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亚洲人如何处理“天降之财”

中国人有世上最高的储蓄率,但我们经常只听到「未雨绸缪」一类的建议,而很少听到如何准备或应付突如其来的好运,例如意外地继承财产或中彩票。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通常只发生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然而,历史不乏关于彩票中奖者挥霍无度,在短短几年内打回原形,甚至破产的故事。

由此可见,守富比致富更具挑战性──尤其是当我们一夜致富。因此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中国人在遇上这个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尤其是跟其他国家比较又如何。

500万意外之财怎麽办?

我们在以下10个城市对500名受访者进行网上调查:北京、上海、香港、悉尼、新加坡、首尔、东京、台北、新德里和孟买。这些受访者介乎21和55岁之间,他们来自所有收入群体,性别也平衡分布。在每一个城市,我们都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你突然获到一笔意外之财,你会怎麽做?

为了公平访问,我们把这一毕意外之财「标准化」 。在每个城市这笔钱都是大约一年工资中位数的20到25倍。为何选择了这倍数?我们希望知道,当人们在获到一笔不足够退休,却又不少至可以忽略的金钱,将如何选择和反应。因此,在北京和上海,我们假设了500万元人民币;在新加坡,我们假设了100万新加坡元;在悉尼为为100万澳元;香港是500万元;台北为1500万元新台币;首尔是10亿韩圜;东京为1.5亿日圆;新德里和孟买为300万卢比。

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的投资给受访人选择,以分配和管理他们的新增财富。对一般人来说,最明显的用途可能是置房或偿还按揭贷款。但正因如此明显,我们特意不列在内──它不能更深一层反映一般人的理财思维和金融学养。我们希望理解人们将如何以一个组合管理这笔钱,来衡量他们守富的能力。我们给予的选择,包括现金、外滙、保险产品、股票/债券/衍生工具、基金、结构性投资产品,以及对冲基金。我们也允许受访者选择「其他」,并列出性质。

这份网上问卷产生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首先,只有极少数的人(少于1%)选择「其他」并列出置房为分配项目。也许这反映了受访者懒于填写资料,或者是受访者了解我们想测试他们的理财技巧,又或人们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和决定。

保留三至六成现金

其次,在所有城市,现金是最普遍的选择,亚洲城市平均选择把30%至58%的意外收穫留为现金。这表示大多数亚洲人可能较保守,或不清楚如何管理他们的「突富」。又或许因为意外之财,很多人希望花费一番?而大中华区的受访者再次显示他们可能因为历史造成的共通点: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平均选择把33%至35%的天降之财留为现金。但同样有大量华人聚居的新加坡,却选择把41%留为现金。似乎新加坡已经发展了自己的一套经济心理和行为模式,而大中华区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各有方向,但行为心理仍然同出一辙。

第三个有趣的现象,是亚洲人怎麽处理其馀42%至70%的天降之财。在这方面受访者分为两大阵营。大中华区继续独树一帜──该处的受访者较青睐投资于个别股票或债券,平均愿分配10%至13%于此;亚洲其他地区则较青睐保险产品,平均愿分配13%至18%在该类产品。(唯一的例外是悉尼,那里的人平均选择把超过48%的钱留为现金,然后把13%放在具有保本性质的结构性投资产品)。总体来说,亚洲人在突然拥有「小富」──即富有但不能退休──都倾向把钱留为现金,颇为甚至过于谨慎。也许那些悲惨的中奖者故事,都是因为巨富之害?换句话说,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一些受访者(从香港的1.25%至新德里的9.2%)选择把部分额外款项放在对冲基金。这些人明显不清楚,要成为对冲基金的客户,通常需要投资至少100万美元!

还有一个发现:在亚洲只有0.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寻求专业理财意见。然而,从大多数人往往倾向现金的理财分配模式,亚洲人包括中国人显然毫无守富的准备。我们大多数人都努力致富,但其实也需要同时提高金融素养,或寻求协助。攻城容易守城难,我们有可能因运气致富,但守富则不能单靠好运。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