烈,数日之内,双方伤亡都不轻。仅仅中央军高级将领中,一个团长李友梅阵亡,一个团长杨杰负伤。

胡宗南见红军数量众多,下令各部向松潘方向收缩。红军紧紧跟进,占领松潘外围很多重要阵地,包括镇江关。红军随即集中主力攻打松潘主阵地白塔山,一度险些攻陷白塔山,此山是松潘城边最高的山峰,一旦失守,红军就可以用火力覆盖松潘全城。

胡宗南见势不好,一面急调在平武的后方部队增援,一面下令组织敢死队。敢死队由一个副团长徐保率领一个营的兵力,手持大量冲锋枪和驳壳枪,和红军打残酷的肉搏战。双方血战二天二夜,中央军以相当的伤亡拼死击退红军的围攻。

稍后,在平武的中央军增援部队赶到,红军攻打松潘数日,伤亡也大,被迫主动后撤。胡宗南判断红军退兵以后,必然会通过草地,急令武诚仁四十九师,火速增援包座。但是终究晚了一步。

草地

红军无法打下松潘,就只能通过松潘大草地。穿过草地的危险性红军高级将领心知肚明。早在7月份,红军主力还没有赶到芦花的时候。当时的红军就派出去过一支红军先遣队,试图查明草地的情况。

该先遣队是由红六团和红五团一个营混合而成,由陈光(后东北野战军六纵队司令)和朱瑞(后来东北野战军的炮纵队司令)担任领导。该部兵力也不少,大约3000人(2832)。

但是当时命令过于急促,官兵对草地情况又极端不了解,他们几乎没有准备就进入了草地。这些红军战士仅仅携带一天粮食,穿着单衣进入草地。结果走了七天七夜,一路饿死冻死无数。疲惫不堪的他们刚走出草地,就遭遇了藏族土司和胡宗南部的1000多凶悍的骑兵拦截,根本无法前进。

陈光,朱瑞带着一个骑兵侦察连赶忙回去找救兵,命令余部固守待援。但是余部只坚持一天一夜以后,一无粮食,二无出路,三被围攻,感觉就要全军覆没。部队的代理指挥官六团一营营长曾保堂被迫发电到中央求救:因为粮秣已绝,茹草饮雪,无法充饥,饿死冻死者触目皆是。

中央指示他们立即返回,该部又苦苦行军八天返回毛尔盖。后方红军也派出运输队带着粮草火速向北行军迎接他们,这些部队终于得救。此时余部仅仅剩下1100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伤病员,伤亡大半,损失非常惨重。

这个先遣队虽然失败的很惨,但是给后续部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毛泽东在向杨成武先遣团布置任务的时候,就总结了第一支先遣部队失败的经验:粮食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反动骑兵的袭击。

后面的部队准备就充分多了。当时10万红军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分别进入松潘草地。根据到达陕北的红军老战士回忆,草地是整个长征路程中,最为艰难的过程。其可怕程度远远超过雪山,大渡河,金沙江,彝族区。

红军通过雪山减员不过200,300人,但是红军第一次通过草地减员就高达数千人。如果加上之后四方面军数次通过草地,和红二六军团在草地的减员,红军在草地上牺牲的超过万人。

所谓的草地呢,其实就是大沼泽地,学术上来说叫做高原湿地。此处长期下雨,雨水充分,土地肥沃,植被以草类为主。由于长年的积累,草很茂盛,也很密集。草地的恐怖之处主要是以下几点:

沼泽和淤泥

松潘草地地域广大,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海拔超过3500米,通过极为困难。除了少数草地中的山脊,大部分地区淤泥和淤水至少没膝,很多地方深不见底。一旦踩空,人会迅速陷入深渊而死亡。此时救援的同伴如果力量不够或者手法不对,反而会一同陷入死亡。

根据当时老兵回忆,草地有时候连续三四十里都是泥水没膝,每一步都要耗费很大体力,极为难行。当时很多战士刚进草地,穿着的草鞋就陷入淤泥丢掉了,之后都是光着脚走的。好一些的地方就是从一个草甸,走到另一个草甸。所谓草甸就是很厚的一层草,落在淤泥之上,走上去就好像踩在浮桥上。

