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怎么和中南海做生意

租房、置办家具、缴物业费、充打折加油卡……

在一个寻常北漂的日常消费清单上,可能会出现这些开支名目。其实中央机关也一样,庙堂之下,也要柴米油盐居家过日子,同样也要精打细算,类似“积分返还”和“满购直减”这种事,同样存在。

比如——

国家税务总局第二办公区拆迁在即,临时办公用房就在今年年初才初步敲定:他们希望总参通信部第一招待所来当“房东”。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征求意见显示,他们愿意支付的房租是1700万元。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性价比不错;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想买一大批新家具,它的采购中心在3月7日发布中标结果透露了卖家身份——来自广东东莞的一家民营家具厂。如果顺利执行,这批家具会在合同签订50天内运抵北京,收取接近640万元的家具费;

共青团中央赶在春节前确定了今年请谁来管理物业——北京房修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拿到了这张订单:保洁、放电影、开健身房等等,包年价88. 5万元,不算贵。

中央机构用车多,加油也是大消费,必须要省。各部委的公车在北京范围内的加油站加油时,都能享受到优惠价:中石化加油站给3.2%的折扣,以积分形式返还;中石油则是3.5%的折扣,而且加100块钱的油,直接减价到96. 5元。

是的,也会有“积分返还”以及“满购直减”,跟在超市买东西一样。

这些优惠价是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国采中心)与两家石油公司续约谈判的结果—国采中心砍价砍得不错,相比之前,折扣越来越明显。

其实这最近的四宗消费大单,也抖出了中央机关的购物习惯—无论身份是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国有公司,还是行业垄断的央企,只要物美价廉挺划算,都不妨碍他们与“中央”这么庞大的“神秘机构”做生意——

游人太多,厕所不够用,故宫博物院找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租了一堆临时厕所,花了接近120万元,这是生意;

为了反恐,人民大会堂买进一台便捷式频率干扰仪,这样就算遥控炸弹藏得再深,它在附近也引爆不了,成交价23.6万元,这也是生意。

亲,中央采购也跟淘宝类似

那么,这些“生意”究竟有多大?

举个例子。

中央在10年前首次正式推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以便加强管理,更加体现竞价优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院内的1号楼6层,也很快多出了一个中央级采购单位—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国采中心。

当年国采中心带给各供应商的交易额是7亿元。10年后的今天,由国采中心掌控的交易规模,一年已经超过200亿元。

也就是说,国采中心每年经手的交易,可以再造一条京津高铁线路。

不过,也有单笔不超过2万元,不用经过招标,部门就能自行采购的小单。

单子能有多小?

比如采购一支录音笔,这种许多小微企业都可能不太在意的交易,照样有市场。国采中心干脆直接将类似的信息发布在网站上,请供应商进行网上竞价—就像开淘宝店那样去做中央采购。

有关“淘宝式服务”,请看以下经典对话。

“14号下的汽车采购单,什么时候批准呀?”

“您好!购车事宜请您直接咨询010-8308XXXX。”

“亲,这2个电话经常打通没人接,9点、11点、14点、16点都打过,打了4天……”

“不好意思哦,购车事宜就是需要联系他们的哦。年底了,

项目比较多,可能是外出开标了哦。请你再耐心拨打呢,周末是不上班的哈。”

这是执行采购的某位机关工作人员与国采中心客服人员的对话。

它出现在国采中心网站的在线交流版上。数以十计的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供应商在这里向客服人员吐槽或者咨询。

