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一碗粉蒸肉

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随园食单·特牲单》

肯定地说,粉蒸肉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喜欢的肉菜之一。特别是在南方、西南以及中原一带,粉蒸肉是各个家庭逢年过节款待亲朋好友的必备美食,其做法和所呈现的形式、味道惊人地一致。正如袁老先生所说,取精肥参半之肉,炒米(加少许花椒、八角等香料)为黄色,然后碾成米粉,拌面酱(豆瓣酱或腐乳)蒸之。

我觉得,一个人对粉蒸肉的热爱,几乎可以断定他(她)对生活的全部热爱,因为粉蒸肉里包含了咸、甜、酥、烂、肥、香、柔、嫩、粉,而张爱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张爱玲在《心经》中写道,许太太对老妈子说,开饭吧,就我和小姐两个人,桌子上的荷叶粉蒸肉用不着给老爷留着了,我们先吃。这里提到的粉蒸肉,特别是荷叶粉蒸肉,是地道的江南美食,也是张爱玲最好的“那一口”。她爱吃粉蒸肉已经到了哲学层面,她曾说,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广东女人像糖醋排骨。我的诗意理解是,旗袍般的荷叶里,包裹着酥烂的柔情;糖醋味的骨肉中,甜酸着油亮的爱。

用菜来形容人,而且如此贴切,可见张才女名不虚传,更见她对美食的独到体悟。有一次参加北京电视台《北京味道》系列片的录制,我谈家乡菜与家乡味,就举了张爱玲用粉蒸肉比上海女人的例子。大概是受了张爱玲的启发,当时主持人问我重庆女人像什么,我脱口而出——麻辣火锅,热烈而滋润;而成都女人像色红嫩香的鱼香肉丝,带一点淡淡的酸和浅浅的甜。后来主持人问我觉得自己像什么,我说就像一道柔润腴香肥而不腻的回锅肉。张爱玲说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她本人却不像,她更像另一道上海名菜“清炒虾仁”。这道菜要用猪油炒才最好吃,就像张爱玲的爱情,要用胡兰成这样的猪油来炒,才色泽鲜嫩,清脆爽口。

粉蒸肉又叫鲊肉,在江西叫米粉肉。这道菜始于清朝,在民国盛行,在张爱玲时代达到顶峰。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食材,那个时代的猪是自然生长,并喂养粮食和熟饲料,肉质香嫩异常;然后是包粉蒸肉的荷叶,现在已经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荷叶可以用了,因为那时的荷塘和月色里是没有什么污染的。

地道的荷叶粉蒸肉是非常讲究的,要用杭州苏堤北端“曲院风荷”里的荷叶,现采、现包、现蒸,才能成就这道大俗大雅的美食。现在都市的食肆里也有荷叶粉蒸肉、荷叶粉蒸排骨,但用的都是干荷叶,吃起来不但没有荷叶的清香,反而有股枯叶的衰败味道,很倒胃口。

粉蒸肉是流行于江南、西南的美食,也是我从小爱吃的,我最早吃到的粉蒸肉,自然是母亲做的。她爱用槽头肉做,这种肉既便宜,又肥而不腻,口感好。我专门写过一篇《槽头肉》来纪念母亲给我的美味。所以我对粉蒸、粉子、红粉等这些粉嫩之词格外亲切,还曾写过诗句:哦,我粉蒸的粉子;哦,我热气腾腾的美女。

说到粉蒸肉,既是诗人也是美食家的周墙有一个甜蜜的故事:30年前,他正在追求现在的夫人,去准岳丈家,为了搞定岳父大人,专门做了一道粉蒸肉。当时他灵机一动,加了豆腐乳和醪糟汁,肉蒸出来之后,更加香醇柔嫩,准岳丈吃了非常满意,在饭桌上当场就答应将女儿嫁给他。聊起这道拿手菜,周哥现在还颇为得意。他说,做粉蒸肉的绝招不仅仅是一点腐乳,做米粉时,糯米和粳米要各半,加花椒粒炒至金黄,现做现蒸,要蒸两个小时以上才够入味。粉蒸肉不但周墙的岳丈喜欢,袁枚喜欢,大多数人都喜欢。粉子和肉相得益彰:肉的油腻被米粉吸收之后,粉子多了柔糯腴润的感觉;而肉被粉子从腻拉向滑柔,吃起来很解馋,又下饭下酒。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