当时红军先遣部队找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藏族老人作为向导,他对草地非常熟悉,是一个活地图。杨成武他们为了这个向导,专门找了一个担架,让8个战士轮流抬着他过去。

红军由于是一队队的行军,所以陷入泥潭死的很少。大部分死亡还是因为饥饿。

饥饿是最大的敌人

草地没有粮食,没有饮用水,没有生火的柴火,红军通过草地用了七天七夜。当时草地都是草,不可能有任何粮食,唯一可以吃的是野菜和水中的鱼。但是当时的红军对高原草地里面的野菜并不熟悉,也缺乏捕鱼的工具,加上军情紧急,根本没法通过草地来补充粮食。

至于之前的准备也非常不足。当时藏族向导告诫红军,至少要准备10天以上的粮食,备齐15天食粮为最佳,但是红军实际无法办到。红军当时总数超过10万,当地藏族总人口不过20万,而且大多已经逃散。红军控制的村子往往一个人都没有,连庙里的喇嘛也逃走了。

按照当时标准来说,10万红军10天的粮食至少100万斤(生存的最低标准)。在川西北这片地方,藏民多为游牧为生,藏民自己种的粮食一年只能吃九个月左右,筹集100万斤粮食谈何容易?红军在之前,因为一系列的政治问题耽误了行军时间,已经前后停留了快30天,当地的粮食已经差不多都消耗光了。

根据李德回忆,他们刚来的时候,四方面军给中央红军慷慨的提供了很多粮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四方面军就没法这样提供了,因为他们自己也在挨饿。中央红军只能自己组织征粮队,到处寻找粮食。最终红军尽了最大努力,也只准备了60万斤到70万斤粮食。每人只带了5到6斤粮食,多的也不过8到10斤。

所谓的粮食不过是青稞粉或者青稞米粒。草地大雨连连,青稞粉一经水,都成为团状,几乎没法吃。而青稞米粒非常坚硬,很多人吃下去以后,又完整的拉出来,根本不能消化。根据当时老兵回忆,刚走到第4天,粮食就基本吃完了,下面就靠野菜和忍饥挨饿度过了3天时间。

草地的水很多,但是由于是长年的淤水,有很多毒素和寄生虫。这种水不要说人畜无法饮用,就是脚上有伤口被这样的水泡着,也会迅速红肿溃烂,有些人因此成为残废。又饿又渴,都是红军的杀手锏。

至于柴火,这也是红军准备的不足。草地中没有一点树木,没有柴火来源。加上阴雨连连,就算有柴火,也根本无法生火。红军连口热水也喝不上,在阴雨冰雪的天气下,也无法生火取暖。

寒冷和疾病

草地是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原,红军过草地的八月是草地的雨季,平均气温低于1度。杨成武等人回忆,刚进草地就开始下雨,之后几乎没有停过,战士在草地的七天内,全身完全湿透。大雨几乎不停,所以战士们晚上也无法睡眠。

到了进入草地第二天,居然下起冰雹来,稍后又是大雪。那么怎么取暖呢?红军当时衣服不够,老兵说,他们从江西出发的时候,发过二套衣服,在遵义的时候又发过一套。但是之后就没有发过了。

随着金沙江和大渡河的千里急行军,很多战士把多余的衣服全部扔掉。到了草地的时候,在极度低温的天气下,有完整衣服的红军战士极少。为了取暖,穿什么的都有,比如羊皮,骆驼皮,狗皮,五花八门,甚至还有把羊毛塞到单衣里面的。当然,这些东西显然无法应付0度的低温。

加上成天暴雨狂风,草地又无法搭帐篷,没有柴火,战士只能靠相互体温取暖。有时候一夜过去,第二天集合的时候,就有很多战士已经被冻死了。

红军一直流行恶性痢疾,在进入藏区吃青稞以后,由于吃不惯,腹泻和痢疾数量激增。进入草地以后,又开始流行恶性疟疾,主要是草地水中蚊虫造成的。据当时军医回忆,就是使用金鸡纳霜治疗也没有效果,死于这种疾病的超过五百人。