你会发现,就算是那些负责具体执行采购的机关工作人员,也不见得对庞杂的采购制度了如指掌。

特别是在地位更加对等的网上竞价交易中,这门涉及到中央采购的小“生意”背后,别有故事——

故事一:某中央国家机关驻外地单位想购买一台打印机,在网上发布网上竞价公告后,以为供应商会如期而至,来踊跃投标。

结果到了截止时间,审核采购结果时,系统提示仅有一家供应商投标,没有达到规定的3家的数量要求,该项目流标了。

故事二:某中央国家机关想购买几台电脑,但未经市场行情调查,便在网上填写自己估算的预算金额,然后发布了网上竞价公告。

到了截止时间,系统提示实际的有效投标全都超过了预算金额,该项目按规定自然废标了。

故事三:某部委想购买一台服务器,但没有规范地填写服务器有关指标参数,便发布网上竞价公告。

结果到了截止时间后,供应商投报的规格和型号,都不是该采购用户需要的。该项目竞价失败了,同时供应商也对此有微词,认为浪费他们的精力和时间。

在另一种网上采购方式—电子反拍中,国采中心甚至会引入“差评”机制。

所谓电子反拍,是指中央单位在网上为想采购的小额商品,比如相机、移动硬盘等标出一个最高限价,如果供应商都想拿到订单,自然会不断往下叫价,这就叫电子反拍。反拍截止后,系统会自动选定出价最低的供应商成交。

有执行采购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人员抱怨说:“我单位有一个电子反拍项目已完成,但中标供货商所在地为广州,而且联系后说现在还没货……”

他问:“中心对这种恶意竞价的没有什么罚则吗?”

客服回答说,采购人可以对该供应商进行差评,累计两次差评的供应商,系统自动取消该供应商的电子反拍资格。

中办、国办都买些什么

忍俊不禁的混搭矛盾只是少数,因为就连国务院办公厅(以下简称国办)也在网上竞价买东西。

根据国采中心网站的交易记录统计显示,在过去接近100天里(从2012年12月中旬到2013年3月中旬),国办通过其内设的电子政务办公室,在网上订购的办公电器全额超过80万元。至少包括44台复印机、50台笔记本电脑、8台扫描仪、8支条码扫描枪、20台打印机以及120台电子屏蔽设备。

这些设备都不高档。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在某个笔记本电脑采购项目中,国办希望采购到的型号是联想T h i n k P a d X230,以交易均价计算,每台价格为9020元。公开信息也表明,上海海关(总关)缉私局、江苏省邮政管理局等地方部门,都采购了同一型号的笔记本电脑。

唯一不同的是,国办在网上竞价公告中,事先注明了这一点:“笔记本计算机供货后,若没有通过国家保密局安检,则由供货商无条件回收,此项采购将自动止,我单位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费用。”

在可查的国办网上竞价公告中,几乎所有国办采购的商品,也都明示要通过国家保密局的安检程序。

而中直机关的大部分家电,和老百姓家里的没什么两样。因为很多采购都来自两家大的电商——国美和苏宁。

中直机关在1月发布了2013年度电器产品定点采购项目第二包的中标公告。公告说,整个2013年,负责电器产品定点采购项目第二包供货任务的,就是新锐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苏宁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分别是国美和苏宁的下属公司,主营电商业务。在这之前,国美和苏宁已经为中直机关提供服务多年。

三大“采购巨头”负责替中央花钱

当然,国采中心一年超过200亿的交易规模,只是整个中央机关购物额的一部分。

除了国采中心,中央编制办后来陆续批准成立了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采购中心(以下简称中直机关采购中心)、全国人大机关采购中心。这就是中央的三大采购巨头。

简单理解就是,像中组部、中纪委这些党口部门的集中采购,归中直机关采购中心。商务部、农业部这些国务院部门,如果要集中采购的话,需要通过中央国家机关系统。而全国人大系统的集中采购,由全国人大机关采购中心负责——全国“两会”召开时,全国人大机关采购中心也承担相当一部分采购任务。

那么,以上提到的共青团中央请物业公司这事,由谁经手?

答案是中直机关采购中心。像全国总工会的大规模采购,也需要交给中直机关采购中心。

如果全国政协机关要进行大规模采购,又要经过谁手?

