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专供”、“特供”的魅影游走在权力与市场边缘

据媒体调查,市场上以国家机关名义,打着“专供”、“特供”名号的产品不少,主要集中在白酒、红酒、茶叶等种类上,而“军队”、“武警”、“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一些省市国家权力机关等单位成了“特供”、“专供”的重灾区。这些所谓“专供”、“特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目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产品的价格、提升产品的销量。来自央视10月22日的报道称,国家工商总局和相关执法部门配合,正在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专家提醒,消费者应该警惕这些产品背后的骗局,防止因为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所谓的特供、专供产品,一度影响了消费市场的走向。只要贴上特供、专供的牌子,几十元、几百元的茶酒可以卖到几千元。有些普通的商品贴上特供、专供的招牌,竟然能成为紧俏品、奢侈品。现在,被一些人迷信的在市场上司空见惯的特供、专供品被确认为了假冒产品,相信不少人会为之震惊。

特供、专供产品之所以大行其道,有些人是过分迷信其背后的符号意义;有些人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即使被骗也装聋作哑,甘愿伸长脖子被宰;有些人则是将其当做“皇帝的新衣”,明知其名实不符,而不去戳破;还有一些人虽然怀疑,但鉴于这些产品专供、特供机关的特殊身份,也就姑妄信之。当然,特供、专供产品泛滥,也确与一些人相信这种产品真的存在有关,因为有些单位确实定制过所谓的特供、专供品。

说到底,特供、专供产品之所以为一些人青睐,与一些人的身份需求有着密切联系。一些被标上特供、专供标签的产品,其背后都闪现着某种身份需求的影子。特供、专供产品泛滥,公款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为其提供了一定支撑。一些所谓的特供、专供产品的消费主体,多数是公款消费。既然不花自己的钱,也就没有人对其斤斤计较。

“专供”、“特供”的魅影游走在权力与市场边缘,危害不小。从经济层面讲,其一,消费者被欺诈,花了冤枉钱。其二,加重了公款消费的程度,扩大了“三公支出”的数额。而且,假冒的特供、专供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毒化了公平、公正、诚信的市场风气,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产品的信誉。从社会层面讲,损害了被标上特供、专供单位和机构的形象,给公权力抹了黑。从法治层面讲,放大了执法不力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部门净化市场秩序的努力。

揭开特供、专供产品的“画皮”,挤出“脓包”,意义重大。有关部门尤其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让公共权力异化为某些人违法牟利的媒介,成为类似行为发生的管道。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