总结

作为一个正常人,每天要在沼泽泥水里面走至少70里路,每天又只能吃几两粮食,最后几天甚至断粮,加上高原反应和草地的低温天气,出现死亡几乎是必然的。

杨成武红四团是红军著名的英雄团,长征一路立过无数战功,经历过无数艰难的行军。但是在草地行军仅仅四天以后,杨成武说,当时每个同志都明显衰弱下去,战士脸色苍白,蜡黄,身上衣服破烂潮湿,有的感到腿部酸软无力,迈不动步子。身体较强的同志拉着身体弱的同志走,并且把自己的粮食给他们吃,希望他们能够有力气挺过去。但是仍然有不少战士倒下牺牲了。

仅仅林彪的最为坚毅的红一军团通过草地时候,掩埋了超过600具本军团战士的尸体。还有一部分尸体落入沼泽的泥水深处,永远的失踪了。

包座战役

红军左路军8月27通过草地,赶到藏族小村子班佑和巴西。此时红军北上道路还有一个直接的障碍,就是驻扎在包座的中央军一个团。

包座在松潘北部,班佑以东,地处群山之众,地形险要,是扼守草地边缘的战略要地,也是通往甘南的门户。胡宗南派出第一师独立旅2团扼守此处,以二个喇嘛寺为中心,修建了简易的防御工事。

为什么这么关键的地方胡宗南只派一个团驻守?主要还是包座周围都是草地荒原,部队多了根本无法补给。就是这1000人的战斗部队的补给已经非常困难,士兵颇有死亡现象。该团指挥官向胡宗南一直叫苦不迭,说是:现在非战斗伤亡这么多,怕是不用共军来打,自己就要冻死饿死了。话虽如此,国军还是控制了包座这个战略要地。红军如果打不下包座,就无法北上,所以包座战役非常重要。

此时右路军的指挥官是徐向前,当时他有中央红军二个军团约1万部队,还有四方面军三个军3万多部队,兵力比较强大。徐当时认为中央红军二个军团兵力少,装备也差,不适合进行包座这样的大战役。在他的建议下,攻打包座的任务由红四方面军的精锐主力红三十军和第四军完成。

富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徐向前认为,包座守敌只有一个团一千多人,根本不是红三十军和第四军二万多人的对手。但是胡宗南是黄埔的优秀将领,他一定会派出主力部队增援包座。所以徐向前认为,包座战役的重点不在打下包座,而是歼灭胡宗南的援军。

徐向前不愧为和林彪齐名的儒将,他的预计非常准确。

在8月27日,胡宗南得知红军到班佑以后,火速命令中央军武诚仁第四十九师7000多人赶往包座增援。8月29日,徐向前下令执行包座战役。红军以一个团兵力攻打包座大戒寺中央军1个营,红四军的第十师则攻打包座求吉寺2个营。

主力部队包括红三十军主力第88师和第89师在包座附近埋伏,以二个师一万多人的优势兵力,准备伏击国军增援部队。另外还有林彪红一军团数千人作为预备队。包座的中央军兵力和红军相比非常悬殊,但是由于早有准备,弹药准备充足,碉堡也修建的不错,防御火力还是非常顽强。

一夜激战,大戒寺和求吉寺主阵地相继失守,大戒寺一个营残部200多人退到大戒寺后山碉堡群。而红军攻打求吉寺的时候,遭遇国军二个营的顽强抵抗,中央军以重机枪火力封锁,求吉寺的围墙又高大,红军一度无法攻入,伤亡严重。

红四军第十师师长王友钧见战局危急,亲自上一线阵督战。结果在激战中,王师长头部中弹阵亡,这也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少数高级军官之一。

8月30日,武诚仁第四十九师先锋团第291团已经用3天时间,火速穿过草地边缘地带,赶到包座前来增援。此时徐向前下命令对大戒寺后的中央军围而不攻,暂时停战几个小时,为了引诱武诚仁部赶来支援。