这次答案是国采中心。民主党派如果想进行政府采购,也要走国采中心这条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最近想买一支录音笔,采购公告就是委托国采中心发布的。

至于涉及到人民大会堂的大规模采购,就由全国人大机关采购中心安排了。

于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就会出现这样不易为人察觉的逻辑——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管理)、国家历史博物馆(文化部主管)、毛主席纪念堂(中直机关管理)相距不远,但假使它们的业务部门要申请采购一批同一型号电脑,就要各自向全国人大机关采购中心、国采中心、中直机关采购中心提交报告。

不过,不管采购条线分得多细,要购物就必须要有人买单,那就是财政部。因为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全国人大都是中央预算单位。

但谁都怕乱花钱,中央也一样。为此,各部委,以及部委的管理部门会在“联合”设计出一套程序,让花钱这件事也能变得复杂——就像一场超市大作战。

先说说按照时间轴推进,想要把一件货品放入中央单位的购物车,要走上哪几步才能到达收银台——我们不妨就以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东莞家具厂为样本,先来看看一家民企,如何在2013年初从中直机关手里拿到接近640万元的订单。

首先,最好能成为中直机关采购中心的定点代理商。想获得这一身份,就必须在2012年春天参与中直机关2012-2013年度办公家具定点采购项目的招标。

中标,并不一定非要财大气粗,小微企业也有机会。

因为中直机关采购中心将招标分为4包,其中两包只接受小微企业投标。

为什么?

官方说法是因为财政部公布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这是响应。

另一个原因是——刚才说了,中央也要省钱,要物美价廉,那么大企业显然不如小企业成本低——之前中标的一些大企业,他们经常中标一些数量较少、品种较为简单的家具采购项目,有时甚至就买几把椅子。这样的项目更像鸡肋,大企业未必愿意做,即使做了成本也很高,买卖双方都不合适,干脆不如找小微企业。

但是,成了定点家具供应商,并不意味着就能拿到所有的家具订单。

相关通知里说得很明白,买的家具在2万到120万之间的,必须在定点供应商范围内购买,其中超过50万的,则要邀请不少于3家供应商竞争。

也就是说,当采购额在50万元以下时,中央单位可以只跟一家定点供应商谈“生意”。预计交易额超过50万元,就必须找来至少3家供应商,坐下来大家一起谈,而且只能和他们谈。超过120万元,就一定要委托采购中心另行组织公开招标,让更多的人找上门来谈“生意”,定点供应商也不能再开“闭门会议”了。

中央买东西,也有部委“博弈”

好了,2012年春天确定了定点供应商,采购中心的采购计划就算是推进了一步。

有了人,更要有钱。所以接下来,中直机关想要在2013年的上半年用上新家具,就要至少提前两个季度准备好购物清单——居家过日子,花钱要有计划性,中央机构可不允许冲动消费。

换言之,如果某个中央单位想在2013年实现某项采购计划,就要在编制2013年的部门预算时——2012年的第三个季度——开始提交一个完整的申请给财政部。

到了2 0 1 2的第四个季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名为《2013-201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以下简称《采购目录》)的文件,文件对涉及到的采购物品做例行的轮廓性限定。

尽管采购招标的规模与价格无法预计,但其实每把椅子的最高限价,都已经在中央文件中写得明明白白。这对于成本反推,做出合理的投标报价也有参考价值——

一套办公桌椅的最高限价,司级6000元,处级以下3000元;部级以上领导,按需要配备。

一组办公室家具(包括一个三人沙发、两个单人沙发、一个大茶几,一个小茶几),司级5000元,处级以下2500元;部级以上领导,按需要配备。

一只文件柜,按需要分配,不分级别,1000元。

……

找到心仪的家具,准备结账装货?先别着急,还没算完——“有关部委”还没发表意见。

现在的中央采购,环保与节能的诉求,正被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这些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在前一年的年底印发《采购目录》之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会接着公布一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公开招标的电脑设备和打印机等,都必须列入节能清单。

它对供应商的约束就是,供应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一定要是这份清单上的品牌和型号。

也就是说,如果你选好的产品不在这份清单上,就别有念想了。不节能环保,一票否决。

财政部、环保部也会定期公布一份有类似效力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范围包括生活用品、建筑材料等,大多也是政府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

