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重见天日的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当打井的铁镢为世人撩开了一角神秘的面纱,历史的机缘仿佛注定要让二十世纪的人们唤醒这支沉睡的军团。考古队员们来到这里时,并未曾想到,脚下这块蛮荒的土地,竟蕴含着一座人类艺术的神秘宝库,而那支沉睡了二千年的秦军,就要经过他们的双手复活于人间。以农民打井的地方为线索,考古队员们开始了对兵马俑坑的勘探、发掘。这的确是一次充满神秘的探索之旅。每一次探铲的起落,都带来一次崭新的发现;每一件陶俑的破土而出,都使考古工作者为之震惊、为之赞叹。

秦兵马俑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了。原来,这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埋葬陶俑六千余件,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的大型兵马俑坑,这就是今天的一号坑。更令人惊叹的是,随着钻探范围的不断延伸,在一号坑的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坑、三号坑,以及未建成的四号坑。通过试掘证明,二、三号俑坑不仅在平面形制上异于一号坑,在埋葬陶俑类别、军阵布局上都具有独特的方面。

1978年5月,一号兵马俑坑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经过八年间的二次发掘,一号坑的发掘总面积已达4000平方米,发掘了大批秦代的遗迹、遗物,如陶俑、陶马、木质战车、青铜兵器以及门道、隔梁等俑坑的建筑遗迹,解决了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

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如果要全面地了解秦兵马俑坑的平面分布以及各俑坑在军阵中的地位、作用,对二、三号俑坑的全面发掘也就成为了一条必由之路。

1988年12月17日,随着袁仲一队长的第一锨土,揭开了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考古发掘的帷幕。考古队员们在五米多深的坑下,艰苦探索,经过九个多月的发掘工作,终于使三号俑坑的全貌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与三号坑的发掘相比,秦俑二号坑的发掘却为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号坑平面呈曲尺状,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在其中埋藏了由车兵、步兵、弩兵、骑兵等兵种组成的四个不同的方阵。只有借助于对二号坑的全面发掘工作,才能全方位地展现秦俑,解开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许多难解之谜。

1994年3月1日,二号俑坑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工作者采取了由晚至早、逐层揭露的工作原则,由上而下开始了艰苦而又细致的发掘工作。经过三年多紧张有序的发掘,二号坑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已圆满完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规模宏大的8000件兵马俑雕塑群,俨然是一座辉煌的艺术宝库,其在雕塑艺术表现上呈现多方面的成就。形体高大、数量众多、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是兵马俑的第一个显著特点。秦俑一、二、三号坑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共有约8000件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仿而又“被坚执锐,全副武装”的陶俑、陶马来模拟古代军队编列,其宏大的气魄和构想,实为旷古罕见。它体现出秦代军队的实际风貌,形成咄咄逼人、气吞山河的气势和强烈的感人魅力。

秦俑艺术最感人之处在于所塑造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达到形神毕肖、栩栩如生的艺术境界。驾车和坐骑的陶马,身长约2米,高约1.7米,肌肉丰满,筋腱隆实,鬃毛飞扬,马头方正,鼻大口阔,耳如削竹前纵,睛如系铃圆睁,四蹄伫立,神骏机警,露出不待扬鞭即欲奋蹄神态。而数千名恍若真人的陶俑,神态各异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将军俑身材高大魁梧,头戴铁盔,足登方口翘尖履,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长须飘漓,额头皱纹深刻,昂首挺胸,提剑而立,气宇轩昂,雍容大度,散发出阳刚之气。军吏俑身穿布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一手执兵器,目光炯炯,神情冷峻,表现出刚毅勇猛的性格。众多的武士俑也塑造得十分生动传神:有的年轻幼稚,眉宇舒展,洋溢天真活泼的神气;有的老练深沉,额头上皱纹横布,记录下生活对他的磨练;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憨厚质朴;有的侧耳凝神,聪明机敏;有的笑口微启,开朗洒脱;也有个别的武士俑满面愁云,忧心忡忡。

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

毫无疑问,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规模最为宏大的兵马俑,但却不是发现最早的。早在1965年8月,在咸阳杨家湾汉长陵陪葬墓从葬坑,考古工作者就发掘出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大规模兵马俑群。它塑造了我国西汉皇家卫队的形象,共有骑兵583人,步兵1965人,指挥车一辆。

骑兵组成六个方队,有甲骑和轻骑两类,甲骑的骑士和马匹都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多数身穿铠甲手执戟,轻骑的亢吐砥ザ冀习。ǜ?0厘米,不披铠甲,手执弓弩背负箭囊。步兵组成了七个方队,有队率、队史、士卒、戟矛手等不同职能的将士,他们的服饰、姿势、神态各不相同。

1970~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距出土陶俑坑70米处,发掘了墓主人的墓地,虽然未能得知墓主人的真名实姓,但从墓葬出土的陶器、漆器,吕后、文帝时期的四铢半两和陵墓距汉高祖长陵较近等特征分析,此墓应为汉高祖长陵的陪葬墓,其时代应早于景帝时期。

“三千人马”曾赴西欧、北美、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为弘扬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章丘危山兵马俑

2002年11月,正是北方严寒时节,又一处汉代兵马俑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这就是山东章丘危山兵马俑。危山在历史上曾是三教九流俱全的庙会所在地,“北京城,天津卫,不如逛逛危山会”的说法至今仍在当地流传。2002年11月23日章丘市圣井镇村民在危山半山腰挖树坑时发现了陶俑坑,即危山兵马俑。危山顶上的东汉济南王刘辟光墓距此仅半公里之遥,以前发现的黄土崖汉墓距此也不足两公里,而洛庄汉墓和毕杨汉墓群均距此不过十几公里。

山东章丘危山兵马俑阵容奢华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国继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湾兵马俑之后,发现的第三大兵马俑坑。

此处陪葬坑是一座汉代兵马俑陪葬坑。坑长9.7米、宽1.9米、深约0.7米,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兵马俑陪葬坑。坑内共出土彩绘兵马俑100多具。陪葬坑的前部是骑兵队,已有多个成排的马头露出,并能看到部分马背,虽赤红色的马俑骑士或倒或卧,已不再昂首在座,但仍可想像其当年威武之势。陪葬坑的中部,是三驾马车,车轮、横轭和陶马清晰可见,前面两辆是驷马立车,由四匹高头大马拉车,即古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由来;后面是一架双辕轺车。马车构件非常齐全,是目前已发现的汉代陶车中从体量到形制较大者,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陪葬坑的后面部分,是约80具身着宽松长袍的步兵陶俑。此外,在步兵和马车之间,还挖掘出一个破损的大鼓,鼓身上绘有红色条纹,这可能是汉代仪仗队使用的“建鼓”。

从现场可以看到,这次出土的陪葬品破损严重,绝大多数的陶俑已经残缺不全,同时由于早期破碎挤压和地表水侵蚀,许多彩绘已脱落或失去原色,墓顶坍塌应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此规模的陪葬,在国内已有的考古挖掘中并不多见,从陪葬品的规格和数量看,墓主绝对不是一般官吏,应是王侯将相之类的古代贵族,但墓主的具体身份,现在尚难下定论。危山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尚有待继续进行。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