武诚仁部第291团在包座附近和红军一个团交手。徐向前为了将其带入伏击圈,命令该团稍一交手就后撤。四十九师师长武诚仁为黄埔一期毕业生,还是懂得战术的。他觉得红军火力太弱,又一触就走,明显有问题。

他赶到包座附近以后,由于畏惧遭遇红军伏击,一直徘徊不前。但是该日徐向前下令红军集中兵力进攻大戒寺后山阵地。此处中央军守军眼见不敌,声嘶力竭的给胡宗南发急电,要求武诚仁立即增援。

武诚仁在压力下,还是率部3个团前往大戒寺救援,结果很快被红军二个师的优势兵力伏击。部队被截成三段,各团各自为战。战斗非常激烈,红四方面军战士掌握地利和兵力优势,第四十九师火力占优势。第四十九师虽然是十九路军改编而来,并非完全的中央军。但是整编以后,军官多是黄埔将领,作战意志非常顽强。

在绝对劣势下,第四十九师仍旧和红军血拼了八个小时,最终大部被歼灭,部分士兵被俘,一部约3000多人突围逃回松潘。逃回去的部队由于被打散,一路又是荒无人烟,其中一些人只好一路乞讨到松潘。一些士兵到达松潘的时候,全身上下只剩下一条裤子,上半身裹着一块破羊皮取暖,其他衣服和枪弹都卖给当地土司和牧民换饭吃,情况非常之惨。

红军最终攻入武诚仁指挥部,武诚仁率领警卫部队反击,结果自然不敌。武诚仁自己胳膊中弹受重伤,他和所部二个团长不愿意被俘,纷纷跳入包座河自尽。结果二个团长都被淹死,武诚仁凭借惊人的好水性(武是福建人,曾经长期在广东居住),重伤之下居然也侥幸逃生。

援军第四十九师被击败,大戒寺守军200多人只能投降,包座战役红军获胜。此战歼灭中央军主力5000人(俘虏800人),缴获步枪机枪2000多支。红军方面损失也不轻,除了一位师长阵亡以外,士兵也损失数千人。但是红军获得了不少重要的缴获物资,比如骡马,弹药之类。

此时胡宗南部另一股援军一个旅3个团仍然在路上走着。他们出发比武诚仁稍迟,但是由于在草地上遭遇大暴雨,二天只走了一百里,此时离包座还有100多里路。由于此时第四十九师已经被击溃,包座被优势红军占领,胡宗南命令该旅转向回到松潘。

包座战役的胜利,也就打开了草地北上的门户,红军可以进入甘南了。蒋介石稍后将武诚仁撤职,第四十九师回后方补充,恢复建制。

分裂

包座被徐向前部攻占,红军北上的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一个意外事件把红军的美好前景迅速击破。

包座刚刚胜利的9月3日,张国焘发电到中央,说明噶曲河水暴涨,左路军无法渡河继续北上。加上粮食也基本用光,红军强行军过草地必然全军覆没。张国焘下令左路军回师阿坝,并且要求右路军一样回师南下。

电文为:

上游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二十五师只二天,电台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以待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

如此,已影响整个战局,上次毛尔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佑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

拟乘势诱敌北进,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备粮后,亦向松潘进。时机迫切,须即决即行。

陈昌浩和徐向前收到电报以后,很快转交给毛泽东。毛看到电报以后,感觉形势严重,赶忙发电劝告。其实也只能劝告了,张国焘有实际的军权。当时徐向前和陈昌浩也还是支持北上的,他们回电张国焘说道:我们意以不分散红军主力为原则,左路军素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军南去南进为下策。

张国焘接到二人的电报以后非常不满,在9月8日立即回电,直接命令二人率部南下:右路军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

毛泽东他们知道张国焘下令,让徐,陈南下以后,感到事情严重。中央在9月8日,9月9日连续发电要求左路军不要南下。

8日的电报主要是分析军事形势,指出南下没有前途。9日中央发电《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迅速即北上》:中央现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中央认为左路军应速北上。

