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国军士兵是我们的“敌人”吗?

为什么把“八一”当成建军节?这一直让我疑惑。我不知道毛领袖为什么愿意把这个“荣誉”让给周同志,更不明白郭沫若那样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那样紧跟形势的所谓历史学家,竟然不把9月9日秋收起义作为建军节。

当年,无论南昌还是秋收,都会被当时的中国政府称为“反革命暴乱”,而如今的大陆,当然要称之为“起义”。汉语向来是讲究用词语来定性的。

八一不如十一。往年每年到了10月1日,CCAV都要播放一下《开锅大典》,才不管观众的感受,如今又多了一个《建国大业》可以播放。八一则没有严格对应的片子。每到8月1日,就是各个电视台奉旨歌颂“我军”的时候。随便找《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其中一部播放一些,就算完成了任务。

所以我有个想法:韩三平怀着对党的满腔热爱,拍了个《建国大业》,取得了政治地位、经济效益双丰收,现在又要拍摄《建党大业》,我建议他接下来可以拍摄《建军大业》,肯定可以从国库领取不匪的银子。至于有人建议韩三平拍摄《反右大业》和《文革大业》,我认为那属于陷害。韩三平同志那么聪明,不会上当的。

国库钱多了,就可以拍摄更多主旋律。最近宣扬国共内战的影视剧就特别多。这些影视剧竟然回到了《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的水平,把我军描绘得机智勇敢,国军则是猥琐不堪。简直让人怀疑是两个种族。

对于把国军称为“敌人”我觉得可以商榷。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那个年代当兵的人多,是因为没有办法生活。吃不饱的人,看到有人发军饷,能免受饥饿,并且扛上枪或许还能乘乱抢夺一点东西,于是就纷纷当兵了。

一个故事:村口有人招兵,不知道是哪个派别的,农民兄弟即使知道也搞不懂,反正有兵先当了再说。有兄弟俩说好一起去应征,走了几步,哥哥肚子有问题,要上茅厕,于是让弟弟先去。弟弟去了跟上那群人就走了。哥哥大便完毕,出门一看,已经没有人了。第2天,又过来一拨人征兵,这回哥哥跟着走了。结果,这次看似平常的屙屎,导致的结果是,兄弟俩参加的是内战中敌对的两个军队。

我相信,这个故事已经发生过,并且是很多次。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胜利了的共军要把国军称为“敌人”,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我要提几个问题:

1,你这样做是否愧对抗日先烈?

1945年之后与共军进行内战的士兵,基本上是从抗日前线回来的民族英雄。也正因为从抗日战场下来,所以他们对同胞相残比较厌恶,不愿作战。而我军士兵战斗情绪高涨,他们对“敌人”(国军)的仇恨异常强烈。

其实,国共两军的胜败,在1945年日本投降的时候已经注定。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包括苏联的作用,土地政策,抗日战争的影响……一切都表明,共军必然胜利,国军必然失败。热兵器时代的战争,是由实力决定胜负的。当时共军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已经迅速占领了当时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这时候,实力已经远在国军之上。

国军共军谁胜利,那是他们双方的事情,与百姓无关。但是有一条,你不能让百姓把那些抗日英雄称为“敌人”,因为那使得百姓都成汉奸了。

2,你这样做是否有同胞之谊?

我们来与美国做个比较。

美国有过内战,中国有过内战,两国内战后的结局、人文评价完全不同。

美国内战,以南方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宣布投降而结束。北方立刻宣布不追究失败方的“战犯”责任。南北双方立刻和解,共同开始建设一个伟大的美国。而战败一方的李将军,居然成为全体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据说,“李将军纵马越过某某河的雄姿”成为美国人民津津乐道的一个战争场景。

在美国人拍摄的南北战争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主题,不是北方军“正义必胜”,也不是南方军“壮志未酬”,而往往会绕开政治上的是非,去着重渲染“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你经常可以在美国的内战片看到,影片安排了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主角,效力于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彼此挥戈相向,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最后留下的,只有尸山血海,还有亲人朋友的眼泪。

3,这与“统一祖国大业”是否矛盾?

陈水扁时代,大陆宣传工具可以通过妖魔化陈水扁这个民选总统,来妖魔化台湾。自从上次选举,国民党咸鱼翻身了,重新成为执政党。那么,这个时候,大陆应该发出什么信号?

谈到“统一祖国大业”,有些人也会说两句“兄弟情深”之类的话。可同时,你的主旋律又在营造当年“沉重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英雄事迹,是否矛盾?

4,内战中有烈士吗?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内战中死了的人算不算烈士?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希望中国的影视剧,能够多描绘“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少去夸张“我军”在内战的英勇杀“敌”,这样避免给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感觉。不过我觉得这个要求有点高,那些从事影视剧创作的人,素质和水平都无法恭维;并且,相关历史事实(尤其是“我军”抗日那段),似乎也没有提供给他们太多素材。

当然,可以说得更远: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此话来自《雪白血红》。

2010-08-01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