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巴菲特也会玩“低级”——股票投资的道与术

除“看到”了1988和1989年公司利润将有大幅增长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促成巴菲特在1988年11月突然发飙,连续追高买进可口可乐。那就是股价走势!

一些读者可能会很悲愤——巴老竟低级到看走势来做决策?!但事实也许如此。1988年10月,可口可乐已比1年前最低价涨了五成多,且经过大半年横盘整理后又重新起步:8月阳线打到盘整区上沿,9月长阳突破,10月高位整固,在9月长阳的收盘价边靠了一条小十字。任何一个会看走势的人都明白:这股票已到该买、非买不可程度了——尤其当你对它的关注已有多年,且一直认为它是一家伟大公司时。

1994年春,巴菲特以半自嘲半自得的口气说这个投资“表现了你们董事长难以置信的敏锐”。自嘲,是他毕竟迟了一步。自得,是因为他毕竟赶在了大幅上涨前。至于敏锐在哪里,敏锐在发现了一家好公司?不对!因为他对可口可乐关注已非一朝一夕。敏锐在发现它估值已到“非常吸引人”的地步?也不对!因为早3个月的股价更低。这些都不对,那答案就是:敏锐在对它的业绩将有跳跃式增长的判断上和价格走势的判断上。

在说这话的同时,巴菲特用行动再次证明了他对这两个要素的敏锐——以比当年高2.8倍多的价格增仓可口可乐。这是自4年前买入后的首次增仓,其作案场景,一是可口可乐已在这个价位上横盘两年多,一种非常典型的“高架紧密型结构”;二是公司利润在经历1992年的增速下降后再次提速,从上年的4.13%提高到32.54%!结果和上次一样,买进后就不断上涨,并再次涨了3倍左右才告一段落。当期利润和走势形态的完美结合,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

确实,巴菲特讲过不要看价格走势之类的话。但他同时也讲过“股价走势在反映公司经营是否顺利上的作用引人注目”这种“泄露天机”的大白话。请注意这里的两个关键词:一是“引人注目”,引谁注目?当然是巴菲特!一是“反映公司经营是否顺利”。原来,股价走势不是没有意义的,所谓不关心,真实的意思是:“不要从走势来推导走势,更不要单凭走势来做决策,而应从公司经营是否顺利的角度去理解走势。如果走势和公司经营一如既往地顺利高度契合,并且告诉他已到最佳或最后买点,这时的走势就有意义了。”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长期看,股价是称重器;短期看,股价是投票机——有可能反映了希望,有可能反映了业绩,这才是巴菲特对股价的全面看法,只不过他只在行动上表现他的全面看法,在言语中只讲上半句而已。强劲和坚挺的走势、良好的或重新提速的业绩增长、长期的竞争优势、可以接受的价位,眼睛和大脑就是这样对上的,这是事实逻辑!

有一个事实也能作为旁证,说明巴菲特会看走势,还喜欢“预测”价格(预测这词太低级,应改成预估、判断才对)。比如1993年4月,当可口可乐在40美元(复权后的20美元)附近出现回调时,巴菲特卖出看跌期权,赌它当年12月17日前不会跌破35美元。如果你说巴菲特是通过估值认定它不会跌破35美元的(事实上这个结论无法成立,因为当时可口可乐的市盈率超过31倍,且1992年利润增速仅4.13%),那么,通过买入看跌期权,赌2002年6月3日前标普500指数会低于1150点,又该如何解释?期权交易,虽说带有套利、对冲性质,但没有对价格、走势的判断,一定是不行、不利的,就像1949点买入A股后就到股指期货去开空套保,一定是不行、不利的一样。这样的交易,巴菲特做了几十年,没有一点价格和大盘点位的预测、判断功力,岂敢?

人的行为方式其实和两大因素有关:行为目的与作案条件。早期的巴菲特也许是不看走势的,因为那时的股价很低,市盈率4倍、5倍,市净率0.5、0.6倍的股票比比皆是;巴菲特也还是较纯粹的格兰厄姆式价值投资者。当你的主要动机是买进价格大幅低于内在账面价值的股票,等待它回升到该水平上时,别说股价走势,连伟大的、良好的还是一般的公司都不用考虑,事实上它们也没多少空间可跌,唯一的问题是何时回升以及回升多少。

一些看不上巴菲特的读者可能会想,难怪他财富增幅那么大,原来他赶上了好时代,从估值极低年代走向空前大牛市。这话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或唯一因素,跟随这一时代的不是他一个,而是数以百万的投资人,巴菲特成功的核心动力永远是他的个人品质,这个品质包含了与时俱进能力。

