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民族主义:岛屿争端的非理性成分

中日岛屿主权之争不仅与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密切相关,两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1969年起,人们便知悉:在日本称为尖阁列岛、中国称为钓鱼岛的主权争议岛屿周围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上述天然资源并非引发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的主权争端的唯一导火索。造成中日岛屿之争越发激烈的原因是存在于双方国内深刻的民族主义情绪。

智库机构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战略研究学者克莱恩-阿布兰德(Stephanie Kleine-Ahlbrandt)表示,在中国,反日民族主义与民族历史紧密交织,并且受到中国政府的推动。这名中国专家在接收德国之声采访时说:"数十年来,中国政府进行着所谓的'爱国教育'。媒体不断报道着日本的蛮横占领,以及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英勇胜利'。"

以国家强盛营造认同感

上述的爱国教育将钓鱼岛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神话:在受外国列强屈辱一世纪后,共产党赢得了国家主权,只有党才能保障国家的领土完整性。

由于共产党思想逐渐式微,捍卫主权以及保证领土完整在共产党统治的合法性上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当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和"恢复中国强盛"时,迎合的便是几十年来培育出的受害者心理。图宾根大学中国专家君特•舒伯特教授(Gunter Schubert)视北京处理岛屿争端的做法为政治手段:"在外交政策上出现越来越明确的语言,这样一来,便能利用所谓外交上的'成就',稍加弥补内政方面隐晦不明的部分。"

来自民众的压力

问题是,北京政府开始受困于自身的言辞中。在中国政府对民众情绪的影响力逐渐消失之际,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常出现。原因在于,尽管施行审查制度,但互联网以及类似推特的短信息服务平台大规模普及。

中国专家克莱恩-阿布兰德认为,随着人们越来越常疾言厉色的提出批评,政府必须设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在此期间,中国互联网用户通过卫星追踪中国海岸警卫队的船只。他们批评政府道:你们根本没有抵达钓鱼岛!" 克莱恩-阿布兰德说,新的媒体形式将民族主义转变为一股新政治势力,这股势力的庞大甚至威胁着政府的合法性。


中日民族主义情绪在双方爆发岛屿主权争端后日益高涨

日本担忧国力衰退

若说中国的民族主义是由过去的衰弱及屈辱中衍生出来的,日本的情形则恰恰相反:日本人有感昔日的强大国力不再,民族主义遂油然而生。柏林历史学家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提及了日本国会和政府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失去地区影响力的背景下,这起着一个代偿作用。"

日本经济发展以及民族主义潮流的演变正好符合上述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日本的发展仍相当好,中国尚未成为东亚的主导势力。当时日本正审慎处理二战和殖民统治期间的罪行,为过去的罪责向邻国表现出道歉姿态。但当日本的经济开始削弱,而中国逐渐崛起时,民族主义者的声音变得越发强大。历史学家康拉德表示,虽然这些人在岛屿争议中仍是少数群体,但他们将持续推动相关议题的讨论。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