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冲冠一怒为红颜”被误读了三百多年

“冲冠一怒为红颜”,少时读这句话顿感热血沸腾,似乎听到了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厮杀声,那种赤膊上阵四面楚歌的场面,只为了一位绝代歌妓陈圆圆。明军、大顺军、清军似乎乱作一团,冲冠一怒为红颜大有一种揭竿而起的气势。可当我结合时代背景,并了解到这句话的出处,才真正明白冲冠一怒为红颜,竟然被我们误读了三百多年。

不得不佩服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他的一首七言歌行体乐府诗《圆圆曲》,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构成全诗的叙事情节。吴伟业出诗,前几句就可以囊括全貌,“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燕。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这种曲折隐晦的方式,渗透着作者太多的愤激与讽刺,在当时享有较高的赞誉,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广为流传了下来。其实诗的意旨代表着当时多数人,并不是单指吴三桂,包括向清朝屈膝投降的所有将士。吴三桂在摇摆不定的时候,大喊的一句话是“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诗人吴伟业将吴三桂的这句口号作了峻刻的讽刺,即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以看出来吴三桂是在降清,而并非具有报国的本意,陈圆圆也并非是红颜祸水。

清军入关,即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满洲人早就有占据中原的野心,时逢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明崇祯帝自缢而死,满洲旗帜鲜明的开始招降纳叛,进一步派兵攻打烧杀抢掠。吴三桂作为明朝的总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朝廷的上下都在指望着他呢,可他对满洲人的谦让,表明了他早已有与满洲人联盟的意思。明清在关外对峙时期,吴三桂经常打败仗就很能说明问题。

但李自成攻入京城,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投在了李自成的帐下,李自成命令吴襄写信给吴三桂让其投降,吴三桂也有投降大顺军的意思。他只是在歇息观望,保存自己的实力。没想到仅过了一个多月,李自成命令刘宗敏、李过对俘获投降的明朝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三桂的父亲也被闯王部下行掠,再加上陈圆圆被刘宗敏占为己有。这对于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不得不寻找新的生机。

陈圆圆本是江苏名妓,字婉芬,原名陈沅,因唱歌有圆润委婉的赞誉,故被称之为陈圆圆。崇祯末年风雨飘摇,外戚嘉定伯周奎为解皇帝的忧虑之心,派田畹下江南觅美女。田畹见陈圆圆姿色靓丽,遂私下占为己有。战况紧急之时,崇祯帝派吴三桂镇守山海关,田畹设宴为吴三桂饯行。吴三桂初见陈圆圆就被其风采倾倒,强行从田畹手中要走了陈圆圆,镇守山海关就把陈圆圆留在了京城。现今突闻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所掠,岂不是大怒。

究其原因,吴三桂手下的将士,家属多在京城,都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愤慨,也都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冲动。于是,当吴三桂喊出“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的口号时,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大军瞬间倒戈,遂投降清军与农民军开战。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三桂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云南。吴三桂与陈圆圆在战火中相见,在军营里挥泪相聚,述说着相思之苦,此后吴三桂辗转征战一直带着陈圆圆。

吴三桂还是很清醒的,他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也没有自立为帝,而是率部下跟随着满洲人打下江山。后来,吴三桂平定云南,坐镇开藩设府,兵力与权力的增长令他的心再度狂野了起来,与清朝的矛盾日渐激化。康熙皇帝决定撤藩,吴三桂开始反叛自称帝王,历经八年之久才被平定。而陈圆圆则自缢身亡,一代红颜就此落寂。

回首这段历史,“冲冠一怒为红颜”真的被我们误读了。我们要认识到,吴三桂“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的口号,是站在降清的立场上的。因为吴三桂降清在前,而李自成杀其父及家人在后。前是因,后世果。不过吴三桂喊出了所有思念故土、亲人们的将士“冲冠”心声。而陈圆圆也实在是太委屈了,那一刻她代表着明朝灭亡时千千万万受辱的妇女,红颜祸水又从何谈起呢?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