他真正幸运的是,在带着“玩公司”的新财富路线图重新出山后,股市提供了更好机会。虽然有过“漂亮50”炒作,但那是很小插曲;人民资本主义对股价的第一波冲击已经过去;伴随高通胀、低增长或负增长,美股进入了历史最低估值期。除1950年的7倍和1949年的7.6倍,以及1924年的9.2倍(排名第10)以外,美股历史上10个最低市盈率年份,有7个产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0余年间!包括最低年收盘纪录——1979年的6.8倍(鲁桂华教授统计,那时个股市盈率的中位数是6倍)。重置市净率(股价/资产重置价格)的最低纪录也在那个年代,平均0.59倍,远低于20世纪30年代大崩盘后最低0.99倍的纪录。

“我们过去的经验显示,一家好公司部分所有权(即流通股)的价格,常常要比协议谈判买下整家公司便宜很多。因此要想拥有价廉物美的企业所有权,直接购并的方式往往不可得,不如通过间接拥有股权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这是巴菲特在1977年报中的供词,提供了作案动机:购买整家公司;作案条件:价格比整体收购便宜。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经典案例:迎着不断下跌的走势,不断买进华盛顿邮报股票……“巴菲特从来不看、也不管股价走势”,“巴菲特只在股价低迷的时候买股票”,这种有违“此巴菲特”的结论,一半是通过他的显性语言系统获得的,一半是从这些早期经典案例中获得的。

但是,零售价比批发价和包销价便宜50%以上,毕竟是一种不正常、极罕见现象。1982年后的大牛市逐步但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从此在二级市场购买要付出比私人市场高很多的溢价,巴菲特的主要作案现场也因此转到了价格相对低廉多的私人市场,公众市场的流通股投资日益成为他的副业——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拥有数千亿美元资产的伯克希尔,股票市值却只有区区数百亿美元,常年在15%左右甚至更低的原因。

这数百亿美元股票中,绝大部分是他很想,但又无法通过私下谈判获得、别人也根本不可能转让,除非你有天大实力的公司,如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富国银行、IBM等。

当1美元资产只卖0.6美元时,它拥有的是绝对价值,除非你是纯选时风格的投资者,否则是不用考虑当前盈利、价格表现的。当1美元资产必须用2美元甚至3美元获得时,它具有的只是相对价值,一切都有赖“未来增长”,这种只管公司好坏、估值高低,不管当前盈利态势、价格表现的做法,就成为危险的、不可取的方式。因为无人能百分百料准未来,一次偶然的盈利下降或增速下降有可能是公司背运的开始。为什么美国运通利润下降87%后,巴菲特不在二级市场买入它的普通股,而要先买它的可转换优先股?说到底,是在这种情况下买进的时机不对。而可转换优先股进可根据公司经营状况,转为普通股;退有额外股利补偿,保障收益。如果巴菲特认为这就是不考虑当前盈利状况的证据,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得了便宜还卖乖。如果投资者也这样认为,那就是幼稚,错把纸面巴菲特当作真实的行动巴菲特。

上述四大股票中,唯有富国银行是在受加州楼市“崩溃”打击,提取过量坏账准备金,利润大幅下降后买进的。但买进前他仔细研究过加州楼市行情,认为富国银行提取坏账准备金严重过量,接下来将回冲到利润中,是业绩大幅增长。但即便如此,他仍担心“把加州楼市行情估计得稍有些乐观了”,买太早了。只因股价不断上涨,才彻底放心——自己的判断没错。说到底,依然是对当前业绩、价格走势的重视。

股价走势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反映公司经营是否顺利,也能让自己的临门一脚踢得更好。比如上述四大股票中,可口可乐和IBM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买的:横向整理9个月左右,向上突破;一条长阳,再靠一条高位整固的小十字线,然后是巴菲特进入;再然后是连续不断地追高买进(整理后向上突破再加一条长阳,是高架紧密型结构之外另一个威廉•欧奈尔式经典模式,名称袋形买入支点。这两大模式经他数十年的广泛宣传、介绍,在美国可说家喻户晓,本系列以后写到他时会详细介绍)。富国银行和美国运通则是在涨过一大波后出现ABC回调,且C浪下跌和A浪基本等长后买的(用波浪术语描述只是让读者能勾勒出当时的图形)。

4个重点股票,两种走势模式。前者是右侧交易的最佳跟进点,后者是左侧交易的最佳买入点。难道是巧合?NO!福尔摩斯说过:“巧合太多和过于巧合,就一定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从买股票到买公司,是巴菲特从1.0版升级到2.0版。以买可口可乐为标志,巴菲特升级到2.1版。由于作案条件变了,2.1版的巴菲特会在选股、选价之后,适当、适时地考虑选时问题,将选时风格三要素中当前业绩增长、价格表现加到他的最佳击球区里,以增加投资的安全性、获利性。

不信?去问问巴菲特。他一定会充满怜爱望着你,脸上带着观音菩萨般的微笑:傻孩子,“一个投资人无法靠单一一种投资类别和投资风格取得超人业绩”。理解这话意思吗?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