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飞翔的大清

清末时期,与电报、铁路同步,飞行科技在中国萌发。龙船和装在热气球上的火炮构成了人们对飞行最初的幻想。尽管这些幻想如今略显怪异,但在当时却让所有人疯狂。

1881年,大清光绪七年,中国东北的天空中出现彗星,不少报章杂志刊登了关于“什么是彗星”的文章,致力于科学的启蒙。启蒙家逐一列举彗星的名字和出现年份,并声明“若说彗星是战争、灾荒,以及政变的征兆,那是毫无根据的迷信”。图为清末插画《空际火流》,画中提到天空中三个不明物体,“飞舞空中如火鸦”。

知名的彗星在清末的报章中也有出现,《万国公报》上就曾记载哈雷彗星的事迹,而在哈雷彗星下一次出现的1910年,清朝灭亡。图为清末插画《天垂异像》,作者在插图中介绍西人看待这类天文现象认为“天体有常”。出自吴有如等绘、张奇明主编《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十》(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

图为清末插画《火羊飞天》,作者写道“火羊一说未知始自何时……然世俗相传落经何方其地必遭回禄”,“自南而北疾如鹰隼见者皆惴”。

清末插画《半空飞堕》,作者写道“有某甲者手擎洋伞立于城隅高视阔步意甚得也”“忽起一阵旋风将甲卷入空际飘飘乎若列子之御风而行,不可控止俄而坠下”。

图为清末插画《翔步太虚》,作者写道有人以指画地,旋即上升至三尺高空,并有“乘风瞬息千里之势”。

与前述的“轻功”幻想不同,清末的报章开始介绍西方的“机械”幻想。图为清末画师笔下的欧美发明的飞翔机械。画师们大多仅靠着文字情报,把自己未见过的题材化为图像后,产生了这些奇妙的飞行机械。画师们的想象力受制于那些不可臆度的汉字的魔力。译作“飞车”的机械,就像此图被画为飞行车的样子。

图为清末插画《飞舟穹北》。译作“飞舟”的机械,就像此图被画为飞行船的样子。

图为清末插画《天上行舟》。文字称西人拟将气球之法制成飞船,游行空际如“泰山之云”。

清末时期,科幻小说也开始引进中国,翻译的科幻小说以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居多。受其影响,国内也出现自行尝试创作的科幻小说。图为凡尔纳的作品《秘密海岛》和《环游月球》。

图为译自国外的科幻小说《黑行星》(原著为西蒙•纽康的《世界的终结》)和《新舞台》(译自日本押川春浪的《武侠之日本》)。

《月球殖民地小说》插图。这部由荒江钓叟撰写的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在1904-1905的《绣像小说》上断断续续连载。清末有许多小说就像这部一样,还没写完就结束了。图中章节名为“涉瑶峰折臂骇狮威,题锦轴濡毫摹凤印”。

这部小说已写完的部分一直在地球上,小说的每一回都附有插图,而且几乎每幅插画上都画上了“热气球”。《月球殖民地小说》插图,图中章节名为“拔宝刀梦破天囚狱,挥彩笔安排岛国图”。

《月球殖民地小说》描述了侠义之人李安武与日本友人藤田玉太郎为帮助朋友龙孟华寻找妻儿,一起搭上宇太郎的空中军舰在地球周边飞翔的冒险故事。龙的儿子其实是在月球人的帮助下在月球世界留学。图为小说插图,图中章节名为“探蛮洞喜获金刚石,倚胡床代抹薄荷水”。

《月球殖民地小说》插图,图中章节名为“哈医士渗药洗心肝,王太郎拨云寻岛屿”。

解说战争形态因热气球的出现而有所改变的插图。装载着大炮的热气球从空中炮击敌方要塞。

随着电学、热学的逐渐引进,插画中的飞行物开始向世界靠拢,不再是靠翅膀飞行的“飞舟”,而是热气球或飞艇。图为杂志《电世界》的插图。设想了大清帝国的科学家电学大王正准备离开地球到未知的宇宙。

图为清末插画《演放气球》,作者称“中国人仅见天津武备学堂,于八月间制成气球安排养(氧)气、炭气满贮球中”,称热气球最大的好处是“最利行军妙用”。

1910年10月,杂志《小说月报》卷首刊登了一副飞船的想象图。为海外中国科学家谢缵泰设计的飞翔机械“CHINA”(中国号)。在那个最危机也最混乱的年代,一群“不靠谱”的科学先驱,创造了一个奇异的“科幻帝国”。

(所有图片及部分文字摘自《飞翔吧!大清帝国:近代中国的幻想与科学》)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