节能与家具产品的使用关系不大,而后一份清单,对于想获得中央采购订单的家具厂来说,重要性也不下于招投标,多一张奖状不是坏事。

说回这个家具厂 ——招标在春节前出现。

2013年2月5日,中直机关采购中心发布家具采购项目招标信息—因为预估交易价格超过了120万元,所以就像前面提到的,采购中心必须进行公开招标。

开标在一个月后。这一个月里,家具厂还要过一关—接受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审视。

以上这些,就是一家普通民企与中直机关采购中心之间做“生意”的粗线条流程之一。

有关中央采购的“谣言”

中央采购存在的最大意义,是它能提供比以往分散采购更低的价格。而价格的压低取决于两点:一是采购形成规模,二是让供应商去充分竞争“杀价”。

但有时候,中央采购也做独家“生意”,即只面对一个供应商的“单一来源采购”。按照制度设计,超过120万元的采购就要公开招标,不过在某些采购项目中,有的供应商确实是“独一份儿”,难以“杀价”。所以每逢要进行这类采购,中央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们就又要出现,他们的任务是论证采购是否必要。

“一键通”居家养老呼叫器就是一例。2012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单一来源采购“一键通”呼叫服务项目,4位专家做了论证。他们认为“当老年人突发疾病时,通过一个按钮发出信号,不受门窗等障碍物的阻挡,使用效果较好”,“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能同时提供急救和社区服务的其他产品。根据国家政府采购法规定,单一来源方式是采购唯一途径。”

不过有评估还不行,通常情况下,采购方需要再公示自己的这项采购计划,意思是请潜在的供应商快快现身参与竞争。如果公示结束依然没有第二家供应商出现,这笔采购就能进行。

综合“一键通”供应商北京金卫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网站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信息显示,有关部门后来为许多在京退休机关干部免费安装了“一键通”。

能从独家“生意”中挣钱的,另外很大一部分,是提供“看得见”,但是“摸不着”服务的供应商。

比如央视电影频道的收视率调查,就被纳入中央采购,供应商为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一次交易的价格,在几百万之间。

纽约时报广场户外屏幕上所投放的中国旅游宣传广告,也是中央采购的一部分。这单“生意”的买方是国家旅游局,卖方是新华影廊有限公司——公开报道说,这家公司是新华社的下属企业,他们从一家美国广告商那里买到了一块户外屏幕的出租权。2011年国家旅游局做来年的广告投放计划时,预计付给新华影廊有限公司的采购价是360万元。这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写得很清楚。

有时候也有一些传言上的误会。

“酒”和“政府采购”这两个词就经常会串在一起,甚至在新闻中,我们也能看到诸如“禁酒令发力,政府采购减少”之类的标题。但国务院办公厅每年印发的《采购目录》中,从来没有“酒”这个类别。也就是说,它根本就不属于政治语言中“政府采购”的框架之内。

所以在今年1月的博鳌论坛上,某民企酒厂总经理说经过十几年时间,他们公司已经制订出了一套专门对政府采购商品过剩的办法,国采中心主任王力达很快回应说:“政府是不采购酒的,不在政府的采购目录之中。”

另一个误解,与供应商的身份有关。

要成为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供应商,参与到国采中心的招标当中,从程序上来说并不难,只需要在国采中心的网站成功注册就行。目前,国采中心有供应商有1万多家。

但公众不知情而想象出来的神秘,让某些企业钻了空子。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去年一位企业家花数千元一斤的高价,买了自称“中央政府采购注册供应商”的茶叶,结果却发现这个称号原来任何人都可以注册。

该茶品牌还专门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入选“中央政府采购注册供应商”。一篇名为《铁观音何以成国饮?》的报道称:该茶品牌是目前国内唯一以产区身份进入国采中心视野的茶叶企业。入选中央政府采购注册供应商之后,意味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国务院直属部门和中直机关等国家机构,今后将开始采购其作为政府用茶。

是的,至少从这些信息看,和中央做生意没那么神秘。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