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求求你们,给我一个星期的假回家探亲”

(博谈网记者赵亮编译报道)据《华盛顿邮报》12月30日报道,在南方城市株洲,剪吧(音)发廊的常客最近发现发廊“关门”了,门上贴着一张字条写道:“尊敬的顾客,昨天我接到我女儿的电话。我离开她时间太久了,她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叫我‘爸爸’了……求求你们,给我一个星期的假回家探亲。”

一位路人拍下了这封信,贴到了微博上,迅速疯传。它反映了在这个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增长的焦虑。

在中国的农村,有超过6100万的留守儿童——占中国儿童的五分之一。他们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下成长。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打工。三十年来,农民工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主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但这些在城市里打工的工人受到高生活费、劳动时间长的压榨,其中很多人把孩子送去让乡下年迈的亲属抚养。

张贴那张字条的理发师是吴宏伟(音),他和他的妻子王媛(音)在他们的女儿才9个月大的时候把她留给住在偏远农村的爷爷奶奶抚养。他们工作的地方距离家乡有340英里,要回趟家很困难。

每天他们都打电话,告诉女儿说“妈妈爱你”,“爸爸很想你”。他们把自己的照片贴到了她住的房间的混凝土墙壁上。

但经过了将近两年后,他们发现,“对于她,我们完全是陌生人”。

一个艰难的决定

8年前,24岁的吴宏伟离开了自己在湖南省崎岖山脉中的小村庄。留在家乡,就意味着艰苦的劳作,每天只能挣到约18元钱(合3美元)。

这位高个子、瘦长的年轻人买了一张汽车票到了漳州,在那里给他的叔叔当无偿的理发学徒。后来他搬到了株洲,在那里找到了一份每个月挣3000元(合500美元)的工作。

正是在株洲,他遇到了爱笑的王媛。王的朋友称她为“包子”,因为她的脸颊胖乎乎的。吴宏伟用他的吉他和民谣赢得了王媛的心。有一阵子,这对新婚夫妇觉得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充满了希望。2011年,他们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贝贝(音)。

为了带宝宝,33岁的王媛辞去了卖手机的工作。她的丈夫加班加点的在发廊里剪头发,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11点。

起初,生活还过得去。他们一个月的房租是600元(100美元)。像许多农民工一样,吴宏伟每个月给在农村的父母1000元(170美元)的资助。

但在宝宝断奶后,需要买奶粉,这在中国是昂贵的产品,因为父母们不信任廉价的国产品牌,它们通常都被证明有问题。即使是中等质量的国产奶粉,每个月至少也要花费600元(100美元),这是他们夫妇每个月收入的1/5。

“没办法。我们俩都得继续工作”,王媛说。她的父母因为身体太差,无法帮他们带孩子。

因此,2012年5月,他们夫妻俩前往吴宏伟的家乡。乘巴士,转两趟火车,再乘摩托车,共颠簸了14个小时。终于,他们把贝贝交给了吴的父母。

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在吴所在的村庄,为了继续在城市里打工,几乎每对年轻夫妇都是这么做的。它甚至让吴宏伟夫妇每月能存下一点点的钱,以便将来实现自己开发廊的梦想。

他们夫妻俩安慰自己说,贝贝在农村可能生活得更好。他说:“我们不想让她忍受城市生活的压力,总是想物质上的东西”,“我们希望她能快乐。”

“妈妈”和“爸爸”的含义

在没有贝贝在身边的头几个月,日子就象煎熬。王媛说,“我睡觉时,抱着她留下来的小衣服不停地哭”。她的丈夫,一个安静的男人,专注于他的工作。每剪一个头,收15元钱(2.45美元)。他努力地工作,以便能寄钱回家。

3个月后,他们夫妻俩急切地回到村里看孩子。当他们一走进门,贝贝就躲着他们。

王媛回忆说:“每当我们想抱抱她,她就尖叫着紧紧抱着奶奶。”

一次,他们要女儿指谁是爸爸、谁是妈妈。贝贝跑去指墙壁上的照片,而不是指向他们。

贝贝不明白妈妈说的中文,她已经学会了村里的方言。这个小女孩仅能说的几句话,王媛无法知道是什么意思。

王媛说,“她最喜欢的是奶奶”,“当她受伤时,她就跑去找奶奶。”

在这次探亲途中,他们夫妻俩到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买了玩具和甜包子,试图赢得贝贝的心。

为了能抱着她,他们一直等到奶奶哄贝贝睡着后,才悄悄地爬上床,轻轻地从奶奶的臂弯里接过来。王媛说,“晚上那几个小时很珍贵。”

去年12月,他们第二次回去探亲,终于能教女儿说“妈妈”和“爸爸”了。

“但她说‘妈妈’的方式,只不过是在说一个名词”,王媛近日表示。“只是有一个叫妈妈的人,但没有任何含义。”

然后,在刚过去的这个秋天,贝贝的爷爷奶奶给他们夫妇俩打电话,告诉他们,当一对刚结婚的亲戚带着礼物来看贝贝时,贝贝看到他们带着玩具和糖果,就叫他们“妈妈”和“爸爸”。

王媛说,“我们听了,心里就象刀割一样。”

吴宏伟夫妇终于攒够了钱,开了这个小发廊。但当他们听到这个故事后,决定马上回农村老家。他们匆匆在门上贴了那张条子就出门了。

“这还不算太晚”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那张条子后留言,哀叹中国现代经济的残酷。一个人写道:“为了生活,人们已经付出的太多。”另一人说:“我泪流满面,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困境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专家们对这些孩子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发出警告。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通常比同龄人要差。研究表明,他们更容易有自杀和酗酒的倾向。

但在城市里,农民工的子女也面临着问题。他们通常被禁止上公立学校及享有医保,除非他们的父母有该城市的居留证。城市人常常歧视农村家庭,认为他们粗鲁、没有教养。

贝贝的奶奶、51岁的彭珮云(音)说,“在乡下,对贝贝是好的”。“这里的食物干净。空气也不象城市里那样受到污染。”

不过,她补充道,“在村里,她没有前途。这里除了山,什么都没有。”

几星期前,随着冬季的临近,吴宏伟夫妇让奶奶带着贝贝到城里来。

当这个小女孩走上公寓的楼梯时,她牵着她父亲的手,眉头一皱,问道:“这是谁的家呀?”

“这是贝贝的家”,她的父母告诉她,但她摇了摇头。

那天晚上,当王媛试着躺在贝贝的身边,受到贝贝的反对。她跑向奶奶,哭了出来:“我不想要妈妈。”

第二天,王媛站在他们的理发店外,回忆起那些话时,抹起了眼泪。

“我是多么想教她妈妈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她说。“妈妈生下了你。她教你走路、说话和唱歌。她看着你长大。她是你最亲近的人。”

此后,他们夫妇俩开始计划要把女儿永久带到城里来住。他们还没有想出来如何克服财政困难,但他们给自己设定了最后期限:2月初,中国农历新年之后。

“我们已经错过了那么多,像她走的第一步,说的第一句话”,王媛说。“但她还小。现在让她学习自己有个妈妈还不太晚。”

原文:In China, one in five children live in rural villages without their parents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