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之战国篇5:“兵道之行”说孙膑

——中华五千神传文化大系列之点睛人物

提起孙膑来,在中国大陆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与庞涓一起演绎的故事流传千载,经久不衰。

翻遍古书中对孙膑(包括陪衬者庞涓)的记载也大致就是:他们一起师从于世外高人鬼谷子学兵法与智谋,后来庞涓贪恋富贵,下山,并于孙膑约好将来得势之后来请孙膑,结果庞涓到了魏国并当上了大将。此时恰逢墨翟跟魏王推荐孙膑,庞涓无奈请孙膑出山,鬼谷子明知他下山会有灾祸上身,给孙膑锦囊。后来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而设计陷害孙膑。当时孙膑憨直蒙在鼓里,并未晓得。在受膑刑之后,依旧对庞涓的“演戏”感激不尽。依旧按记忆抄录《孙子兵法》,此举感动一个人,那人将庞涓的阴谋如实相告,孙膑明白真相后,开始装疯,后来齐国人仰慕孙膑,派人将其营救到齐国,孙膑用“田忌赛马”,树立自己威望;用“围魏救赵”打击了魏国的锐气;孙膑用“增兵减灶”这一即充满着“扮猪吃虎”的麻痹敌人的计策,让庞涓轻敌冒进,最终彻底打败庞涓,报了仇。后来孙膑写了《孙膑兵法》流传后世。

以上这些是后人津津乐道的部分。但千百年来人们都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孙膑的一生是在鬼谷子的安排下走出的一条用“兵”来完成修炼的路而已!

也许很多人不一定认同我的观点,其实只要我们冷静的先抛开孙庞斗智的部分,看一看他们出山之前和庞涓死后孙膑所为和所处的环境,就会明白我所言不虚。

关于鬼谷子据有关文献(如《东周列国志》和《广舆记》等书)中称,鬼谷子姓王名诩,号玄微子,卫国人,因他常在云梦山采药修道,并隐居周阳城清溪的山谷中,山高沟深,树木茂密,幽不可测,时常鬼火乱飞,似非凡人所居,故称鬼谷,人亦称他为鬼谷先生或鬼谷子。鬼谷子是得道之人,通天知地,精晓百家学问,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祛病延年,能够升天。鬼谷子屈身世间,只为要度几个聪明弟子同归仙境。

也许以上的书比较“小说化”。在很多权威的史书中,虽然没有谈到鬼谷子这么多神迹,但让依旧能给人一个身居世外的得道高人的印象;或者即便很多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说明孙庞二人一起师从于鬼谷子。但从史书的记载可以推断出,他们一起在高山中跟别人一起学兵法。那么在什么样的人要隐居深山,并懂得兵法而不亲自出世呢?因为那个人肯定是看穿了人间的分分合合,智慧超群。此种人在古代都熟悉修炼吐纳之法。这些在中华神传文化的历史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姜子牙的师父元始天尊、樊梨花的师父梨山圣母等等。

那么孙庞二人在师父家面前学习兵法和谋略之术,就成为被世代忽略的最实质、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孙庞二人学谋略实质上为啥?难道一个世外得道的高人会对人世间的纷争感兴趣吗?如果感兴趣,那还能称得上置身“世外”了吗?还能够“得道成仙”吗?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一生也是受元始天尊所派,通过帮助周文王和武王扫平殷纣王,最终成神的。而且作为同一师门中的申公豹也是妒嫉姜子牙而百般捣乱。

在《薛刚反唐》中作者写樊梨花被梨山圣母派下山与薛丁山演绎一段故事,要成就一段姻缘和通过这段经历磨练意志,为的是重返天庭。这是梨山圣母派樊梨花下山的根本目地。樊梨花也在帮助唐朝平定西凉和中兴大唐之后,完成自己的使命,离开尘世,回山向师父复命。而樊梨花自下山之后就与杨凡之间结下不结的恶缘(当然是从前的因缘所致)包括杨凡转世的薛刚,力劈太子,导致高宗驾崩,武后专权,薛家满门抄斩,后来经过无数的苦难,大唐得以中兴。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从“兵”而最终得道。先用有为的方式一方面磨练自己,丰富人的文化,改变世间的格局。因为人间就是“兵争天下,王者治国,胜者为英雄”就是这个理。那么如果一个人被安排要行“兵”道而修成神仙的人,就必然的要进入社会中,演绎一段轰轰烈烈的角色。

