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塞外硝烟九大名关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这里为东北与华北咽喉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万里长城的起点。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率兵将燕山长城伸延至此,建关设卫。关城高14米,厚7米,上有明代大书法家萧显所书“天下第一关”巨匾。山海关北临角山,南靠渤海,山青水秀,山海相依,关名由此而得。登关远眺,雄奇秀丽的山色与海景尽收眼底,有诗赞道:“彩霞映高楼,雄关添生机,朝观沧海日,夕看燕山雨。幼童竞登楼,父老话今昔。”

塞上雄关---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麓,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建于1172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矗立于塞上戈壁滩,为“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

天险列峰连---居庸关,建于秦代,旧称军都关、蓟门关,位于北京昌平县西北部,控制着军都山隘道中枢,形势险要,是长城要口之一。此地有往昔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关沟中还有72景名胜。

内三关---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紫荆岭。因周围长满紫荆树,由此得名紫荆关。它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古代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要口之一。

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县东部,建于初唐,因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此,故名娘子关。此关当山西、河北两省要冲,形势险要,人称“万里长城第九关”。

三晋雄关---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北部一条峡谷内,因关两侧山峰陡峭,大雁到此难飞过,只好飞下峡谷从关前穿过,故名雁门关,长城要口之一,是历代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春秋战国李牧驻此防卫匈奴;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在此令敌闻风丧胆;卫青、霍去病也在此抗击匈奴;杨六郎,杨门女将领宋兵与辽军曾征战于此。

兵家重地---平型关,位于山西繁峙县东北边境,邻接灵丘县,是长城要口之一,为晋北交通要冲,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平型关遍山松柏,景色宜人,昔日的战场已成为游览胜地。

关中之关---武胜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南部,为大别山口之一,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人称“关中之关”。

中越要口---友谊关,亦称大南关,在广西凭祥市西南附近崇山峻岭,关藏深山谷中。明初置鸡陵关,清初改称镇南关,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孙中山领导的镇南起义,都发生于此。1953年改名睦南关,1965年改为友谊关,是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道。

玉门关

汉武帝取河西走廊之后,“列四郡,据两关”,两关之一即为玉门关。玉门关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县城西北约75公里的戈壁滩上,是古来知名的西疆边关,因由西域输入和田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魏晋以后,因安西通新疆东部重镇哈密的道路日见重要,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宋以后,海洋丝路逐渐取代西部陆上丝路,陆道交通逐渐衰落,玉门关遂逐渐废弃。今原玉门关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黄土夯筑而成,回复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0余平方米。北门外横过古长城,西门外现在是一片广阔的盐碱地和芦苇沼泽。其它地面全为流沙所覆盖。至于安西双塔堡附近的玉门关,其遗迹已不可辨认。

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与古代的西域交界,玉门关是通向西域的门户。其地属于广阔的荒漠地带,到处分布着戈壁和沙漠。南北有高大的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夹峙,中间为走廊式平原,敞向新疆东部,疏勒河流贯其间,向西潜流入东疆罗布泊盆地。玉门关就处在阿尔金山北麓戈壁与疏勒河冲积平原交接带上。

汉代“丝绸之路”就取道于此,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分成南北两道。玉门关是北道的出发点,到今哈密后,沿天山南麓一直向西,经过西域的许多城邦,然后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通向大秦(古罗马帝国)。汉武帝时,张骞两度出使西域都是从玉门关出行的。张骞在西域数十年,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后把在西域的见闻介绍给国人,扩大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东西文化、经济交流。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数万之众、六千余骑出玉门关往西域征讨大宛国,途中因诸小国坚守城池,不肯供应粮草,又攻之不下,因而回师。一往一返为时两年,回到敦煌,同行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广利上书朝廷,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诏:“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甚恐惧,只得留守敦煌。

汉武帝为了改善与外族的关系,与远居今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和亲,先后将江都王建之女细君和楚王戍之孙女解忧嫁给乌孙王,均取道玉门关。

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出使西域也途经于此。班超在西域三十年,对巩固我国的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就在这玉门关道上,公元二世纪波斯王子安世经此东往洛阳。三国时,我国第一个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也由玉门关远行。

玉门关与内地殊异的自然环境加上极度荒凉的边疆景色,常使一些爱国的远戍和远征者不免产生对人世的感慨,甚至悲凉。他们把这里视为远离东土的生死界地,不知是否能得生还。诗云“关到玉门中土尽”,“唯思生入玉门关”,正反映了这种生死离别的情感。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指的玉门关,是东移后的安西玉门关,它距原玉门关还有数百公里之远。“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原玉门关比后玉门关更加遥远和荒凉。

斯关已逝,文化长存。就玉门关在历史上的作用而言,它不仅把内地与西部疆域连结起来,而且成为亚欧之间的一座桥梁,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阳关

渭城朝雨清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渭城曲》经配曲称《阳关三叠》,如泣如诉,成千古绝唱,古老的阳关也因此为世人所知。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古代惯例“山南水北为之阳”)。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它是汉武帝时设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在军事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归国,就是从天山南麓西入阳关回到长安的。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朝为抗击匈奴,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当时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向西,南道则出阳关向西。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西汉以来,各个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过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

阳关与玉门关共兴共衰。宋以后,日益肆虐的流沙逼着人们东撤,阳关也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阳关早已荡然无存,仅剩有昔日被称为“阳关耳目”的一座烽墩。攀登烽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墩台南侧是一片四、五公里见方的凹地,人称“古董滩”,到处可见碎瓦残片,是当年历史的见证。

古董滩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是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块,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因为它曾是阳关城墙上的砖块,便称之为阳关砖,用它做的砚台便叫“阳关砚”,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如果你运气好,还可能会拣到金、银、玛瑙、五铢钱、陶器、箭头、铁刀片……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婉,寂寞荒凉。今天的阳关,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能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