张国焘不为所动,在9月9日当天下令左路军南下。同时发电《张国焘为改变北上战略方针坚持南下再支点前敌总部转中央领导人电》,他分析军事形势,指出北上种种困难(左路25,93二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病脚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认为南下才有出路。并且在电报最后说:左右二路军决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

此时陈昌浩和徐向前也开始同意张国焘的观点,他们认为无论北上和南下,红军都不应该再分开。北上如果不成,还是全军南下比较好。如果南下确实不能成功,再全军北上也是可行的(后张国焘南下失败,被迫转而北上,仍然获得成功)。

稍后,就出现了著名的草地密电。

以往我们知道的是,张国焘向右路军司令员徐向前,和总政委陈昌浩发出密电,在此要求他们率领右路军穿过草地南下,其中电报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话: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似乎没有什么,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来看,几乎就是残酷肃反和清洗的代名词。据说当时徐向前和陈昌浩都不在指挥部,只有参谋长叶剑英在。译员译出电文以后,没有按照张国焘的命令交给陈昌浩,而是交给了叶剑英。叶剑英看到电文以后,大吃一惊,赶忙找到一二百米外的毛泽东。

毛正在和彭德怀交谈,彭德怀感觉形势不好。他对毛泽东说,为了防止张国焘可能军事政变,他已经命令红三军团的一个团埋伏在中央首长的住所周围。

当时林彪红一军团在北方的甘南俄界附近。由于张国焘担任总政委以后,就全部更换了各军团联系密码,彭德怀此时无法和林彪私下联系,他派出一个朝鲜共产党员武亭,带着一个新的密电码本赶赴红一军团。

毛泽东看到叶剑英手中的电报以后,也是吃了一惊。他让叶剑英把电文抄了一份,然后把原文交给陈昌浩。叶剑英抄了一份交给毛,自己拿着电报找到陈昌浩。陈正在一个会议上发言,叶交给了他的机要秘书。

毛泽东此时身边只有洛甫和博古,而周恩来和王稼祥都因重病在彭德怀红三军团团部养病。毛一边让博古,洛甫,彭德怀一同到周恩来那边,他自己去找陈昌浩,看看他的态度。陈昌浩此时态度已经很明确,他对毛泽东说:前敌总政委已经下了南下命令,我们必须服从!这个事情不要再多说了。

毛泽东听到陈昌浩的话以后,随即出门赶赴巴西红三军团周恩来住处,博古他们都已经在等他了。这也就是著名的巴西会议,中央领导一直认为张国焘要搞政变,中央红军应该火速脱离四方面军北上。

博古说:张国焘这个人的手段大家都知道,我看他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我们应该尽快北上。大家都同意博古的意见。会议很快结束,会上决定中央首长的军委纵队由红三军团保护,连夜以筹集食粮为名赶赴俄界和红一军团会合。

黑暗的时刻

毛泽东在进行北上部属以外,还连夜赶往徐向前处,询问徐向前对南下的看法。徐回答说:虽然南下难度很大,但是既然红军已经会合,就不应该再分裂,那是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实际上徐向前也好,陈昌浩也好,包括当时四方面军所有指战员,基本上都是支持张国焘的。

道理很简单,张国焘确实是四方面军的领袖,没有他也就没有兵强马壮的四方面军。用徐向前后来回忆的话来说:说老实话,四方面军这支部队是从鄂豫皖的一支三百来人的游击队伍发展起来的。打了那么多硬仗,发展到八万多人,很不容易。张国焘对此是很有贡献的,怎么又是军阀,又是土匪,又是落后,又是逃跑的?!不看主流,把四方面军说得漆黑一团,对两军团结对敌,没有任何好处。

用林彪对聂荣臻的话来说:我们说人家四方面军路线有错误,但是为什么人家也转移,我们也转移。我们从八万打到一万多,人家转移时候是八万,现在还是八万。人家的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是成功,这还是要承认的,我不觉得他们有路线问题。

况且就当时情况来说,北上到陕甘宁没有什么难度,因为徐海东的二十五军已经在百里外的凤县活动。二军会合以后,打到陕甘宁苏区不需要什么大的军事行动。但是陕甘宁条件恶劣,红军也很难有什么大的发展。用张国焘的话来说,就是偏安。

