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两宋篇: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下)

三, 富有人情味的加强中央集权

(1)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说依靠兵变当上皇帝,那么当他大权在握的时候,就不能不对军中的高级将领有所忌惮。面对跟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他采取了一种温和的夺回军权的办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在清除军中大将威胁之前,他废除了自己曾经担任过的“殿前都点检”一职。然后就开始了他夺回军权的措施。

一次,赵匡胤把帮着他夺权的石守信等大将招来,一起喝酒,正在兴头上,赵匡胤故作叹气状。众将忙问其故。赵匡胤就说“我如果不靠你们出力,我没有今日,可是到了这一步我不开心,睡不着觉。”众人忙问其故。赵匡胤这才把心里想说的说了出来:“谁不想当皇帝呢?”此语一出,吓坏众人。众将纷纷跪地表明白绝无二心。见状,赵匡胤就顺势说:“你们虽然没有二心,然而你们的下属如果为了福贵而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当皇帝也办不到了。”众将纷纷叩头请太祖指一条“可生之途”。太祖希望他们交出兵权,买些良田美宅安享时光、君臣两下相安。第二天石守信等武将就称病请辞,赵匡胤一一准奏。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2) 拿掉宰相在大殿上的座位

原来作为宰相,地位很高,一般都在大殿上有一个座位,可以直接跟皇帝坐着说话,而其他文武百官就没有这个待遇。

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把这个座位给撤掉了。在撤掉的过程中也是很有人情味的:

一次在满朝文武在大殿上与宋太祖赵匡胤议事完毕后接连退出,原来后周的老宰相范质走在最后。太祖突然传话,请范质留步,回去议事。范质回去坐在宰相的座位上,赵匡胤拿来官员呈报的奏折给他看,当范质想好了应对策略之后,却发现赵匡胤走入了后宫。等了半天也没看到赵匡胤回来,只好起身去找。等赵匡胤回来,范质想回到座位上,却发现他的座位已经被侍卫悄悄的撤走了。从此作为当朝宰相也要跟皇帝站着说话。

四, 以身作则,勤政爱民

宋太祖采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而且气量宽宏,不已屠戮服人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也彻底去除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五,太祖终了

976年,赵匡胤在征伐契丹的时候驾崩,时年五十岁,关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也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迷案。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当年赵匡胤假借契丹、北汉入侵,而演绎了陈桥兵变,那在死的时候也会与契丹有关;当年赵匡义他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的身上,那赵匡胤也自然会丧命于赵匡义手中。赵匡胤夺了孤儿寡母的权位,那他的儿子也不会接他班。这就应了那句话:善恶有报。

那反过来说赵匡义接替了赵匡胤,并把弟弟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使之他的子孙成为宋王朝的接替者,可是另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当皇位传到宋高宗的时候,宋高宗却没有儿子。只好将赵匡胤的后世接来做皇上。更有意思的是:宋高宗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这样看来也许是赵匡胤当初虽然夺了后周的皇帝的权利,却没对其斩尽杀绝的一种善报吧。夺权本身就遭到了报应,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失掉了皇位,但因从前还所作的算是手下留情,而在下一个宋朝开国皇帝无储君的时候,又从新登上皇位。看来谁当皇帝也不是简单的呀!

六,直臣评价

后来正直的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