因为鬼谷子(不管他们二人是否真的师从于鬼谷子,这不是最重要的)是得道高人,那么在山中,当孙庞二人与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鬼谷先生不可能只教给他们兵法和谋略这些,更会教他们做人与修行之法。只不过对于“修行”之法,鬼谷先生不一定那么明显的教给他们二人就是了。而且孙庞二人根基和心态谁好谁不好,鬼谷先生作为得道高人能不知晓吗?而且也更会明白孙庞二人在过去轮回中的因缘与恩怨关系和他们二人在那生所要给后世的人类留下的文化。那么当鬼谷子先生通晓这一切之后也就“将计就计”安排了他们走“兵”道之路了。

庞涓,因洞悉魏王求贤若渴,首先下山。说明他本性是贪恋人间荣华富贵的。学兵法和谋略为的只是个人享受。而孙膑开始没有这样做,他一心研究兵法,并不贪恋人间的什么。从他们下山的早晚就可以是看出,孙膑的心不是为了在尘世间怎样。他把兵法当成一种“道”,要沿袭与承传

后来庞涓在有些无奈的情况下,被动的将孙膑接到魏国。这本身就可以看出庞涓有些不忠于誓言(因他跟孙膑分别的时候承诺过:如果将来发达了,回来接孙膑),他接孙膑到魏国置于他自己的控制之下,此举说明他妒嫉的苗头已经出现,更为不可原谅的是,他接孙膑到魏国,其实是想窃取孙膑后来所学到的《孙子兵法》这部秘籍。(因为当时这部书在世上已经失传,在庞涓离开鬼谷子先生之后,鬼谷子先生曾经拿出来给孙膑看过三日)

那么后来孙膑在魏王面前的表现出众,让庞涓醋性大发。用了各种阴谋害孙膑,导致孙膑受斩双脚(从《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说:“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而且庞涓还装同情,为的是能从孙膑那里诓骗出《孙子兵法》一书。其实这也正是他不怂恿魏王杀孙膑的根本原因。可见他的心魔是有多么强的迷惑性;孙膑一直被他表面的言语所蒙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孙膑内心是君子的境界。还对他的所谓的照顾非常的感激,还一直用尽心力的按照记忆写《孙子兵法》,他的率真的本性感动了一个受庞涓之命而服侍他的人,那人实在看过眼而将庞涓的骗局揭穿。这说明什么?正与善的超凡的力量。结果孙膑按照鬼谷子先生的“锦囊妙计”装疯,骗过了庞涓。后来因缘到了齐国施展出其才华与谋略,战胜了庞涓。后来跟弟子潜心著述,写出《孙膑兵法》。根据《太平御览》记载,孙膑曾为齐宣王献上收服燕、赵两国来对抗秦国的计策后孙膑返回故地乐安颐养天年。(而而班固的《汉书》和曾巩的《战国策序》却记载孙膑不得善终。)其实不管孙膑在表面上最终表面上得到善终也好,不得善终也罢,那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孙膑用其悲壮的一生演绎了一个人因走好“兵”道,而完成师命的故事。就算不得善终,也是完成了师父给安排的修行的路。当初佛陀的弟子目犍连(这个字是错字,我电脑中没有这个字)也是不得善终而死,就像耶稣的弟子彼得也是如此。

古来修行的方式并不一定非得象我们想象的非得独居深山或者在寺院或者道观中修行。有很多比较特殊的就是利用这些非常有为的方式去除一切私心、贪念等等作为修行人应该去除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吃苦还业,最终一方面完成对历史文化的奠定;另一方面就是成就了自己的“道”果,完成那生那世的修行使命,从而达到了却因缘、得道成仙的目地。

千百年来,对于孙膑和庞涓,人们只是停留在他们二人斗智上,停留在孙膑装疯忍辱负重上,停留在庞涓结果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上,而完全忽略了孙膑是在借着带兵打仗、著述兵法最终成道上。其实这才是孙膑和庞涓在历史上出现所给后世人们奠定文化中最为根本和实质的目地!

修行人的心不会沉迷于人间得失,最多是利用人间表现而磨练自己,最终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大解脱离开人间的目地。

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神传文化的东土,神传给了人文化,让人们在认识神、敬仰神中做好,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让人们用各种方式追寻神,成为神;还有也是在道德不行了的时代,让人们想到神的慈悲和伟大,如果相逢有佛法传世,那就是让人们认识和同化佛法。这才是神传文化的意义之所在!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