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大宗商品下跌是暂时的

欧美宣布QE之后,大宗商品不涨反跌,这显然有违基本市场规律。一般而言,当美元——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贬值之时,人们势必希望避险,而避险最好的方式就是购买商品、或者非美元资产。这势必加大投资者对商品投资的需求,从而使商品价格上涨;同时,不愿意投资期货的投资者势必将目光转向货币相对升值国家的资产,比如中国等。这也是前不久IMF日本年会时,美国QE3政策受到其他国家激烈批评的原因。

现在,货币升值国家的资产开始得到追逐,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都出现了资本净流入,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却出现“异化”。其实,世界各国都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也正是因为各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的压制,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才会该涨不涨。中国也一样,前不久中国期货市场就提高了农产品期货的交易保证金,这就是抑制价格的重要手段。但这能长此以往吗?我看不行。市场就是市场,其基本规律才是最终发挥作用的主基调。

我们应当记得,当美国媒体开始言之凿凿地忽悠QE3的时候,欧洲反应最为激烈。当欧洲认为已经无法阻止QE3的时候,欧元区先于美国宣布“无限量收购债券计划”。欧洲反对美国QE可谓自始至终,美国第一次宣布定量宽松货币(QE1)时,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联合在美国《纽约时报》撰文指出,美元滥发将引发全球通货膨胀,抑制经济复苏,危害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美国为了避免过大的压力,出手干预大宗商品市场。先是贵金属,后来是石油,连续两次上调期货交易保证金。不错,美国政府期货监管机构的动作确实起到了作用,但那只是暂时的。事后的大宗商品走势我们都看到了,只是上涨的速度比较平缓,没有对全球经济发生骤然紧缩的作用而已。

我们说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价格时代已经结束了。拿石油举例,70年代以前平均价格也就10美元一桶,尽管这个过程中特殊的历史时期,比如为了击垮前苏联经济,石油价格曾经达到过20美元一桶。70年代之后开启了50美元一桶的时代,但是,进入2000年,50美元一桶的石油价格时代结束了,而未来恐怕将进入100美元的时代。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关键原因就是美元的滥发。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国一直坚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期间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一轮疯狂的上涨,石油价格曾一度攀升至147美元一桶。而为了推卸责任,操控商品价格的美国金融集团采用的“中国需求”的说法,使世人忽视了美元滥发的因素。

其实,在此过程中,中国一直扮演着抑制价格的角色,比如收紧货币,抑制内需;抛售国储物资,平抑价格。但无济于事,因为价格上涨的动力不在中国,而在美国。

第一,美国连续6年将联邦储蓄利率保持在1%这一极低的水平,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

第二,美国人利用“次贷流动性”大举消费,迫使中国因出口激增而投资暴涨,放大了对资源品的需求力度,刺激了大宗商品价格;

第三,中国紧缩货币迫使中国出口企业为了完成订单而加速产品和资金的周转,弱化了出口企业的谈价能力,迫使它们更加廉价地向美国提供消费品,从而进一步压低了美国CPI,使美国有条件进一步保持低息政策,进一步刺激大宗商品价格。

这就是全过程。当美国次贷泡沫破灭之后,消费也一落千丈。相应的,中国出口大幅萎缩,因出口而形成的投资立即变成“产能过剩”。

为什么要回顾这些?我们是想告诉投资者和政府,不要被暂时性因素引发的物价下跌搞蒙了,这些暂时性因素往往眼花缭乱、扑朔迷离、忽东忽西,而且会导致市场价格上蹿下跳。但是,迫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最最基本的因素——美元贬值绝不会短时间消失,它将在未来5到10年的时间里长期发挥作用,而且必将是推高商品价格的基本能量。除非国际货币体系彻底改革,美元霸权的核心——全球资源商品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地位宣告结束。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刺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比如,美国不可能长期允许资本外逃,它一定会采取措施;推高制造业成本,可以有效打压经济对手,使美国始终保持经济上的比较优势,等等。

不错。全球经济衰退,制造业需求减少一定是抑制资源价格下跌的关键原因。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四年之间,这是全球需求不断走弱的四年,请问:这四年间,大宗商品价格是上涨了还是下跌了?当然是上涨了,而且幅度很大。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