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竟是“琴癡”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人,戊戌政变死难六君子之一。广通群籍,好任侠,喜剑术,善操琴。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惨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愤感创巨痛深,因而立志变法,提倡新学,主张革除书院旧章,要求改变科举考试制度。1898年四月被征入京,参与新政。1898年九月,政变发生,慷慨赴义,年仅34岁。实践孔子不忧、不惑、不惧,佛家大无畏教义,对此后辛亥革命产生很大影响,后人辑有《谭嗣同全集》。

剑是英雄胆,琴即英雄魄

在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琴、剑为古代文人随身所带之物,抚琴愉悦性情,倚剑壮大胆量。“琴心剑胆”犹言柔情侠骨,比喻一个人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亦儒亦侠,刚柔相济。

中国古代文人修养讲究“琴、棋、书、画”四艺,更以琴列为其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如孔子、蔡邕、嵇康都以弹琴名世。谭嗣同也不例外,寂寥天地里,他舞剑抚琴潇洒一生。谭嗣同毕生好琴,在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不少苍茫的岁月。

在“谭烈士专祠”展览厅里,留有谭嗣同亲自斲制的“崩霆琴”照片,琴身乌黑锃亮,楷书“崩霆”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谭嗣同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家里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

“崩霆琴”今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琴背“崩霆”二字下有“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的题款,龙池内侧有腹款:“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霹雳琴第一光绪十六年庚寅仲秋”。

“残雷琴”今藏于故宫博物院,落霞式,琴背面龙池之上刻魏碑体“残雷”二字,其下刻有行楷三十五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析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均填以石绿。诗左下方刻长方形朱文印,篆“壮飞”二字。腹款刻“霹雳琴光绪十六年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二十字。

1898年谭嗣同应诏赴京变法,时年34岁,和夫人李闰分别时,除了赠以《戊戌北上留别内子》一诗,据说夫妇俩在别离前夜,还对弹“崩霆琴”与“残雷琴”依依惜别。多少年后,不论是秋风飒飒还是春雨霏霏,在“大夫第”绕室徘徊,侧耳倾听,那屋宇栋梁间仿佛依旧缭绕着他俩那永不消逝的琴声!

血见英雄色

谭嗣同携带一剑二琴(“凤矩剑”、“崩霆琴”、“残雷琴”),为拯救中华民族于亡国之难,北上京城准备一展变法强国宏愿。在《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中,提到自己曾收藏文天祥的“蕉雨琴”,文天祥写的琴铭:“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只可惜旧势力阴霾重重,“戊戌变法”百日而终。为唤起民众觉醒,谭嗣同舍身赴难,慷慨就义。想不到,谭嗣同会和自己所仰慕的文天祥在相同的地点——北京菜市口—殉难。求仁得仁,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

谭嗣同于北京就义后,尚有“七星剑”、“蕉雨琴”等遗物留存其故居“大夫第”,由李闰悉心封存保管。在谭嗣同心中,七弦琴已非一般文人雅士休闲遣兴之玩物,而是爱国志士剑戟交鸣的生命之歌!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