而南下就必须夺取成都平原,军事上难度也大,是需要红军拼死斗争的,不容易实现。但是一旦占领成都平原,红军前景非常辉煌。所以当时张国焘指责毛泽东等人北上是逃跑,大部分四方面军战士还是认可的。

毛泽东听了徐的话以后,随即出门上马,连夜率部北上,各部在凌晨三点出发。中央领导机关很快全部撤离,叶剑英也离开指挥部和他们会合。叶剑英在走的时候,还带走了指挥部作战室里的甘肃作战地图。

此时的陈昌浩和徐向前还在指挥部商议南下的细节,突然一个参谋赶来报告:报告首长,叶参谋长突然不见了,我们作战室里面的甘肃地图被谁拿走了。毛泽东和洛甫他们中央首长也一起不见了。

陈昌浩大吃一惊,他和徐向前对视一眼,还没有来得及说话,电话就响了。打电话的是红军大学政委何畏,他焦急的说:陈政委,红军大学的一方面军学员和干部突然走了,说是北上征集粮食,这是不是你们前敌司令部下的命令?

陈昌浩说:我们没有下过这种命令。随即挂掉电话。但是几乎刚放下话筒,电话就又响起来,这次是四方面军的军官打来的。电话里面的声音因为激动变得嘶哑:陈政委,徐总指挥,中央红军目前正在从我们阵地边通过,并且设置了警戒线,说如果我们过来就开枪!我们应该怎么办,要不要打?

陈昌浩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他看了徐向前一眼,有询问的意思。徐向前此时也焦急万分,但是他仍然说:世界上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昌浩同志,我们不能打啊!陈昌浩思考几秒种,认可了徐向前的说法,他下命令说:你们听好,要严格遵守命令,绝对不能打。

我们现在把红军没有交火的功劳全部让给徐向前。其实红军为政委制度,陈昌浩作为政委具有最后决定权。如果陈昌浩下令开火,徐向前也没有办法阻拦的。所以陈昌浩算是红军的功臣之一,他避免了双方的武装冲突(可惜这没有救的了他,文革前陈昌浩还是服毒自尽)。

之后,全身冷汗的陈昌浩火速向张国焘汇报,而徐向前则感到非常痛心,他在回忆录中写到:

发生了如此重大的意外事件,使我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个钟点说不出话来。心想这是怎么搞的呀,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得很。

张国焘听到命令以后措手不及,非常愤怒。他立即在凌晨四点发电给中央,表示自己的不满!

可以看到,张国焘当时非常意外,这个电报措辞非常奇怪,很有慌不择言的意思,完全不像二军之间的正式文件。

电报《张国焘关于红一,三军单独北上问题致林彪等转中央领导人电》全文为:闻中央有率领一,三军单独东进之意,我们真不以为然。一,四方面军已会合,突又分离,党内无论有何争论,决不应如是。只要能团结一致,我们准备牺牲一切。一,三军刻已前开,如遇障碍仍请开回。不论北进南打,我们总要在一块单独东进恐被敌击破。急不择言,幸请领导干部三思而后行之。

需要说明的是,张国焘没有命令四方面军追上去打中央红军。其实他如果这样做的话,很有可能把中央红军消灭掉。右路军中,红四方面军有3万人,中央红军数量还不到8000人,双方兵力是4:1。

张国焘由于再三,只是命令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率领一队没有武装的红军大学生骑马去追。李特是张国焘的坚定部将,也是留苏的学生。他是四方面军的重要将领,对红军有比较大的贡献,但是这个人脾气暴躁。后来李特在新疆被王明找借口枪决,冤死在乌鲁木齐,时年36岁。

红军大学生们一边喊着反对毛泽东逃跑主义的口号,一边飞快的追上了中央红军。李特下马以后,立即严厉指责毛泽东犯了逃跑主义的严重错误,命令他立即率部一起南下。

当时毛泽东和李德在一起商讨北上的问题,虽然李德一向很反感毛泽东,但是毕竟李德是一个军事家,他也同意他的北上主张。毛泽东对李特说: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先去打通北上的道路,欢迎你们一起北上。我看你们最多一年就会北上的。

