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班志远:媒体审查有增无减

5月3日是世界新闻自由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研究计划的班志远表示,习李政权上台的6个月来,中国新闻人的感受是,媒体审查有增无减。

问(德国之声):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的口号,中国网民说信息都被"河蟹"了。如今,习近平成为新领导人,有没有迹象显示,习时代的审查制度将会如何?

班志远(David Bandurski):迄今为止我们还没看到任何明确的迹象。去年我们听到反腐败和执政清廉的口号,之后是一场运动,包括降低公费吃喝消费等。但在放松媒体审查方面,我们没有听到任何新的提法。我们正在观望,习近平将会正式提出怎样的媒体政策。

短期来看,过去6个中国的媒体审查有增无减。这是中国新闻从业者的一种感受,他们与我交谈时这样告诉我。我觉得,这反映出目前大家对政治走向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比如,尽管习近平谈反腐,但在领导层内部也有争议:这场反腐运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对政治的不确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媒体氛围。

问:您所说的,过去6个月中国媒体审查有增无减,不单是指传统的纸媒,也包括对网络民意表达的审查,对吗?

班志远:那是当然。中国领导层认识到社交媒体和网络对信息控制的新挑战。这是一个新焦点。很显然,社交媒体是一种分散式的媒体,很难控制,你不知道接下来的爆炸新闻会出现在哪里。这就使审查者陷入困境。他们只能在新闻爆出后,作出反应。事实上,这一局面已经存在数年。最近,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名官员在党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引起关注。他指出党正在失去对新局面的掌控权。许多微博"大V"有数百万、数十万粉丝,他们自己就相当于一个媒体。所以,当权者担心这些"公知"、记者。他们是网络的意见领袖,一条帖子在几分钟内就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问:也就是说,尽管微博的审查十分严重,但它仍旧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对吗?

班志远:对,从本质上说,社交网络媒体上的这种对抗,与90年代以来商业媒体面对审查与市场的对抗,是相同的。尽管可能遇到麻烦,但商业媒体有时仍能找到进行调查性报道的空间。所以这并不是新事,而是审查与变革之间持续存在的一种张力,也是有些混乱的一种局面。

问:今年年初《南方周末》新年献辞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人们得知南周受到怎样严厉的审查。如果以相对自由闻名的南周发稿前都受到如此这般的审查,那是否意味着中国已无可称得上"自由"的报章了呢?

班志远:我想,完全没有自由派的报章,这种说法无疑是夸张了。还是有不少媒体相当强大,比如财经、财新、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会有一些调查性报道,去推动新闻自由与审查之间的边界。不过,从2005年以来,我们看到前所未有的"事前审查"。在那以前,通常中国当局实行的是"事后审查",所以媒体有一个时间窗来报道一部分话题。但中国领导层认识到这一点后,在2004、2005年左右,开始针对许多媒体、特别是那些容易越雷池的媒体实行事前审查,审查者事前审核报刊小样,审核报道题材,这是闻所未闻的。这就是南周事件的根本问题。其余波如何,还待观望。我们知道许多人希望南周总编下台,但他仍在位上。

如果纵观全局,我们会发现,总体氛围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们可以说短期内由于政治的不确定性,新闻审查更为严格。但这场游戏的本质没有改变,就是所谓的"控制、改变、混沌(control, change, chaos)"。审查者的首要目的是控制媒体,但与此同时,媒体和中国的大环境又在急速发生着变化,读者、网络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一种混乱的情况下,媒体的确能找到推动界限的空间。

所以,媒体所置身的这场游戏不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除非出现真正的政治变革,重新定义媒体的角色定位。在那之前,我们会看到同样的游戏不断进行,无论是略有收紧还是放松,都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