李特根本不听,他气势汹汹对毛泽东大加指责,说毛泽东错误的放弃了中央苏区,现在又逃跑北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李德看见狂怒的李特携带着一把左轮手枪,害怕他会突然朝毛泽东等人射击,就上去牢牢抱住了他。

李特挣扎了一下,但是没法挣脱身高一米九李德的双臂。李特随即用俄语大骂李德是红色帝国主义分子,李德用俄语回骂李特是骂街的流氓。毛泽东让李德放开李特,李特见无法说动他们,只好带着大学生们骑马回去了。双方没有武装冲突。

毛泽东率部很快赶到阿西,他回顾自己的部队,只剩下非常可怜的兵力了。中央红军只剩下林彪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总兵力不到8000人。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还在阿坝,由张国焘控制。更重要的是,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仍然在阿坝,国军再厉害的进攻也没有让朱毛分开,现在朱毛确实不得不分开了。

红军分裂了,一部北上,一部南下。而北上的中央红军面前还有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腊子口天险,前途茫茫。毛泽东回忆往事,对斯诺说:那是我一生最黑暗的时候!

老萨附语:

目前对草地密电的有无,学术界还不能达成共识。关键在于现在中央档案馆中并没有这个电报的稿件。如果说张国焘将稿件原文销毁,当时叶剑英确实抄了一份电报下来。按照常理来说,稍后张国焘另立中央,自任主席,中央情况非常不利。而密电这种揭露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重要资料,应该是严格保护,不可能丢失的。后来甚至发电和收电的当时电报员也出来证明,一个人说确实发了,另一个人一口咬定说没有收到过。至于,当时在老毛身边的彭德怀,四面军的徐向前,陈昌浩也从来没有承认看到过这个密电。但是,很多历史学者还是认为草地密电是存在的。这个问题还需要相关资料的继续解密。

老萨不谈学术问题,单纯的从后人角度分析,张国焘如果有军事政变的企图,照理来说,也不会如此草率的发来这样的电报。当时红军的保密局基本都是苏联克格勃的翻版,内部保密制度非常严格,电报有不同的机密等级。

草地密电如此重要的电报,只可能张国焘和陈昌浩二人知道,绝对不可能让第三个人知道内容。照理来说这个电报只能由陈昌浩本人翻译出来,译员也没有翻译的权力。而电报来了以后,译员居然敢随便翻译,而且随手交给叶剑英。从保密制度来说,是很奇怪的。

叶剑英将电报抄录以后,随即交给陈昌浩的机要秘书。按照常理来说,陈昌浩一定会问电报是谁送来的。叶剑英是中央红军的重要人物,陈昌浩如果知道叶剑英看过电报以后,绝对会作出相应的部属,比如派出人监视叶剑英等人,或者派出军队监视彭德怀的部队。陈昌浩为留苏的高才生,从鄂豫皖苏区开始,七八年内身经百战,斗争经验极为丰富,是绝对不可能不明白这种道理。但是就后面的情况来说,陈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甚至得知中央红军走了以后,还震惊不已。

还有,根据李德回忆,当时张国焘作为红军总政委,确实有决定红军前进方向的权力。况且右路军中四方面军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听命于张国焘。他下令南下,右路军一般来说还是必须南下的,不然就是违抗军令。违抗军令在红军中是极为罕见的,中央政治局虽然有党的行政权,但是没有军事权力,没有权力改变军事方面的决定。

如果张国焘就是铁了心要叛变,在凌晨3点接到陈昌浩的报告以后,完全可以让自己部队追上去进攻,把中央红军消灭掉。当时中央红军保护军委纵队首长,行军是很慢的。四方面军2万主力连8000多中央军也可以打垮,现在可以使用的部队有3万人,对付红一三军团不到8000的兵力,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张国焘只是在凌晨4点发给中央电报,对其进行劝解,然后派出李特和红军大学生去追。显然,他还没有下定武装政变的念头。

不过,当时情况下,中央红军想保持独立性,几乎只有单独北上这一条路。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